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度,天子給諸侯地盤,諸侯給卿大夫土地,卿大夫負責給士分地方。跟漢朝推恩令差不多。
軍事方面,周朝是典型的貴族軍隊,就算普通士兵最少也得有國人身份,因此打不起持久戰。
從歷史上看,周天子喪失權威的直接原因其實是與犬戎等部族拼消耗,而不是地方諸侯勢大難制。
一、禮崩樂壞
言歸正傳,周天子丟失天下共主地位的標誌性事件是西周的滅亡。
這件事是很丟臉的,首都被犬戎攻陷,周幽王被殺,性質之惡劣和後來宋朝“靖康恥”也差不多了。
然後怎麼辦?如果是後世郡縣制帝國,官僚們會找個皇室血脈另立新君。
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權臣或者幾個王爺爭皇位的情況,但最終不管誰勝利,社會體系不會變。
如果說郡縣制的權利體系是自上而下構建的,分封制則剛好與之相反。
周王室把地盤分給諸侯,軍隊、稅收、建設什麼的自己想辦法。
諸侯接著把自己的地盤分給卿大夫,你再搞個國中之國對我負責就行。
平常有天子在上面壓著,大家還能老老實實遵循周禮的上下尊卑行事。
現在這種約束突然沒了,你不想利用手中的力量做點什麼嗎?
這段歷史就是儒家痛心疾首的“禮崩樂壞”。所謂“春秋無義戰”,你們個個不講武德。
早期儒家致力於恢復周禮
大國家想要吞併小國家,《史記》曰:
“亡國五十二。”
與此同時諸侯國內部也不穩定,你君主不把周天子放眼裡,那麼我們卿大夫憑啥對你無條件效忠?《史記》又曰:
“弒君三十六。”
明白了這點很多歷史事件的背後邏輯也就很容易理清了,比如“三家分晉”。
晉國這麼厲害的諸侯,咋就突然分裂成韓、趙、魏三國了呢?
你把這些諸侯都看成迷你版西周就可以了,晉王就是低配版周天子,韓、趙、魏還不是自己分封下去的。
講到這裡,大家對春秋的印象恐怕只剩下一個“亂”字了。
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平民的生活一定非常艱難吧?
事實恰好相反!春秋時期的戰亂不但很少波及到平民,甚至反而將他們推向了歷史的舞臺!
著名學者趙鼎新教授在《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將其高度概括為:
“低烈度的、區域性的、非毀滅性的戰爭。”
西周是典型的貴族軍隊,想參軍最低限度也得是國人,日常學習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內的君子六藝。
春秋時期貴族需要學習包括文科、理科、軍事在內的諸多科目
這種高培養成本的戰士可能很厲害,但絕對經不起消耗。
春秋時期周朝體系慣性下,諸侯國也全盤繼承了這種軍事制度。
大國滅小國可能沒這麼講規矩,可雙方力量對等情況下,沾親帶故的就很少有人會下死手了。
例如晉國和楚國著名的邲之戰,《左傳》記載晉軍大敗,逃跑時戰車陷入泥坑動彈不得。
楚國士兵不但沒有乘機追殺,反而停下來指導敵人如何逃跑。
那麼區域性性和非毀滅性又該何如理解呢?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將目光轉向當時的經濟基礎。
二、平民力量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畢竟貴族一級級的封邦建國總得先弄清楚自己有多少土地吧?
