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秋,東北爆發了以哈爾濱為中心的烈性鼠疫,大批人員染疫身亡,引起社會恐慌,東北疫情成了世界輿論焦點。
一時間防疫變成擺在東北官府面前的頭等大事,而招募醫生(主要是"西醫"), 成了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緊急之下薪酬極其優厚。
先說點題外話,介紹一下清末"西醫"在東北的情況。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上世紀初中國"西醫東漸"最風光的不是廣州和上海,而是東北,這是由地緣政治決定的。自1861年東北開埠,先是英法,後是俄國和日本,都在東北建立了勢力範圍, 西醫也隨之落戶發展起來。
1882年,蘇格蘭傳教醫士司督閣來到東北營口,第二年在奉天的小河沿開辦了一家西醫診所,這是東北西醫的起點。後發展成盛京施醫院(附設西醫學堂)和奉天醫科大學,為東北和中國培養了很多醫學人才。
司督閣
1903年,沙俄在哈爾濱建成的中東鐵路中央醫院,是同期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醫療條件最好的西醫院之一。
當時東北土洋混居,衛生防疫也成了列強幹涉中國內政的藉口,日俄就曾多次插手相鄰城鎮的管理,造成嚴重衝突。為了應對威脅,也為了便於對外交涉,東北各地方政府成立了衛生機構,聘請西醫來管理,開始了"官聘西醫"。
1863年,山海關海關醫官由英國醫生代儷擔任,這是"官聘西醫"之始;1899年,聘日本人內田鎮一任營口衛生局長。之後東北大城市陸續建立的衛生局,均聘西醫主持行政。
1904年,"奉天官立衛生醫院"成立,這是東北第一家官辦西醫院,盛京將軍增祺致函直隸總督袁世凱,請求支援幾位西醫。袁世凱指示北洋陸軍軍醫局辦理,選調了三位:湯富禮、王恩詔、姚啟元。湯富禮出任醫院提調醫官(業務院長),王恩詔和姚啟元充任醫官(主治醫師)。醫官的薪酬是每月250兩白銀(含50兩地方補貼),而同期奉天警察總辦的月薪才是200兩。
西醫高薪是一方面由於此時洋醫生比較多,需比照他們在外國的薪酬水平;另外西醫數量不足,各處爭相聘用薪酬高企。高薪和受社會尊重,使得清末學西醫深受學霸青睞,不僅是留學生的熱門選擇,也抬高了國內西醫學校的錄取門檻。
清末西醫有一套比照官員的職稱系統,比如醫科通判,就是正六品。衛生機構聘任西醫的薪酬普遍是同品級官員的2-3倍。相比之下中醫的待遇卻要差很多,大約是西醫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寫這段背景是為了說明,東北大疫期間醫生的高薪,不完全是招募"勇夫"的重賞,當時的西醫本就是一個高薪職業。
1910年11月9日, 哈爾濱發現第一例鼠疫患者,由俄國人主導的哈爾濱市政議事會決定高薪臨時聘請醫生防疫。臨時醫生的月薪是450盧布(310兩白銀--作者),是平時的1.5倍。
除此之外,還為每位醫生提供一份10000盧布(6896兩)的保險,一共招聘了6位醫生和11位醫學院學生,都是俄國人和法國人。
此後不久疫情加重,引起國際關注,清政府頒旨全力抗疫,准許東三省動用財政資金聘請醫生。
上任不久的東三省總督錫良立即四箭齊發。
錫良
第一上書朝廷請求支援。清廷責成直隸總督從北洋軍醫局和北洋軍醫學堂,派出5名醫官,3名醫士(剛畢業的實習醫生)和20名醫學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伍連德先生。隨著疫情的日益嚴重,又陸續抽調了直隸和山東、河南等地的醫生,趕往東北。
伍連德
第二任命司督閣為奉天省鼠疫防疫委員會總顧問,並負責協調國際醫療援助隊和國際援助物資。司督閣不顧年老體弱,親赴現場解剖確認了奉天第一例病源,帶領盛京施醫院所有醫生參加防疫工作。
第三致函給外務部,透過外交渠道、各國慈善組織以及教會,來招募醫生、籌集抗疫物資和善款。
第四和兩江總督張人駿、直隸總督陳燮龍、兩廣總督張鳴岐聯絡,請求在上海、天津和廣州幫助招募醫生。
東北最初以高於北洋醫官的薪酬標準招募臨時醫生:醫官300兩,醫士120兩,因疫而亡撫卹1500兩。
但疫盛之時,法國醫生梅尼和學生先後死亡,對履職醫生和招募工作都有影響,錫良決定加薪:
總醫官伍連德500兩,醫官300兩,醫士220兩,學生100兩。如因疫身亡,撫卹金醫官10000兩,醫生5000兩,學生3000兩。
這個標準在當年是非常高的了,醫官的薪酬堪比巡撫(省長),撫卹金更是等同陣亡或殉職的總督級大員。東北抗疫可以說不惜代價。
在實際操作中,外國醫生的薪酬還要高一些,透過日本駐奉天領事招聘來的20名日本醫生,月薪為450日洋(約340兩—作者) ,另付路費400日洋(300兩),如履職死亡,卹金為10倍月薪(3400兩)。
即使全力招募,抗疫一線的醫生也是奇缺,錫良給清廷的報告裡寫到,"現望醫如望歲(像農民盼望收成一樣盼望醫生)",現在讀起來依然感到心酸。
