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湖北,看似遙遠,和山西八竿子打不著。

其實,湖北和山西,自古以來恩怨不斷。

我們先來學兩個成語。

第一個,“退避三舍”。

最初,湖北人應該是欣賞山西人的。

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四處受盡屈辱,獨獨到了楚國,才遇見有眼光的楚成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

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

兩軍對壘,楚成王本不想和晉決戰,奈何主將子玉驕傲自大,以為晉軍不堪一擊,極力主張作戰。

楚成王猶豫之中,還是滿足了他部分要求,自己帶隊回國,留下子玉和晉決戰。

驕兵必敗……

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優勢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文公稱霸的基礎。

再學一個,“楚才晉用”。

嶽麓書院的大門上,有個對聯:

惟楚有才 ,於斯為盛。

這個對聯大有來頭。

先說上聯“惟楚有才”。此句話的出處是《左傳》,原句為“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典故為:春秋時,楚國有一個大夫叫伍舉。一次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偷偷逃跑了,有人說是伍舉私下報的信。謠言一傳開,伍舉驚惶起來,就跑到鄭國去避風。過了段時間,又想去晉國。

正好此時楚國大夫聲子出使晉國,路過鄭國,遇上了伍舉。聲子知道了伍舉的事後,對他說:“這樣吧,你先去晉國住一段時間,我找個機會叫你早日回國。”

聲子回到楚國後,和宰相子木見了面。子木問他:“晉國大夫和楚國大夫相比,哪一國的強?”

聲子說:“晉國有才能的大夫不少,但是大部分是從楚國去的。因為楚國不會利用人才。過去楚國幾次被晉國打敗,就是因為有這些人替晉國出謀劃策。”

子木聽了若有所思。

聲子接著又說,伍舉出逃是因為別人的謠言,假如不請回來,楚國又將失去一位人才,子木接受了他的建議,不久伍舉又回到了楚國。

自此,楚才晉用,多比喻為人才外流。

下聯“於斯為盛”依舊和山西有關。出自《論語》,原句為:唐虞之際,於斯為盛。和本文無關,不多言。

兩個成語顯示出晉國楚國當年理不斷的關係。

的確,中國歷史上,長達一百五十多年,晉國稱霸。但晉國稱霸時最大的對手,就是楚國。直到楚莊王“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在邲之戰中徹底打敗晉軍稱霸。

晉楚之間,爭來鬥去,你方唱罷我登場,好比現在的中美兩國。全球治理,其實就是大國博弈。

話題有點遠了。本來今天的主題是“湖北為什麼簡稱鄂?”

囉裡囉嗦說了這麼多楚國、晉國的恩怨,俺的意思是,既然“楚”這麼有名,現在的湖北為什麼不和山西簡稱“晉”一樣,簡稱“楚”呢?

說來能嚇你一跳。和山西有關,湖北的“鄂”源頭就在山西!

山西有個鄉寧縣。鄉寧不僅有鄂河,鄉寧還有“鄂邑”,有“鄂山”等等。

鄉寧就是鄂城。

這個鄂,據說最初的意思指的就是現在的“揚子鱷”。

揚子鱷在現在成了瀕危動物,但在上古時期,揚子鱷不僅在揚子江,而且在黃河流域存在,又稱作“鼉”。

哈哈,想起來了吧?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鼉鼓”,就是鱷魚皮做的。

傳說黃河流域逐漸出現了一支以捕獲鱷魚為生的部落。後來建立了一個小國家就叫做“鄂國”。大致位置,就是以鄉寧為中心,包括晉南姑射山等大片地區。

有證據哦:《史記索隱》:“晉初封於唐,故稱晉唐叔虞也。且唐本堯後,封在夏墟,而都於鄂。鄂今在大夏是也”。

《山西通志》中關於鄉寧歷史沿革部分的第一句話即是:“古大夏地。周初曰鄂,唐叔始封居此。”

至今,鄉寧仍被史學界稱為“夏墟”、“古大夏地”,這就是夏王朝稱之為“夏”的來由。

鄉寧人自豪一個!

知乎上也有介紹,署名“狗剩”的,是這樣說的:

叔虞封唐後,晉國崛起,滅掉了鄂國,鄂國遺民就開始往南逃難,逃到了現在河南南陽一帶,南陽現在仍然有鄂山為證。

後來鄂國又惹了周王室,周又派人討伐鄂國,鄂國人又繼續開始往南逃難,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邊。

鄂國人一路從山西逃到湖北,心想這下夠遠了吧,可以好好過日子了吧,就在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為鄂國的國都,準備好好過日子。現在湖北鄂州的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遺址。

讓鄂國人沒想到的是,湖北這裡也有一個和晉國一樣強大的國家,名叫楚國。

楚國的第六任君主熊渠看鄂國好欺負,也帶兵來打鄂國。鄂國一下又被滅了,這個歷史悠久、一路逃難的國家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雖然鄂國沒有了,歷史並沒有忘記鄂國。

