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10月: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宣佈無條件向盟國投降,這時駐於中國、北韓、越南、高棉、泰國、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菲律賓以及中太平洋各島嶼上之日軍,相繼接到停止戰鬥的命令,並於8月19日起先後向蘇軍、美軍、中國軍隊、澳洲軍、英軍及其盟軍投降。
向蘇軍投降:
8月19日,在興凱湖西南的蘇聯境內之日裡科沃,由日本關東軍總參謀長秦彥三郎中將,代表關東軍664000人;北韓軍一部(三八線以北);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88000人,向蘇軍遠東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投降。
向美軍投降:
9月2日,在日本東京灣內的美國“密蘇里”戰艦上,由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由日本陸軍大將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向聯合國軍最高司令美國將軍麥克阿瑟簽定了投降書。
9月3日,在菲律賓北部呂宋島的碧瑤,由日本第14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將,向美軍西南太平洋陸軍部隊參謀長投降。山下因在新加坡、菲律賓犯有戰爭罪行,隨之,美軍將其逮捕,並就地處以死刑。
9月2日,在中太平洋的特魯克島上,由日本第31軍司令官麥倉俊三郎中將,代表其所屬部隊,向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的代表投降。
9月9日,在南北韓的漢城,由北韓軍(第17方面軍一部,其全部為294000人)司令官上月良夫中將,向美軍第24軍團軍團長霍奇中將投降。
9月3日,在小笠原群島上的日軍第109師團殘部,由其新任師團長立花芳夫中將,向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的代表投降。
向中國軍隊投降:
9月9日,在南京軍官學校禮堂,由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代表在中國關內的日軍1056000人,向中央軍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投降。
9月28日,在越南的河內,由日本第3臺軍司令官土橋勇逸中將,代表在越南十六度線以北地區之日軍,向中國已入越的第1方面軍司令官盧漢將軍投降。
10月25日,在臺灣的日本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代表其在臺灣的部隊。向中國臺灣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將軍投降。
向英軍投降:
9月12日,在新加坡,由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元帥之代表,代表南方軍744000人之一部約500000人向英軍東南亞司令蒙巴頓將軍的代表投降,隨之,英軍將寺內壽一予以看管,直至死於該地。
9月8日,在泰國的首都曼谷
,由日本第18方面軍(原泰國駐屯軍)副參謀長濱田中將,向進至泰國的英軍指揮官投降。投降後濱田即自殺。
9月13日,在馬來半島的吉隆坡,由日本南方軍第29軍司令官石黑貞藏中將,向進至馬來亞的英軍指揮官簽定了投降書,並交出了武器。
9月16日,在香港由日本第23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軍部駐廣州),向英軍哈考特少將簽訂了投降書。田中久一因犯有戰爭罪行,而被中國逮捕,並處以死刑。
9月25日,在越南的西貢,由日本南方軍副參謀長代表在越南十六度線以南之日軍,向英軍第20師師長投降。
10月1日,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由日本第16軍司令官長野祐一郎中將代表其部隊,向英軍克里斯金中將投降。
10月21日,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西岸之巴東,由日本第25軍司令官田邊盛武中將,向英軍代表投降。
10月24日,在緬甸的仰光,由日本的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大將,向英軍第12軍軍長投降,木村因犯有由其個人負責的戰爭罪行。而被扣押並被處死。
向澳洲軍投降:
9月6日,在俾斯麥群島的新不列顛島(位於赤道以南)之臘包爾,由日本第8方面軍今村均大將,向澳軍第1軍軍長投降。
9月2日,在布干維爾島(亦在赤道以南,屬索羅門群島),由日本第17軍司令官神田正種中將,代表其所屬部隊,向澳洲軍沙維基中將投降。
9月9日,在印度尼西亞的摩羅太島上,由日本第2軍司令官豐島房太郎中將,向澳洲軍在該島上之指揮官投降。
9月10日,在加裡曼丹島上的日本第37軍司令官馬場正郎中將,代表其部隊,向澳洲軍第9師師長投降。
9月13日,在新幾內亞島北岸的威瓦克,由日本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代表其島上的部隊,向澳洲軍第6師師長投降,之後安達即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