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讀《新大博弈:一戰中亞爭霸記》時不得不重新溫習一下大博弈的背景,自19世紀初,英國與俄國在波斯,阿富汗以及中亞地區便展開激烈爭奪,時稱“大博弈”或“維多利亞時代的冷戰”。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雙方爭奪的戰場蔓延至中國西藏地區,西藏遂成為英俄兩大帝國主義國家爭奪的焦點。

英俄中亞“大博弈”在持續時間,競爭烈度和過程的複雜曲折性上,都要遠遠超過這兩個國家同一時期在亞洲其他區域的博弈。

從1864年俄國對中亞河中地區大舉展開徵服戰爭,到1895年英俄簽訂劃分帕米爾勢力範圍協定,這場博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博弈的開始(1864-1873年),博弈的高潮(1874-1885年)和博弈的落幕(1886-1895年)。

英俄中亞“大博弈”的實質,是作為海上霸權國的英國與作為歐亞大陸樞紐地帶強國的俄羅斯,為競逐亞洲霸權而展開的地緣政治鬥爭。

它們在亞洲的權勢對它們在歐洲的權勢以及它們的全球地位和國運興衰,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在這一歷史過程中,英俄兩國既不乏明智之舉,也實施了不少激進的政策,留給了後世大國諸多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教訓。

大博弈在中亞地區剛剛結束之時,新的一輪大博弈又悄悄上演,擴張主義者瞄準了時機展開新一輪聖戰。《新大博弈:一戰中亞爭霸記》講述了“一戰”時中亞大地上發生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圍繞著大英帝國的存續,同盟國與協約國競相出手,在鮮為人知的戰線,烽火再度燃起。

19世紀,歐洲人武力統治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奮起反抗。德意志皇帝威廉利用了這一點,德皇試圖打擊英國附屬印度,徹底摧毀英帝國的世界體系:“我們的領事和特工,必須激怒整個伊斯蘭世界,來對抗這個可惡的、滿嘴謊言且寡廉鮮恥的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威廉二世與土耳其蘇丹結盟,共同發起一場聖戰,來對抗英國和其他敵人,這是一場安拉和德皇發起的聖戰。

他將奧斯曼帝國、高加索、波斯和阿富汗的人民團結起來,點燃引向印度的導火索,然而威廉二世不可一世的作風卻讓德國吃盡了苦頭,在傑馬勒向蘇伊士運河發起進攻的五個星期內,德國和土耳其的聖戰戰略家們想出的兩個宏偉計劃,便以土耳其的恥辱性大災難告終。

奧斯曼的恩維爾打著“聖戰”的旗號實則渴望在中亞建立自己的新帝國。“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所謂“聖戰”的使命感,只是他們包裝掠奪的藉口罷了。無論統治者使用什麼樣華麗的修辭來美化他們的目標,那也不過是戰利品、財寶和奴隸。奧斯曼人擴張的本質只是一場血腥的掠奪而已。自奧斯曼帝國崛起的偉大奠基人巴耶濟德一世起,每一代蘇丹都以奪取君士坦丁堡為終生目標,而俄國也從未放棄對君士坦丁堡的野心。

被稱為“火藥桶”的高加索則成為戰爭爆發的聚集地。整個高加索地區周圍被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個區域強國環繞,自然少不了外部勢力的干涉和滲透。所以這片小小的地方從古至今就成為大國的角力場,宗教對立、民族衝突、領土糾紛在高加索地區此起彼伏,被稱為“歐亞火藥桶”。

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便是在高加索結下世仇。曾為亞美尼亞核心區的西亞美尼亞地區如今幾乎沒有亞美尼亞人,充斥其中的則是土耳其人和庫爾德人。1915年間,奧斯曼土耳其曾藉口境內亞美尼亞人有“通敵背叛”的嫌疑,強制將境內全部亞美尼亞人遷至敘利亞地區,一路折磨屠/殺,據稱最終死亡亞美尼亞人高達150萬。後來隨著俄國革/命爆發,被亞美尼亞人寄予復國厚望的俄國軍隊撤離高加索前線,土耳其趁勢一路反攻,甚至奪取部分東亞美尼亞地區,土耳其軍隊一路上燒殺劫掠再次對亞美尼亞人造成嚴重創傷。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為什麼有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