楚國吞併鄂國後,看鄂國的鄂王城建得不錯,風水極好,就把楚國的國都也定在了鄂王城。

從此開始鄂王城就一直是楚國的國都,直到兩百年後,楚文王才把國都遷到郢,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實行郡縣制,在鄂王城這裡也就是現在的湖北鄂州設立了鄂縣。“鄂”這個地名就開始一步步延續下來。

鄂縣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國時代,孫權把自己吳國的國都定在了鄂縣,還給鄂縣改了名,叫做“武昌”,意思是武運昌盛。

大家注意,孫權的“武昌”是指鄂州,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也就是說,雖然鄂國沒有了,但“鄂”這個字已經是深入人心了。

隋朝時,鄂縣升級了,建立了鄂州,下轄江夏、武昌、永興、蒲圻四個縣。江夏縣,就是現在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武昌縣,就是現在的鄂州,蒲圻縣就是現在的赤壁。

在湖北歷史上,這是“鄂”字第一次作為高級別行政區的名字出現,後來唐宋都沿用了鄂州的建制。大家都知道,岳飛去世後被南宋朝廷追封為鄂王。

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荊湖省,後來又叫湖廣省,省會都在鄂州,這個鄂州是現在的武漢武昌。

因為省會一直叫鄂,歷史上也一直叫鄂,所以湖北省經常被稱作“鄂省”,漸漸地“鄂”就成了湖北省的簡稱。

似乎很有道理吧?湖北人、山西人原來是一家人。湖北、鄉寧竟然還存在相同的方言。可見淵源之深。

其實早前鄉寧縣就舉辦過一次全國鄂文化研討會。來自湖北、河南等地的學者都來參加了,大家一致認為,中華大地,存在一個“鄂文化圈”。

總結研討會幾點,大家就明白“鄂”的文化含義了。

鄂國

2014年10月,鄉寧文化研究會一行9人趕赴河南的沁陽、南陽,湖北的隨州、鄂州考察,對鄂國貴族墓地、安居羊子山鄂侯青銅器群近年出土文物進行考察,收穫頗豐,理出了鄂人遷徙的歷史蹤跡:

鄉寧(夏鄂)—沁陽(商鄂)—隨州、南陽(周鄂)—鄂州(戰國鄂)。

此後,戰國鄂被楚消滅,楚王封二兒子為鄂王。

三國時期,孫權消滅了楚、鄂。作為一個國家,鄂便在歷史和地理上徹底消失了。

鄂的含義

前面我們說“鄂”最初是指“鱷”、“鼉”。

在本次研討會上,鄉寧縣文物考古專家閻金鑄老先生認為,“鄂,實為木杆,上面有兩根交叉成十字的狀若花萼的橫木,它是測天定時、授民稼穡的儀器!是與襄汾陶寺太陽觀測授時系統並存的北斗觀測授時系統。”

上古時期的先民用鄂測出了四季,才擺脫了原始的狩獵和採集。也許就在那時,這個最早測天之地的山就稱為鄂山,人就稱為鄂人,在氏族時期就叫鄂部落,方國時期叫鄂國。

商紂時期,鄂成為商朝周圍勢力強盛的氏族,引起商王朝重視,封這個部落的首領為三公之一,就是歷史上的鄂侯、九侯、西北侯,並在朝歌附近賜予土地作為封國。

此後,在鄉寧這塊土地上的國都變成了鄂侯故壘,又稱鄂邑。

鄂文化圈

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演進脈絡貫穿古今歷史,發展痕跡遍佈華夏南北。

從現有資料與論證來看,主要分佈在山西鄉寧、河南沁陽、河南南陽、湖北隨州、湖北鄂州一帶,形成由北而南的鄂文化圈。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鄂文化印記較深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湖北,然而通過歷史考證可知,山西、河南、湖北三地都是鄂文化的重要承載地。

且山西鄉寧地區更是這一縱向文化圈的始發地,記載著鄂部族早期的活動軌跡。

山西、湖北,同根同祖,是不是該握一下手?

最新評論
  • 1 #

    這幾年湖北應該看不起山西了,畢竟經濟落後,只能追趕了

  • 2 #

    一個九頭鳥,一個九毛九,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 3 #

    如果說“鄉寧”就是“鄂城”,那麼內蒙靠近寧陝的鄂特克旗(前旗)又跟湖北什麼關係?

  • 4 #

    堯舜都在山西,全國哪不和這兩個人有關係?

  • 5 #

    知道山西為什麼落後嗎?都支援國家建設了把資源

  • 6 #

    山西人有錢,晉商有名,我湖北鄂州我看過武昌縣誌,在我印象裡與山西有關係。

  • 7 #

    咱們山西人還是過咱們的貧窮生活!湖北人過人家的富裕生活!!!湖北加油我們平窮你不要惦記我們山西

  • 8 #

    湖北有疫情,山西第一時間感到,為大愛無疆的山西人點贊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納粹帥氣制服,原來是現今歐洲頂級奢侈品牌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