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之爭是對孫吳影響重大的政治事件,只因史料記載不詳,孫吳被認為是割據政權,使人們對這件事關注不夠。遠不如曹丕和曹植之爭議論多,甚至還不如劉備處理劉封給劉禪鋪路具有話題性。
儘管三國因戰爭、天災導致人口銳減,可佔據長江以南的孫吳,並對控制今日之兩廣,將領土擴充套件到今越南,依舊可稱為當時的世界大國。孫吳末期人口約為九百萬,跟約人口千萬貴霜帝國、約八百萬的安息帝國為同量級國家,只是槓不過羅馬帝國。就這樣連還有人把貴霜、安息跟羅馬、漢朝並列為世界四大國家,孫吳就吃虧在中國是常常統一的大國,久而久之人們一看到割據政權就覺得是小國。
即是說我們完全能夠將孫吳的政治鬥爭視作大國曆史事件,並非一般軍閥政權的小打小鬧。
我個人觀點,所謂的二宮之爭並不實際存在,一方是以陸遜為首的四大家族,陸遜一方有明確的聯姻關係,政治立場明確。另一方明面上是以步騭為首的魯王黨,魯王黨卻像是東拼西湊而成,並不像是一個鞏固的黨派,故我認為這根本就是孫權透過魯王黨打壓陸遜等四大家族的手段。
要解構太子黨,必須從先主孫策說起,他有兩個女兒,一女先嫁給吳郡顧邵,於顧邵病逝後改嫁陸遜。另一女嫁給朱治之子朱紀,朱紀的哥哥朱然是孫吳手握重兵的名將,備受孫權恩寵。陸遜和朱紀、顧邵三人為連襟。朱然之子施績於太子黨中被視作代表性人物之一。
顧邵正是太子四友之一顧譚的父親,同時他還有個妻子是陸遜的妹妹,而他生母為陸康之女。二宮之爭兩位關鍵人物顧譚、顧承就是陸遜的親外甥,他們的外祖母還是陸氏。即是說吳郡顧家和陸家的關係,就跟曹氏與夏侯一樣幾乎可視作同一家族。
此時孫吳開國重臣張昭已死,他的兒子張承有兩個女兒,一位嫁給太子孫和,另一位嫁給陸遜之子陸抗,相當於孫和和陸抗是連襟。這兩女孩又是張承跟誰所生呢?她們的母親是孫吳大將軍諸葛瑾之女,今威北將軍諸葛恪之妹。還有個兄弟諸葛融坐鎮公安,統領諸葛瑾的舊部。
孫權的女婿朱據被認為文武兼資,被視為接替呂蒙、張溫的人選,儘管他沒有明確跟陸遜一黨聯姻,卻跟陸、顧一樣為吳郡大姓,此前的張溫則是陸遜一夥的可能性就已經很高,故吳郡四姓張、顧、陸、朱為聯合勢力。
滕胤本是青徐士族南遷,父輩並不出名,但從孫權維持跟滕胤聯姻看來,這個家族勢力不容小觀。滕胤的世家跟劉繇世家有姻親,孫權還非常喜歡劉繇的兒子劉基,並將劉基之女嫁給孫霸。滕胤一個女兒嫁給孫權母舅吳景之孫吳纂為妻,另一女嫁給諸葛恪之子諸葛竦為妻。
記不住以上人物關係並不重要,只要能明白陸、顧、張、諸葛、朱、滕各大家族為緊密的聯姻關係即可,最後能讓他們利益最大化的是張家有一個女兒是孫和的太子妃,一旦孫和登基,各大家族將會更顯貴,成為整個孫吳政權的主導。
太子四人黨:陸遜、顧譚、張休、諸葛恪、朱然
吳郡四大家族:張溫、陸抗、顧譚、朱據
香港四大家族
魯王黨跟太子黨相比,其關係就散亂得多。名位最高的步騭跟陸遜、朱然、諸葛瑾等在荊州共事多年,跟諸葛瑾還是青年時期的好友,眾臣相處和睦,從沒有過什麼爭端。他會跟陸遜等人撕破臉的可能性本就不大,我認為史書認為他是魯王黨的依據源於全琮,全琮娶步夫人之女孫魯班為妻,全琮則明顯才是魯王最大強硬支持者。
就是說即便步騭算魯王黨,也是被全琮夫妻擺上臺,潛在裡是孫權給擺上臺。孫大虎和孫小虎姐妹的關係也寫的很明白,大虎讓小虎一同支援魯王,小虎的丈夫是朱據,她不願聽從,姐妹關係破裂。
呂岱跟全琮的關係也並不明確,這人常年在外統兵,遠離孫吳政治核心,根本沒有明確的立場。只是潘濬病逝後,呂岱作為接替者成為陸遜的副手,一同管理荊州政務。孫吳政權有兩大行政中樞,一是吳京建鄴,另一處是孫權稱帝之處武昌,分別支配著揚州、荊州。
早前由太子孫登坐鎮武昌,以陸遜、諸葛瑾、潘濬為輔佐,實則陸遜是治理荊州實際執行人。陸遜、諸葛瑾、朱然、步騭、呂岱的部隊分駐荊州各地,孫權把呂岱調入武昌負責行政,就是為了換換氛圍。