這種制度最早見於《穀梁傳》,曰:
“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簡單來說假如你是個貴族,好,這塊地現在分封給你了。
我將其按井字形劃分成九塊,平民去耕作,收穫季把中間這塊公田的收成上交就行。
由此可見周朝稅收挺高的,生產力更發達的漢朝史料記載最高也就十稅一。
這裡要補充一個重要情況,大家看古代地圖時往往會錯估諸侯國的實力。
比如楚國好大的地盤,看起來似乎比北方十幾個國家綁在一塊還要大。
這是一種錯覺,春秋時期的楚國和今天的西伯利亞差不多,看著國土遼闊實際上相當荒涼。
除了少數城市和交通線外,其餘都是百里無人煙的丘陵、沼澤和森林。
北方地區開發程度要高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例如《左傳》記載:
“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戈、錫。”
宋國和鄭國屬於中原經濟中心,即便如此兩國間還有大量未開發的荒地。
諸侯們對此沒有野心麼?不是,只是受限於生產力和人口暫時沒有能力罷了。
綜上所述那個時候人比土地珍貴多了。兩個鄰國打仗可能都要面對漫長補給線,戰爭只能在區域性進行。
後來戰國時期那種白起坑殺數十萬降兵的情況更是不可能的。
我打仗就是為了人口,人都沒了要地盤做什麼?這就是非毀滅性。
春秋時期很少出現高強度戰爭
春秋爭霸下平民基本盤得以儲存,技術進步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慢慢很多諸侯發現自己稅收不上來了,別誤會,沒有人公然抗稅,只是大家都不好好幹了。
例如《春秋公羊傳》註釋中提到:
“民不肯盡力於公田。”
根據考古學結論,春秋中後期鐵犁牛耕逐漸普及,一個人能幹好幾個人的活了。
既然如此,大家為啥還要守著井田制下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
出門到處都是無主土地,我把要交稅的地拋荒了,然後隨便找個地方開墾不是舒服得很?
最終結果就是諸侯打仗弄得財政枯竭,民間欣欣向榮出現了大批豪強富戶。
平民舒服了君主不開心了,前線打仗你們在後方看戲,天底下沒有這樣的好事。
最先改革的是齊國的相地而衰徵和魯國的初稅畝,簡單來說無論是誰私自開墾的土地全部都得上稅。
歷史的變革自此而始,最重要的問題,私自開墾的土地向誰交稅?怎麼交稅?
交給卿大夫麼?不可能的,那樣君主一分錢也撈不到,必須派人直接下去徵收。
平民稅收直接上繳君主,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想做到這點君主必須繞開貴族建立一套新的體系。
根據史料記載,縣制源於楚武王熊通,郡制源於秦穆公嬴任好。兩者即後世郡縣制的源頭。
春秋時期類似的官僚機構還很罕見,戰國便已經大量推廣了開來。
所以郡縣制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發明的,嚴格來說戰國中後期華夏大地已是郡縣、分封並行。
三、諸子百家
社會是個有機整體,權利義務對等,你享受權利的同時必然要負擔義務。
封建貴族為了應付越來越頻繁的戰爭,開始讓平民多交錢,負擔不屬於自己的義務。
那麼這些新建立的郡縣機構誰來管事?只能是平民階層。
貴族天然反對郡縣制,這將大大削弱他們的地位,君主只能依靠平民對抗他們。
這時候平民階層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還誕生了很多被稱為遊士的人。
有因為亡國、非嫡長子等種種原因喪失封地的破落貴族,例如孔子。
他們中相當部分接受過貴族的文化和武術訓練,屬於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沒地位的青年英才。
依靠向君主兜售富國強兵的理念來實現個人遠大抱負,諸子百家多屬此類。
想要完成宏圖霸業就必須最充分調動全國的資源。
方法是加強中央集權,最好能暢通無阻調動每個人,每個銅板,能者上,庸者下。
什麼只有貴族才能參軍,貴族官位世襲等等都是該被掃除的腐朽事物!
於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動員能力直線上升,再加上人口大幅增長,戰爭烈度駭人聽聞。《孟子》曰: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被總體戰動員起來的平民可沒有貴族這樣那樣的顧忌,家裡沒錢沒地就等著戰功緻富呢!
總而言之,周天子喪失權威導致封建貴族相爭,貴族相爭內卷化後,君主為了取得勝利引入平民力量。
平民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最終憑藉更高的動員組織能力掃除了封建貴族。
歷史變革就是如此戲劇性,當然在此期間意識到危險的貴族也進行了很激烈的反撲,變法失敗者比比皆是。
那麼為什麼只有秦國變法最終取得勝利一統天下?這個問題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左傳》
《孟子》
《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