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統天下不久,即將國策由“清理疆內”更改為“外誅暴彊(強)”,既然是“外誅暴彊(強)”,北方的匈奴自然是重中之重。
沒有辦法,這傢伙太強悍了,已經從漠南發展到漠北,乃至於佔領河套地區。
河套是什麼地界?
匈奴
黃河從寧夏到內蒙到陝北的一個大彎道,地方兩千餘里,三面環河,土地肥沃,關於它的戰略意義,《明史紀事本末》當中說得很好,曰:
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陝西榆林堡(今陝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二千里;南至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簡而言之,中原與匈奴鬥爭的一個緩衝帶。
匈奴佔領河套,可以在河套放牧,補充給養,將山西、陝西等地完全放在嘴邊,什麼時候吃全看心情。
中原佔領河套,等於完全掐住了匈奴的脖子,讓他遊蕩在漠南的兵馬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無本之木怎麼辦?
要麼全軍覆沒,要麼溜溜逃跑,跑回幾千裡之外貧瘠、苦寒的漠北再做道理。
僅兩千餘里的河套,在中原與匈奴的戰爭中,就能有這麼重要,這麼重要怎麼辦?
秦始皇
一:秦始皇的辦法
秦始皇是英明的戰略家,自然知道河套之於中原的意義,前215年,派麾下大將,秦國軍神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蒙恬不愧是中華第一戰神啊,一戰而:
略取河南地(內蒙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卻匈奴七百餘里,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匈奴單于頭曼不能勝秦,北徙。
什麼意思?
奪回水草肥美的河套,嚇得匈奴頭曼單于連忙率整個部族竄入荒涼的漠北,漠南那是看都不敢看一眼。不敢看秦始皇就滿意了嗎?
當然沒有,為了永久的解決問題,秦始皇支援蒙恬實施了三套措施:
一: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
二:築長城,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沿黃河北經河套,傍陰山,東至遼東(遼寧遼陽),延袤萬餘里,並統兵駐上郡(陝西榆林),威震匈奴;
長城
三:開直道,自九原(內蒙包頭)至雲陽(陝西淳化),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長城、直道暫不多說,單說河套,兩千餘里土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徙謫戍以充之,也就是秦始皇在河套設北地、九原、雲陽等三郡四十四縣
,並大規模移民填充,這個大規模移民能有多少?
有資料統計,除駐紮軍隊之外,還從內地先後遷徙十餘萬戶。
古人常以“五”為基本計算單位,十餘萬戶,合計下來約五十多萬人。從此,這三郡四十四縣,背靠長城,就成了中原抵禦匈奴的前哨,一旦有事,中原軍馬可以從長城各個方向馳援。
如此一來,匈奴的機動性、突然性大打折扣,與匈奴作戰的主動性就掌握到了匈奴王朝手裡。
為了解決匈奴問題,為了解決北部邊患,秦始皇就花費了這麼大的心思,有四十四縣做據點、有長城為依託、有直道馳援,從這個層面看,匈奴的問題應該是長久解決了的,可結果呢?
二:匈奴打回來了
關於之後的結果,《史記》當中說的非常清楚,曰:
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諸侯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與中國界於古塞。
秦末發生戰亂,匈奴乘隙南下,又將河套奪了回去,與中原的態勢恢復到秦以前的狀態,一句話,匈奴又打回來了。
為什麼?
普遍認為,有三個重要原因。
蒙恬
一;匈奴出了個了不起的英主冒頓單于,是他帶領匈奴走向強大;
二:蒙恬被趙高等害死,北方軍團無人統領,致使長城一線防禦空虛;
三:中原發生內亂,匈奴得以乘隙南下。
這三個原因有沒有道理,有,但個人認為,還不是根本原因。
也許很多人都沒注意到,史記當中一句很重要的話,即“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
中原混亂期間,當年秦遷徙到河套地區的百姓紛紛散去。需要知道的是,當年蒙恬構建的三郡四十四縣,可全是移民填充的,可如今移民全部散去, 等於河套地區只剩下四十四座空城。
河套地區的四十四個據點全部變成空城,致使匈奴毫不費力的佔領河套,否則,一個據點一個據點的攻打,匈奴利在機動,不擅攻城。
四十四個據點有一半抵抗,都會給匈奴帶來重大殺傷,怎麼著也不會輕輕鬆鬆的“界於古塞”。
可現而今,中原內亂,河套才是世外桃源,但居住在河套的移民,為什麼要紛紛散去呢?
