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一直以來都是戰場上最基本的“武德”。早在春秋時期,兩軍交戰不僅不斬來使,而且兩軍士兵友好相處的例子比比皆是,打架之間要提前約好時間地點,擺開陣勢再打。不過春秋之後禮樂崩壞,誰還跟你講“武德”,殲滅敵人才是首要任務。那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是不是確有這個規矩,如果有人一氣之下斬了會怎麼樣?
一、不斬來使的歷史依據
其實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比如說當年宋朝和元朝之間打的是熱火朝天,雙方使者出使對方軍營時,對方也照樣得恭恭敬敬的禮待。豐臣秀吉被明朝派來的使者氣的丟鍋甩盆,但只是讓對方滾蛋,而不是一氣之下給殺了。像這樣的例子歷史上還有很多。
二、不斬來使的原因
1. 使者是溝通的橋樑
我們都說戰爭是政治衝突不可調和下的產物,政治衝突中無非就是利益、生存空間、意識形態等等,在古代最重要的還是生存空間,也就是大家搶的是地盤。這些矛盾不是啥深仇大恨,都是可以談判談下來的,而雙方只要留有溝通渠道,那麼就意味著有可能透過溝通來解決政治衝突。
此時使者就是溝通的橋樑,帶著己方的訴求,來和敵方談條件,要是實力相當,大家各退一步,要是實力差距比較大,那就準備割城池或者賠錢吧。
2. 武德
年輕人不講武德,但是古代人是講武德的。大家都是有面子的人,沒有必要為了一個使者壞了名聲,相信每一個陣前主帥都不會做出這麼不值當的事情,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筆。
三、斬了會怎麼樣?
斬了使者的後果是什麼?其實斬了就斬了,你能怎麼樣,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對方一定會竭盡全力把你給滅了,是一點情面都不留的那種。使者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人,你要是把使者給殺了,無異於啪的一耳光打在別人臉上。出來混誰還不是一個體麵人,對方肯定會拼盡全力收拾你。
所以如果斬了使者,雙方基本上都決定打個你死我活了。宋朝名將王堅為了戍衛城池,直接把蒙哥派來的使者給殺了,意在向對方表示,這種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民族大義面前是沒有談判的餘地。
結語:現如今是否會禮待使者,完全看使者背後的國家是否足夠強大,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敘利亞大使在聯合國時落寞的場景。作為外交官的他根本沒有得到西方列強的基本尊重,他雖有滿腔熱血,但是在絕對實力面前,也都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