這次疫情兇猛如烈火,發病快、死亡率高,短短几十天,就死亡幾萬人。不僅是老百姓,一線醫生和防疫人員也極危險。和司督閣一起工作的英國醫生亞瑟.傑克遜, 在12月25日不幸感染殉職,他是劍橋大學醫學院畢業生,在中國小有名氣。他於聖誕節殉職,在有基督教傳統的西方國家看來是很神聖的,中外大報都刊載了這則新聞,反響很大。
但更多冒死奮戰在一線的,還是以伍連德先生為代表的中國醫生和防疫人員。伍連德現在廣為人知了,這裡介紹其他幾位中國早期專家,希望他(她)們不會被遺忘:
營口防疫醫院院長郭鍾韶,畢業於日本熊本醫學院和東京傳染病研究所,相當於碩士學位,回國後被清廷授予醫科舉人。他是中國最早的傳染病專家之一,原在北洋醫學院任教習(教授),疫情之後被派往東北。
張守道、張進忠看名字像男士,其實她們是中國最早一批女西醫,她們都是東北人,畢業於營口的普濟教會醫學院,被安排在錦州工作。
楊富榮畢業於日本吉川醫學院,是最早考取日本軍醫證書的中國人。疫情發生後,由鳳凰廳(丹東地區)聘請在丹東負責防疫。
鄧松年畢業於北洋官醫學堂,民政部頭等醫官,負責黑龍江廟臺子地區防疫。
王玉麟畢業於奉天基督教公立醫學堂,擔任遼陽防疫醫官。
喬寶齡盛京施醫學堂的第一期畢業生,被派往哈爾濱協助伍連德先生。
而大批普通卻不可缺少的護衛隊員、警士、衛生隊員(負責掩埋焚燒遺體)大都沒有留下名字,他們染疫身亡的撫卹金也很低,多則2,3百兩,少則2,30兩。
"觀操守在利害時",清末包括民國初年的西醫,屬於社會的精英階層。在那個年代,有能力、有意識讓子女接受西式教育的,都不是普通家庭;能在激烈競爭中考入西醫學校的,也不是普通孩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懸壺濟世、人命至重,自幼就融入他們的思想,在大學特別是教會醫學院,又普遍接受博愛樂施的教育,執業後優厚的薪酬和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讓醫生體會到榮譽的同時也非常自律。
總的說這批人的道德標準、職業操守都是很高的,那時候沒有醫德醫風檢查,但極少有西醫的負面新聞。翻閱舊報紙,倒是能看到不少有關西醫堂義診、施藥;醫生自掏腰包給貧困病人買營養品;大醫師親自給病人導尿等新聞。
1910年大疫,政府對執業醫師沒有強制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請求幫助和高薪招募。
儘管薪酬在一般人看來相當高了,但對於高收入的醫生來說,還達不到讓其甘冒生命危險的程度。這些人能夠不懼生死,來到一線防疫,更多是出於醫者仁心。
由兩廣總督幫忙在廣州招募的9位中國醫師和1位英國醫師,自願按照北洋醫官標準來東北,薪酬每月250兩,宿膳補貼50兩,共計300兩;因公病故恤銀1500兩。
外務部在北京專為東北抗疫,舉辦了旅華教會醫生招募會。聘用了6名熟悉漢語的教會醫生,月薪300兩,恤款10000兩。東三省總督錫良怕這些洋人到東北後飲食生活不習慣,主動提出增加宿膳補助50兩被婉拒。
新民府(遼寧新民當時是大城鎮)聘請日本醫師守川歆顯任防疫醫官,"該醫半盡義務,月送小洋100元(不到80兩,此為補助費--作者) "。
守川醫師後在履職中因疫殉職,幾天後其妻也相繼病故。
大疫之中也看到了人性的另一面。
上海也是中國西醫的發源地之一,有幾所教會開辦的醫學院校,培養了不少人才。
上海聖約翰大學
所以錫良給兩江總督的電報中對在上海招募醫生寄予厚望,"貴省華生學西醫者甚眾,乞遣派十數員即日航海來奉。",但上海道臺回覆,僅聘到醫生2名、司藥(藥劑師)1人。這兩名中國醫生曾負責過檢疫,極有經驗也深明大義,只要月薪260兩,東北政府把二人薪酬調到標準水平。
錫良不死心,再次電告請求,"務選派防疫素有經驗之員五六員";兩江總督回覆,上海附近醫生"為自顧性命起見,願往者甚 少… 遍登廣告延聘,應者迄尚無人 "。
醫者仁心、悲憫眾生、自我犧牲,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精神高度。
古代醫學水平低,對疾病和瘟疫的恐懼和無奈,讓古人對醫者寄予莫大期盼,有些不免理想化。"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諄良不可信也。"。
培養一個醫生確實很難,他的工作關乎生命,他們可以也應該有高薪,但不能缺了仁心。醫生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的操守和道德相比其他職業更為重要,甚至要高於醫術。
合理的高薪是操守的基礎,但僅靠高薪買不來操守,還要靠道德修養、制度和監督,才能形成一個讓精神貴族不另類、受尊重,讓貪邪之人有所忌憚的職業環境和社會氛圍。
100年前那些放下優越生活,不懼生死,心繫眾生的中外醫生,不論用什麼標準,都稱得上醫者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