移民
三:一個嚴重的錯誤
不得不承認的是,秦始皇還是很大方的,當年對遷移到河套地區的數十萬移民,普遍賜爵一級,甚至有的地區,還一竿子免役十二年,就是希望老百姓能輕鬆的自食其力。
然而可惜的是,儘管很是大方,但秦始皇呢,對河套,對這些移民,卻缺乏一整套長期的規劃。
對這個問題,李斯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
只是佔領了河套,意識到了河套的戰略價值,卻沒有意識到河套的經濟價值和民生價值,為什麼這麼說?
河套三面環河,水草豐茂,土地肥沃,這就意味著,河套是可耕可牧的好地方。
從經濟和民生價值上講,匈奴得到河套,可以放牧、狩獵,養活數十萬人口、軍隊,中原得到河套呢,如果能好好利用河套的土地,其產生的經濟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秦始皇呢,只顧著移民,賜爵、免役, 之後就對過來的移民不聞不問,沒有很好的安置。
如此一來,遷移到河套地區的移民基本上是自生自滅的,蒙恬活著的時候,河套軍民還有個約束,還有個主心骨,蒙恬一死,河套地區無人主事,老百姓對這個地方又沒有歸屬感,於是呢,便只能乘著天下大亂迴歸故鄉,將兩千餘里河套,變成一座座荒蕪的鬼城了。
這就是秦始皇把匈奴的打跑以後,匈奴又很快打回來的根本原因,那麼,這個問題最終是怎麼解決的呢?
漢武帝
四:漢武帝的好辦法
匈奴打回來以後,就跟漢朝一直糾纏下去,一直到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經數代隱忍,攢了點家底,於是呢,終於到了跟匈奴徹底決戰的時候,可怎麼決戰呢?
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 以長城為依託,分多個方向向匈奴出擊,不用多說,戰爭自然取得了勝利,又奪回了河套地區。
奪回河套地區怎麼辦?
秦始皇的好經驗,自然要全盤照搬,一面重設朔方、五原、雲中、定襄等郡,一面內地大量移民。
這兩點跟秦始皇是一樣一樣的,那麼,接下來呢,跟秦始皇一樣,移過來就不管了?
當然不會,漢武帝麾下有個高人,主父偃,總結秦始皇的經驗教訓提出一個很好的辦法,就三個字:廣中國。
什麼意思?
一個是擴大漢朝的土地,另一個很重要,就是努力推廣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以及與之配套的技術。
一句話,“水草豐美”之前不還有個“土地肥沃”嗎,總計下來,即意味著,河套地區不光能做上好的牧場,還能當成上好的土地,靠推廣農耕,讓土地獲利,土地獲利之後,河套地區自然能富裕起來,河套地區富裕了,對始終觀望河套的匈奴能沒有影響嗎,一定會贏得他們的歸順和忠誠,因為但凡是人,誰不想過好日子呢。
朝廷虛弱的時候他們靠搶,朝廷強大之後呢,搶不可能,只能羨慕,以至於遷移,以至於歸順,這個時候朝廷再給點優惠政策,還怕他們不老老實實的成為漢朝的屬民嗎?如此一來,匈奴必將分化,而分化之後的匈奴,還能是問題嗎?
主父偃
主父偃就這麼聰明,漢武帝聽了以後自然說了大善,既然發展河套能帶來這麼多利益,那還有什麼理由不趕緊著手呢。
於是漢武帝的移民,就考慮的比秦始皇周到了,這回移民,朝廷除發錢、發房子、發土地,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之外,尤為重要的是,由朝廷牽頭,以國家之力大力發展農業。
國家出馬,可比老百姓自己幹厲害多了,於是呢,什麼提供良種、開鑿水利、獎勵農耕等等,想了很多辦法,更加之郡縣之內,都有朝廷駐軍以保障安全,河套地區就這樣毫無後顧之憂的發展的熱火朝天。
沒用多久,便將可耕可牧的河套徹底變成農耕區,成為漢朝重要的糧食產地,怎麼個重要法?
原本,朝廷數十萬大軍的糧草,都需要內地補給,但發展河套之後,河套地區自給綽綽有餘,非但綽綽有餘,還能幫助別人,漢元帝時期,前60年,娶了王昭君的呼韓邪單于上書朝廷請求救濟,朝廷沒用內地半分糧草,直接從雲中、五原撥糧兩萬斛,很乾脆的賞給他們。
試想,有這樣富裕的河套,老百姓來說還會想著搬走嗎。
於是呢,河套只能越來越富足,越來越強大,最終,匈奴找不了中原的麻煩,就只能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分化為南北兩部,北匈奴大規模西遷,惹不起我躲得起,南匈奴呢徹底歸順朝廷,被安置在長城沿線。
從此,他們就再也沒機會打過來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大國憲制》、《匈奴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