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涉獵還是頗廣的,從經濟、政治、歷史到社會,都有皮毛上的瞭解。最近,金融戰已經開始打響了,國外資本已經開始了佈局,我們國家的各種政策也爭相出臺。在此,我也湊一下熱鬧,學習一下經濟金融,開闢經濟金融相關的話題,與中國製造雙線並進,交相更替。因此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歷史上的幾次貨幣戰爭,下面開始步入正題。
紙幣為什麼最先出現在中國紙幣作為流通的貨幣,最先出現在中國並非偶然,這與宋代開始的繁榮的商業貿易、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是密切相關的。宋代開始商貿繁榮,經貿的往來需要貨幣作為儲存流通支付的手段。金屬貨幣固然有穩定的屬性,但是卻因為沉重,不便長途攜帶運輸。而紙幣卻因為靈活輕便,很好的滿足了大量商貿往來的需求。此外,紙幣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要在全領域內流通,需要有信用支撐、強有力的中央推動。而中國自秦統一以後,歷代王朝一直延續著中央集權,保證政策法令的實施,這為紙幣的流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同時,中國的造紙術與印刷術為紙幣的流通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而此時的歐洲正處於中世紀的黑暗時期,經濟水平十分的落後,因此,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的交子,誕生了。
2. 銀本位的確立
歐洲文藝復興之前,科技水平相對中國比較落後,因此兩地的貿易往來基本都是單向的。中國的瓷器、絲綢不斷出口到歐洲,與之對應,歐洲的黃金白銀大量湧入中國,形成鉅額的貿易逆差。由於貴金屬的產量都是一定的,黃金白銀的巨大缺口激起了歐洲人向外探求金銀的慾望。而馬可波羅對東方大國的奢華、極盡溢美之詞更是刺激了歐洲上層對中國嚮往的神經,於是哥倫布、麥哲倫先後踏上了征程。
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時期。明初,由於銅源短缺,朱元璋決定發行紙幣。儘管紙幣的效力透過法律得到了保障,剛開始執行平穩,但後來由於財政危機造成的紙幣濫發,紙幣相對白銀不斷貶值,購買力也大大縮水。紙幣信用的缺失,使得民間私底下透過金銀來交易,紙幣的地位一步步被白銀所吞噬。再加上新航線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刺激了中西的經貿往來,給中國輸入了大量的白銀,這使得中國的白銀供應量能滿足經濟貿易的需求。就此,張居正出臺了“一條鞭法”,正式確立了白銀的本位貨幣地位,中國進入了銀本位時代。
3. 是福是禍?
白銀的流入,銀本位的確立帶來了明朝經濟的繁榮,但以此為代價,白銀的供給量由海外貿易決定,明朝失去了對貨幣的調控權。17世紀,美洲白銀產量的下降;荷蘭、英國對西班牙海上貿易的阻攔;日本對海外貿易的禁止....這一系列造成了中國白銀進口量的銳減,由此波及了經濟的發展。為彌補國庫的虧空,崇禎皇帝對驛站進行改革,精簡人員,李自成在這次改革中被裁了。在蝴蝶效應的連鎖反應下,後來李自成起兵造反,攻破京城,崇禎帝自縊身亡。
明朝的滅亡並非僅僅因為貨幣調控的問題,但這卻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催化劑。貨幣的調控權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就不能保證貨幣的發行量與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必然會造成社會的動亂。清朝時期在與歐洲的經貿往來中,白銀又大量流入中國,英國為了減少白銀的逆差,向中國銷售鴉片,促進白銀的迴流,鴉片戰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到了民國時期,美國《銀購入法》的出臺,加速了中國白銀的外流。中國的銀根子被抽緊了,錢莊銀行、工商店鋪一片蕭條,這迫使中國進行了貨幣改革,自此,長達300多年的銀本位制度就這樣被廢除了。
對於個人來講,貨幣是一種財富。但是上升到國家,貨幣只是一種調控社會經濟正常執行的工具,只有貨幣的調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時,貨幣的發行量才能與經濟的發展相適宜。而清朝時期以真實存在的物質財富換取的大量白銀,最後又透過戰爭的方式被列強收回。對我們而言,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