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

一、戰功赫赫。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唐太宗最重、最知軍事。唐太宗是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二、少年豪傑。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1月28日,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李世民從小接受儒家教育,愛好歷史、文學,練得一手好字;又因軍事世家的影響,受過比較嚴格的軍事訓練,善使弓箭。據說,百步之外,他一箭能射穿門板。對於兵法戰策,他也鑽研頗深,少年時就能與父親談論用兵之道。李世民聰明機智,高明的見解非常深遠,面臨關鍵大事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當時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估量他。 公元615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李世民響應招募去救援,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將要出發時,李世民對雲定興道:“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定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於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里,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眾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並將軍隊駐紮在崞縣,突厥偵察騎兵飛馬報告始畢可汗道:“隋朝大軍已到。”由此突厥解圍遁逃而去。

三、勵精圖治。公元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這就是中國第147位皇帝,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傳奇。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夏王朝到底是怎樣的存在?為什麼現在都找不到任何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