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更新的寄奴傳第21期【克復長安】,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完了,其中部分史料頗有分歧
比如七路北伐軍中,關於【沈田子、傅弘之】這一路的具體兵力問題。
按照《宋書》的說法,沈田子軍不過幾百人
田子本為疑兵,所領裁數百,欲擊之(藍字為史料原文)
而《晉書》則記載沈田子軍超過萬人
劉裕使沈田子及傅弘之率眾萬餘人入上洛,所在多委城鎮奔長安
沈田子激勵將士
沈田子激勵將士
關於這兩種說法,我個人傾向於《晉書》,沈田子軍的規模當在萬人以上,原因如下
1. 此時的沈田子跟隨劉裕征戰多年,官階已至參徵虜軍事、振武將軍、扶風太守,傅弘之也高居建威將軍、順陽太守之位,兩名高階將校只帶領區區數百人作戰,於情理不合。
2. 沈田子自武關長驅直入,一路戰果頗大
偽上洛太守囗脫奔走,進據藍田,招懷戎、晉。晉人龐斌之、戴養、胡人康橫等各率部落歸化
晉軍一路攻城略地,如果只帶幾百兵馬,攻下的城池應該怎麼處置呢?
如果晉軍兵力超過萬人,沿途留兵守衛城池,導致晉軍行至青泥時兵力不足,顯然比較合理
3. 按照《晉書·載記十九》記載,同樣作為疑兵的第六路姚珍和第七路竇霸,所帶兵力均為數千人
時裕別將姚珍入自子午,竇霸入自洛谷,眾各數千人
以沈田子與傅弘之的身份,所帶兵力只可能比姚珍、竇霸多,而不可能少
4. 沈田子是《宋書》作者沈約的伯祖父,因此沈約有吹噓沈田子功績的可能
早在裴子野撰《宋略》時,明確記載沈約之父沈璞死因後,沈約就急忙請求裴子野更改,以保全父親聲名
約懼,徒跣謝之,請兩釋焉
沈約將自己父親的死歸咎為劉駿聽信顏竣讒言,這一說法在後世遭到諸多史學大家的批駁和質疑,紛紛揭其偽飾,由此看來,沈約吹噓沈田子功績並非不可能
《宋書》作者沈約
第二個問題,關於青泥大捷,晉軍具體斬獲數目一般關於秦軍死傷,史料都認為超過萬人
士卒皆踴躍鼓譟,執短兵奮擊,秦兵大敗,斬馘萬餘級,得其乘輿服御物,秦主泓奔還灞上
——《資治通鑑·晉紀四十》
所領江東勇士,便習短兵,鼓譟奔之,賊眾一時潰散,所殺萬餘人,得泓偽乘輿服御
——《宋書·卷一百》
但是,在劉裕隨後的上表中,就變成了幾千人
高祖表言曰:參徵虜軍事、振武將軍、扶風太守沈田子,率領勁銳,背城電激,身先士卒,勇冠戎陳,奮寡對眾,所向必摧,自辰及未,斬馘千數
——《宋書·卷一百》
《宋書》中的記載前後不一,應當是晉軍臨陣斬殺數千人,秦軍崩潰後自相踐踏,才導致殺傷數字上升至萬人左右
青泥大捷後,晉軍得其乘輿服御物
第三個問題,劉裕收復關中後,一定非要南歸不可嗎?《宋書》聲稱“公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
而同一時代的頂尖戰略家都認為,劉裕必定南歸
崔浩:欲克秦而歸,必篡其主
赫連勃勃:裕取關中必矣,然裕不能久留,必將南歸
我個人也認為劉裕必將南歸,但是,劉裕並不急於南歸
劉裕是有經營關中之心的,這一點從劉裕的人事安排上就能看出一二
首先,以寵愛的次子劉義真代表自己
其次,留守關中的最高文武,安西長史王修與安西司馬王鎮惡俱為關中人氏
可以看出,劉裕的政策並非崔浩所言“裕欲以荊、揚之化施之函、秦”,而是以關中人治關中
9月劉裕入長安,11月劉穆之逝世,12月劉裕班師東歸
如果劉穆之的生命得以稍稍延長,劉裕在關中多停留一段時日,等到關中的統治基礎穩定後,再行南歸,這或許才是劉裕當初的設想
陸游《讀史》
最後一個問題,劉穆之的死因
有人評價說,劉穆之的死類似於荀彧
荀彧大家都知道,常年為曹操坐鎮後方,最終因為反對曹操稱公、加九錫而產生分歧,受曹操逼迫而死
那麼劉裕真的對劉穆之產生了猜忌之心麼?劉穆之是因為心向晉氏,與劉裕背道而馳,因而受猜忌而死的麼?
關於這一點,且容我賣個關子,在寄奴傳最後一期【劉宋代晉】做完後,我會單獨做一期番外篇,來綜合分析這一點
劉穆之常雲: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 然不舉不善
參考
《宋書·卷二》
《宋書·卷四十八》
《宋書·卷一百》
《晉書·載記十九》
《南史·卷三十三》
《資治通鑑·晉紀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