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有一句話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今天咱們來看看,這個伯仁到底是怎麼死的。

周顗,字伯仁,兩晉時期的名士,有才學為人豪放直爽,敢說真話,不怕得罪權勢。王匯出身名門,家族勢力很大,身份顯赫,早期跟伯仁關係很好,後期王導王敦權力逐漸增大,王敦脾氣又暴躁就日益驕橫起來。別人都不敢說他,而伯仁卻敢於當面對王導王敦兄弟倆進行批評。晉元帝司馬睿便逐漸把治理國家的大權交給了伯仁等人,疏遠了王導王敦兄弟,王敦首先沉不住氣,常在背後說伯仁的壞話,王導也慢慢的對伯仁有點記恨起來。

王導見伯仁對自己不理不睬,皇帝又始終不表明態度,認為伯仁一定在皇帝面前說了壞話,心裡暗暗痛恨伯仁。王導不知道,伯仁不僅當面替王導說情,回到家吃飯時又馬上寫了一封信為王導說情,司馬睿不僅不怪罪王導,還接見了他,任命他為前鋒大都督討伐王敦,王導根本不知道是伯仁救了自己。不久,王敦攻破石頭城,司馬睿被迫下詔,王敦不但無罪還有功,進一步加封,有權處置朝廷中的任一個大臣。王敦最擔心也最恨的就是伯仁,因為他名望極高,就向堂弟王導詢問意見,“依你看,是不是該任命為朝廷重臣?”王導對王敦的提問不作回答。王敦又問道“那是不是應該把他的官品再降一降?”王導仍然不作聲。王敦再問道“既然不能用,就早一點殺掉,免得將來造成禍害!”王導仍然默默地不作聲。王敦見王導一直不發話,顯然是同意殺掉伯仁。便派出士兵抓捕伯仁,伯仁被綁赴刑場,經過皇家祖廟時大聲呼喊“賊臣王敦,擾亂國家社稷,亂殺忠臣,神靈有驗的話一定將你斬殺。”士兵用兵器打伯仁的嘴,牙齒打掉了,伯仁還在繼續罵。伯仁死後,王導主持國政,一次在清理大臣們給皇帝上奏的書表,見到了伯仁救援自己的奏章,這才知道錯怪了伯仁,伯仁的死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態度不明朗造成的。拿著伯仁的奏章痛哭流涕地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讀書時有個疑問,伯仁為什麼不說話呢?為什麼不解釋呢?如果說出來他肯定不會被處死,咱們來分析下,他為什麼不說出來。

一、在王敦造反的情況下,王導跪地求情,伯仁為什麼不說話?難道是怕被牽連?我覺得應該不是,因為晉元帝司馬睿瞭解伯仁的為人,既然讓他主持朝政就是對他極其信任。

二、既然能夠當面說情,背後寫信,為什麼不給王導一個眼色或者手勢?是身邊跟隨很多人形勢不允許?怕別人高密?我覺得也不是,即使身邊再多人,不能說話,偷偷的給個手勢,給個眼色或者眼神總是能夠做到的,畢竟來來回回上朝退朝有的是機會。

三、既然能夠給皇帝書信,為什麼不能背地裡書信一封給王導,哪怕幾個字?或者讓家童傳個話也行,無論防守多麼嚴密,總是有機會能夠做到的。

四、為什麼退朝時不僅不搭理安慰極度驚嚇的王導,還要在退朝時高喊要殺死造反的賊臣?這是什麼心理?

我覺得這應該是給身邊人給皇上看的,也是做給王敦看的,從氣勢上影響上震懾王敦,也對皇上表明瞭態度。但是如果能夠私底下給王導一個知會,表面上做的再怎麼過分也不會有如此下場。

五、如果前面這麼多機會不說,那麼最後要殺頭的時候總該說出來吧,只要說出一句,“是我救了你們王氏家族的人”不僅不會處死,還會得到重用。為什麼在這緊急關頭還是死咬牙關呢?

做了好事可以不留名也可以不說,前面都情有可原,在腦袋馬上就要要搬家的情況下,還不說那就是有點迂腐至極了。我想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有兩個:

一個是伯仁跟王導以前關係就很好,朋友有難自然要幫,可以幫的不露聲色,可以幫的有情有義,從古代比較看重忠信仁義來看,這麼做可以理解,也可以說通。

二個是之所以殺頭的關鍵時刻寧願牙齒被打碎也不說出來,是因為伯仁自己看不上王敦的所作所為,本身自己就行俠仗義,敢說敢為,面對一個亂臣賊子,如果說出來的話,有點像怕死討饒,玷汙了自己的名節,我認為這一點是古代人最看重的,也是這最重要的一點害死了他自己。

其實,從整個事情來看,伯仁的所作所為還是可圈可點值得人們敬仰的,至少他沒有落井下石,置兄弟於不顧,以求富貴。只是在這個事情的處理上欠缺了些弧度的柔美和分寸,在攸關性命的緊要關頭只是闡述自己的所作所為,又沒有出賣別人給別人造成損害,先保住性命再為民除害再建功立業再有所圖,此時的屈即為伸,亦是大丈夫,又有何不可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只是自己一點淺薄的看法,您認為伯仁這樣做對?您覺得伯仁這樣做值得?請談一談您的感受。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武大帝曾經用過劉彘(小豬)這麼滑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