在史料上根本看不到呂岱跟魯王黨有什麼直接交集,只不過呂岱跟全琮、步騭都是徐州南部士族。可是算來張昭、諸葛瑾誰不是徐州人?張承還寫信拍呂岱馬屁,呂岱跟陸遜一黨關係並不是惡劣。
呂據是魯王黨同樣牽強,他父親呂範是孫策好友,自己的功績都是跟潘濬、朱然混出來的。最大關聯是因為他父親呂範是廣陵系的老領導,徐盛、全琮、孫韶全是呂範的老部下,若是呂範出任吳大司馬多活幾年,其政治影響力就明顯了。
上述總結,魯王黨的代表人物根本不像太子黨那樣有緊密政治利益,論實力、論緊密都不是能夠跟太子黨抗衡的勢力。而就是這樣的勢力,居然能跟陸遜等各大家族斗的有來有回,幕後支持者正是孫權本人無疑。
魯王黨最關鍵一位代表人物是中書令孫弘,此人對扳倒太子黨出力最多,而孫吳的中書令簡直就是孫權執行政令的手臂,位雖不高權勢卻極重,若無皇帝直接支援絕沒法囂張到這等地步。加之孫權早年利用親信呂壹構陷群臣,均能看出孫權就是有意對付以陸遜為首的各大家族。
看上去全琮為了權力敢跟德高望重的老領導陸遜撕破臉,這背後更多的是全琮擔當著孫權重要的棋子,不見得全琮擁有強烈個人意志。回憶全琮青年之時,他與好友陸績、顧邵一同拜訪龐統。最後跟陸、顧二家撕破臉,真是本人所願麼?儘管全琮是一位將才,但作為政治家就正如龐統所言,智力不多。
孫權意不在徹底扳倒,而在於削弱各大家族對皇權的影響力。孫氏王朝因與各家大族聯手而建立,至於孫權晚年的政治格局已經定型。只是孫權並不甘心皇權受制於重臣,孫吳歷來被詬病的就是軍隊並不集中於君主之手,手握重兵的陸遜、朱然、諸葛瑾、步騭、全琮等,誰不是當時各家族的代表人物?而以陸遜為首的政治集團在孫權還沒死時就已佔有大半江山,一旦孫權死後是個什麼樣的情況,真說不清楚。
但是孫權發動的二宮之爭弊病遠大於利,各家大族架空孫氏皇權,仍不失為穩定孫吳帝國一種辦法,孫權就是依靠這種政治模式走到今日。孫權發動的政治鬥爭不但沒有加固孫氏中央集權,還對孫吳新舊重臣進行沉重的打擊,一方面能穩固大局的重臣先後病逝,給予年輕人太大的鬥爭空間。另一方面被寄託厚望的年輕精英倒臺,缺乏能者把控局勢。
首先陸遜其人德才兼備,輔佐孫登亦並無過失,是世間難得的誠之長者。孫權卻連他都不信任,以致陸遜活活氣死。年輕一輩中最擅長理政的是顧譚,其人精明思辨,可彌補剛愎自用的諸葛恪。特別要指出一點,東晉江東士族領袖顧榮是顧譚的同輩兄弟,若非有顧榮的支援,司馬睿很難在江東站穩陣腳。張休、顧承於芍陂之戰表現活躍,即便沒有過人軍事才華,也是可以託付兵權的人物。
陸遜死後,由全琮和朱然出任左右大司馬,共為大都督。兩人的情況跟國蜂、劍鷹時期很像,他們能活到孫權死後,就是國家正副主席。此前還有朱據接替步騭成為丞相,被孫弘藉機殺死。以朱據謙虛的性格,很適合穩定大局,由他壓住諸葛恪最適合不過。
孫吳丞相順序:顧雍——陸遜——步騭——朱據
赤烏年間軍權:陸遜為右都護——諸葛瑾為左都護——朱然為左護軍——全琮為右護軍
諸葛恪和呂岱分接陸遜的實權,結果朱然、全琮都死在孫權之前,沒能輔政。呂岱一向遠離政治核心,也不在名單裡。就只能諸葛恪能用,早前陸遜就嫌棄諸葛恪,諸葛亮還專程寫信給陸遜,認為諸葛恪性格疏漏不適合管理財政方面的事情。
孫權、陸遜、諸葛瑾、諸葛亮都明白諸葛恪不能獨擔重任,可是孫權沒有辦法,他臨死之前已無人可用。諸葛恪上臺後,跟老隊友施績並不融洽,外甥女婿陸抗也沒能很快被扶持上去,其人雖有才卻沒有凝聚人心的才幹。
諸葛恪能從二宮之爭裡起死回生,自也有他過人之處。他歷來對孫權的政治理念很明白,就算全琮、朱然、朱據活下去也是要給諸葛恪讓位的,但需要顧譚、張休彌補性格疏漏的不足會更好一些。諸葛恪上臺後推行較為寬鬆的經濟政策,開放了市場,獲得了許多民心。只是太急迫建立功業,強行北伐落得政治資本全無,遭到孫吳內部肅清。
孫吳因此陷入長久內鬥中,不穩定的政治局勢浪費了十多年對外發展時間,沒能夠有效利用毌丘儉、諸葛誕之亂擊垮曹魏,孫吳的衰落可以說就是由二宮之爭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