首頁>歷史>

大秦帝國,我唾棄你的墳墓。

有一個質樸的道理:如果秦國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真的美好,就不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二世而亡,也就短短十四年。

如果秦國真的讓人民生活的舒適,即使它不存在了,也會存在大量懷念它的遺民,但是即使是秦人也不愛他們的國。劉邦進入關中之後,秦國本地的老百姓對他夾道歡迎,可見秦國的民心根本不愛“他們的國”。人人都唾棄大秦帝國的墳墓。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攻入咸陽後,廢除了秦帝國的嚴刑峻法,與民約法三章,深受嚴刑峻法苛政之苦的關中老百姓歡呼雀躍。之前的秦國是標準的特務國家,國民被鼓勵互相告密,人倫道德喪盡。動輒觸碰刑律而被重罰,稍微犯一點小事,即坐牢、丟命,整個國家如同密不透風的鐵桶牢獄,不允許多想、多動。即使老老實實做順民,也會被連坐制度牽連,民眾們戰戰兢兢地苟延殘喘,時時刻刻都等著被流放。

《大秦賦》劇照

之所以網路上有人愛著歷史上那個虎狼秦國,歌頌那個暴虐的秦始皇,無非是世界觀出現了問題。

有著人本思想,心懷民生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我實在不知道秦帝國和秦始皇有什麼值得歌頌的。說實話,它們不值。

秦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秦始皇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可以說,秦國從來不是一個正義的國家,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高尚的人。

我先談談為什麼秦帝國可以強大。其實它的強大,不過是因為極端榨取民心和民力,將人們的一切思想活力全部集中到戰爭上來。只要是不利於強兵的,無論是文化思想,還是組織形態,一律被強行粉碎掉。作為秦國的子民,你不但不允許批評國策,連讚頌國策一樣不被允許,因為決策者需要的是沒有腦子的人為他賣命,只需要無條件執行命令就可以,用不著你去討論,討論即是死罪。商鞅剛剛推行變法時,由於效果不錯,一些秦人就說新法確實很好,商鞅立即將讚揚新法的人流放到邊疆地區,從此沒有任何人敢於討論秦法的好壞了,“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商鞅變法是秦帝國國富兵強的關鍵原因。現在有“北漂”,而原名叫衛鞅的商鞅,是從衛國到秦國的“西漂”,他推崇的是法家理念,認為國家應該以酷吏為師。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認為人性本是惡的,人人都是正在或者潛在的罪犯,國君是唯一不會錯的人,但是他被一大群有罪的惡人包圍在宮中,所以時刻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為了維繫統治,國君應該用各種方法去讓臣民疲於奔命,榨乾所有人的體力、精力,讓他們天天處於精疲力竭、瀕於崩潰之中,這樣的話這些罪人才沒有多餘的力氣和心思作惡,國君自然就方便統治了。

商鞅劇照

在秦國存在的歲月裡,秦人不被允許有正常的娛樂活動,因為娛樂活動的享受會讓他們心生懶惰而畏懼死亡。法家甚至認為,百姓家中不應該擁有多餘的糧食,因為“民富而不用”、“民有餘糧,則薄歲於燕”,有了多餘的糧食他們就不再積極地為國君賣命了——反正過得好,用不著為國君拼命也能舒舒服服的過——這不是滋生偷懶思想嗎?所以只有讓他們勉強夠吃飯,才能有繼續拼命打仗做工的動力。

法家將國君和民眾置於對立關係,用嚴刑峻法死死的約束人的思想和活動,使之感到處於恐懼和緊張之中,這樣才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嚴酷的秦制之下,庶民絕無過問國家政策,只能是絕對的服從上級,做沒有靈魂的木偶機器,無力反抗任君宰割而已。秦帝國的動員能力確實強大,但這建立在對國人的苛暴與鉗制的基礎上,令天下人皆苦不堪言。

法家還是鄙夷和厭惡道德的。所以秦帝國只推崇武力和服從,排斥道德。道德與人的獨立思考有關,人有了道德就會有自主選擇,就可能採取不服從君令的行為。比如,君主要制裁、追捕某個逃犯,希望國民都踴躍告密,結果有了道德觀念的人肯定拒絕告密,這豈不是抗拒君權?如果人人都講道德,就會產生自己的道德判斷,則民眾就不好治理了。法家要的,就是人人都沒有道德,僅僅為了利益而行事,成為貪財怕死,趨利避害的人。怕死的人才畏懼上級和王權,趨利的人會選擇服從,這樣的國民才好管理。

