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對秦始皇的另一個最大爭議就是伐無道,誅暴戾,透過遠交近攻,不斷髮動戰爭,最終實現“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在短短的十年間,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的消滅了六國的勢力,完成了自己的夙願,一統天下,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而對統一後的秦朝,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直接抨擊,“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戰爭不是起源於秦朝

歷史地看,戰爭不是起始於秦始皇和他的大秦帝國。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君不見,春秋戰國,戰火紛飛。華夏大地,內亂、分裂,烽煙四起。

同樣,戰爭在秦始皇之後也並沒有結束。華夏大地,多次因分裂而諸侯混戰,血腥殺伐,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在同一時期的歐洲,自西羅馬滅亡後,逐步進入了碎片化的國家群狀態下的封建社會,大大小小500多個國家因爭奪生存資源和空間,以及絞殺異質文明而發生的戰爭連綿不斷,給歐洲和西亞乃至北非造成了深重災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縱觀歷史的進步與發展,往往不可避免都帶著部落、民族、國家間的征服。馬克思說,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暴力是人類社會野蠻時代的產物,但是暴力與征服也可能起到推動歷史進步的作用。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歷史的每一頁都有血腥的場景,我不知道將來的歷史長河會不會殷紅一片。假使每個人只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也就沒有戰爭了。

用現代文明來看,誰也不希望有戰爭,當然要抨擊戰爭和殺戮。但如果從全人類的歷史來看,戰爭更可能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必然過程。正如亞里士多德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和平。。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也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在中國唯有天下一統才能社會安寧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篇說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我國曆史上,王朝分裂的局面時常發生,而政權之間的對立顯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秦始皇能夠在兩千多年前意識到這一點,並堅持反對分裂,強調統一,這對於今天都具有很高的警示價值。因此,人們讚揚秦始皇的遠見卓識。

戰爭中濫用暴力,濫殺無辜是任何時代都不可忍受之重。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戰爭有兩種,一是反封建統治的戰爭;另一種是反對分裂的戰爭。歐洲人一說統一就要打仗,中國人一說分裂就要打仗。因此,在中國任何搞分裂的圖謀都不會得逞,世界上任何企圖霸佔或者壓迫中國的戰爭都將慘遭失敗。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秦並天下,列國還會苦鬥不休,百姓還會飽受刀兵之苦。聖王德治,制止不了天下大亂,唯有以戰止戰,才能化劍為犁,安定天下。以流血換取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代價很大,但別無他途。因為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孟子的回答就是:天下歸於一統,就會社會安定。

今天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因為只有在統一的中華文明中,中華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オ可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獨立才可能確保。中國封建經濟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迅速發展,並居於世界前列,這與秦的統一有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絡。

讓和平陽光永遠普照人類星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那裡是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世界。但是直到今天,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仍然是一個真諦。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同樣不能被輕歌曼舞所誤,不能“隔江猶唱後庭花”。有人曾說過,“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只有正視歷史,認真對待歷史,才能給今天的發展和進步帶來動力,更能給未來不重蹈戰爭的可怕覆轍以借鑑和警示。

正是秦朝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奴隸制和封建秩序的相繼確立,才結束了部落紛爭、“天下擾攘”的時代,避免了相互掠奪和爭奪造成經濟社會秩序的破壞和流離失所。

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更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

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失敗。這是歷史規律。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裡。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好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

不能用西方觀反思中國歷史

力主大一統的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西漢名臣桑弘羊也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中高度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恰恰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尤其是戊戌維新以後,在反思近代中國何以衰落中,將中國的衰落歸因於專制,而西方的發達源於民主,甚至溯源到古希臘文明。

由此,我國思想界不斷批判秦政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主義,認為這種制度不僅是暴政,而且也是窒礙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罪魁禍首——正是這種制度扼殺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自由和創新活力;正是這種制度使得很早就在我國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被反覆摧殘,終不能成長壯大。

現在來看,這樣的反思,並沒有找到真正原因。因為雖然推翻了皇帝,結束了帝制,卻沒有能產生一個權威政府。民主,共和,西方憲政,都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帶來的是軍閥混戰,中國仍然一盤散沙。

所以不能因為集權存在一些弊端就因噎廢食,一味簡單化地反對集權。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還是社會經濟協調能力提高,都需要一個權力中心進行統籌規劃,因為集中力量可以辦大事。大一統,既是一種思想情感,也是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征服力量,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

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我們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秦朝作為偉大的帝國為何很快飛灰煙滅。

西漢的賈誼在《過秦論》中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顯然有“政治正確”的意圖,譴責秦始皇不施仁政,因此社稷被推翻了,責難秦滅是因為不施仁義。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可能說的更客觀: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文忠公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