法家的理想社會是這樣的:人和人之間不能有情義的存在,因為有了情義,人們就不會互相檢舉、互相告密了。而沒有了告密,國家就沒法治理。告密被寫進帝國法律,因為告密成風,有多少父子夫妻反目成仇,真是人人自危。依據史書記載,父子見面,如果沒有什麼事情從來都不說話,婆婆和媳婦之間都不敢多說,萬一被對方報復而告密了呢?為了鼓勵這種制度,還規定了妻子如果告密丈夫,就只沒收丈夫的財產,不沒收妻子的財產。至親的親人間尚且如此,何況鄰里乎?

而濫殺黎民百姓,在秦國僅是一種家常便飯。他們對自己國民就狠,商鞅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他們對他國人民也狠。可以說,秦國的存在就是天下動亂的根源。有了秦國的鐵騎,天下老百姓屍骨累累,到處是血淚孤兒,社會陷入腥風血雨的大動盪之中。依據《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其他六國加在一起,發動了36場戰役,而秦國一個國家就發動了93次戰役。僅僅是有數字記錄的戰役,前前後後至少被秦國殺死了400多萬人口,給六國人民製造了最多的痛苦。

殘暴的秦始皇

以上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情況。但即使是已經統一六國了,人口就沒有繼續下降嗎?依據歷史學家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中的研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不但人口沒有回升,到了12年後,全國人口反而比統一前驟減了至少50%,最少僅為1500萬人左右。秦帝國視人命如草芥,秦始皇有一次巡遊,途中被刺客用大石頭投中了副車,秦始皇在大怒之下,下令把周圍方圓百里之內的生物一概誅殺殆盡。至少有上萬個無辜的百姓就這樣被殘忍的屠戮了,連家畜都全部殺掉。冤有頭債有主,憑什麼要濫殺其他無辜之人?這樣嗜殺殘暴的國家和君主,試問哪個不恨?

當初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了調動一切資源為戰爭服務。當天下被統一之後,國君沒有及時調整國策,所以必然會走向失敗。秦王朝的建立的國家體制導致了什麼結果呢?

首先,建立了以“皇帝”為至尊的君主專制體制。這使得皇權凌駕於整個社會之上,即“家天下”。其次,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治理模式。最後,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制行政管理體制。

但這一套的副作用是明顯的,缺陷很不少。

比如,秦制讓權力過於高度集中,所以地方就喪失了活力和能力。維持這一套體制,需要供養大批的官僚和軍隊,極大地加重人民的負擔。它強調、推崇的是君治,反對的是民治,不利於後世憲政的萌芽。就是不允許老百姓當家做主。這個體制還在思想、文化領域上製造沙漠,扼殺了民主和科學精神的產生和傳播。之所以近代中國沒有產生出影響世界的科學貢獻,與此就有密切的聯絡。因為這一套是禁錮思想的東西,不是開放的東西。

秦制的某些措施,如度量衡,廢封建、立郡縣等等,確實有一些歷史貢獻。這是運用“惡”的槓桿啟動的歷史進步。但是秦國確立的專制君主集權政治,在後世也愈加有消極作用。特別是到了近代,專制專制集權成為阻礙中國社會進入現代化和科技發明創新的重大惰因。乾隆時期就拒絕了與英國開展外交和貿易,以至於錯失了工業革命的良機,造成幾十年後中國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國門的局面。秦帝國雖亡,但秦制不廢棄,歷朝歷代皆效法秦政,實為文明進步的千年阻礙。

秦國推崇的法家是反對精英的,認為國家中本就不應該存在精英,而只留下平庸的人利於管理,所以對精英進行打壓,要麼屠殺,要麼遷徙,使之在民眾中失去影響力。後世君主熱衷奉行的愚民政策,就是秦帝國打壓精英政策的一脈相承。

秦始皇之所以統一六國,不是為了天下,而是為了家天下,讓所有人世世代代被他和他的家族奴役。“秦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海內愁困無聊”。這個就是秦始皇做一切事的本質。他“掃六合,一天下”,非為其他,為了就是做超越周天子的專制集權共主。誠如唐人柳宗元、明清之際王夫之所言,秦皇之所為,全然出自一己私慾。為達此目的,可以沒有任何道德底線、為所欲為、破壞一切。所以盧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說秦始皇“意得欲從”,就是說秦始皇之所以開啟統一天下的霸業,並非是“”為了天下”,只不過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慾。拿破崙起兵雖然也有私慾的一面,但更是為了鑄造一個偉大的法蘭西,就境界而論,秦始皇已經落了下乘。秦始皇風光無限的背後,是一部奴役天下臣民的血腥歷史。對此,我們有何必要去歌頌這個人?

有人可能會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就是功績。但歷史的進步,主要在於文明的進步,而非政治的統一。所有用不文明手段獲取的成功都是可恥的,如果只要是成功就應該被歌頌,那麼我們也應該歌好好地頌製造了靖康之難、揚州十日、南京大XX的將領。

秦始皇像

再者說,天下雖然被秦始皇用暴力強行一統,但如果沒有繼而改進國策,反而讓民眾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之中,這種野蠻的一統又有何進步意義?對老百姓又有何幸福可言?

如果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可以改弦易轍,從此變暴為寬,促進政治文明的進步,讓民眾的生活質量提高,不再生活在恐懼之中,繁榮文化思想,這才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但他只不過是繼續用苛捐雜稅壓榨民眾,用浩大且無休止的工程榨取民力,用繁雜到難以計數的律法來困囚人的活動,用焚燒書籍屠殺知識分子來消滅異端思想,用製造動亂消滅了天下超過一半的人口......這哪有什麼文明的進步因素在裡面?只不過是建立起一座以秦皇為權利中心的人間牢獄,國民世世代代受其奴役驅使。後世洪某全之流妄圖建立的地上神國,其實也不過是秦帝國的升級版,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神權在裡面。

秦帝國有一套嚴酷的統治手段可以讓國民對它害怕,也一直行之有效,所以秦始皇對武力這個東西過於自信,對人心向背不屑一顧,認為只要擁有了強大的武裝就可以肆意妄為,就可以執敲撲而鞭笞宇內,反正沒有其他社會力量可以對它制衡。在這種迷戀自信中,一步步超越了自己力量的極限,於是迅速走向了衰亡。對於這樣一個失敗的國家,一個造成民眾困苦和流離失所的血腥帝王,我並不尊重它們。

總之:大秦帝國的墳墓被唾棄,不冤。

此外,有人說什麼秦國底層民眾可以透過軍功改變命運,這個其實也是虛假幻象。

秦國確有軍功授爵制度,將“耕戰”列為秦民上升的通道,但這條通道非常窄小,上升的程度也非常有限,而且極容易發生階層墜落。比如,有一條軍功規定說:“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除庶子一人”,其實這個“甲首”並非是敵人的普通首級,而是高階軍官的頭顱。殺死一個軍官的難度可想而知,沒有逆天運氣萬難做到。秦兵縱然殺敵幾千幾萬,但一個普通士兵能夠獲得敵方軍官首級的機率僅是寥寥無幾。

但即使是僥倖獲得對方軍官的首級,終於獲得了爵位,想要依靠戰功繼續升遷,也是千難萬難萬萬難,最高也就達到第五個爵位等級。如果再有驚天動地的戰功,也只能獲取財物上的獎勵,在政治地位上再進步已經絕無可能。但就是達到天花板的第五個等級,也是困難無比,其成功率不高於普通人一步步被選為宇航員,沒上過軍校計程車兵成為元帥。

秦兵的影視劇形象

而且進步極為困難,跌落則十分容易。由於秦國法律過於綿密,加上告密之風盛行,實際上老百姓隨時隨地就會莫名其妙地觸犯秦法,坐在家裡都會突遭飛來橫禍,從而遭遇種種不測,真是時刻命懸一線、欲哭無淚、苦不堪言。有軍功的人就可以減少一點被處罰的力度。秦國士兵在戰場上流血搏命,大抵也就是為了獲得比一般秦民更高的存活機會,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奮鬥目標,而不是去獲取什麼爵位。

還有秦始皇搞的那個統一文字的“書同文”,其實也是在實踐中失敗了,並沒有成功。秦始皇用國家行政力量搞“書同文”,就是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小篆。但小篆由於書寫不易,其實並沒有成功普及,而是被更加先進的隸書所取代。王蘊智在《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現象探索》中敘述道:“在漢字史上,小篆只起到了官樣文字的作用,而不是一種流通文字,也不是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在歷史上,秦始皇推廣的小篆只在很少的官方場合使用過幾次,而民間從來沒有普及過小篆這種東西。到了西漢建立之後,小篆早已經基本上銷聲匿跡,所以它被稱之為“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來吹一撥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