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歷史永遠是最好的教科書,7百多年前,元朝皇帝忽必烈兩次武力征討,卻最終慘敗。對這一段歷史,許多人感受複雜。

元初征討日本的戰爭,是十三世紀後期中日關係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元朝政府為這場戰爭前後共投入20萬多兵力,動用5千餘艘船,在武力佔優的情況下,卻遭到慘敗。

背景

正當蒙古騎兵馳騁於歐亞大陸的時候,日本進入了由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

到十三世紀中期後,鎌倉幕府在政治上的領導越來越加強,經濟方面也有了長足發展。比如,手工業方面政策予以傾斜、獎勵,商業方面把原來實物計算交易改為用我國宋朝的銅錢,這就很好地促進了商業繁榮。

日本武士們,為了賺宋朝的銅錢、購買商品,也積極與我國南宋進行海上商業往來。

蒙古國的統治者最初對日本並不很關注。1260年忽必烈奪得大汗位,高麗王遣太子請降。1265年高麗人來朝,說了不少日本的相關情況。正是從這個時候,忽必烈開始注意不遠的這個國家。

六次遣使欲通好,未能成功

隨後,忽必烈命兵部,禮部高階官員出使日本。高麗王也派官員做嚮導,至巨濟島,因畏風濤之險而返。

高麗王向忽必烈解釋說,我按照您的旨意,派大臣一起去通好日本,但是到達巨濟島的時候,風濤蹴天,看來還是不要去冒險才好。然後高麗王不忘表忠心,說自己深蒙仁恤,感恩戴德,發誓要忠心報答您,如果可以到達日本,我定當盡心竭力。

忽必烈通使心切,認為這是有意推託。1267年再遣黑的指責高麗王。仍然命令其遭官至日本,並限期回報。高麗王不得已,使其起居舍人潘阜持元朝和高麗國書至日本。

這個事,蒙古國書有記載,用現在的話說大概就是:

我大蒙古皇帝奉書日本國王,你自古小國之君,還致力於講誠信,崇尚和睦。

我祖宗,接受上天的明命,擁有華夏,遐方異國畏懼威嚴感懷的人,數不完。朕即位之初,體恤高麗無辜的百姓困苦,就下令停止軍隊回到自己的國土。

高麗君臣感恩戴德來朝見我,表面雖然是君臣,但和諧如父子,有什麼大事也互相溝通。高麗,我的東藩啊。日本靠近高麗,開國以來也經常與我國往來。

現在我特地派遣使者,佈告我的志向,希望今後,通向和好,和睦相親。況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往來,哪家的道理呢?至於用兵,不是我的所好,希望你考慮清楚。

讀到這裡,我們大概也能看出來,這就是一份招降書,忽必烈有意讓日本學習高麗國,向他稱臣。

高麗國書也有記載:

“日本與高麗為鄰,漢唐而下,履通中國;故特遣使以往,忽以風清險阻為辭,其旨嚴切。茲不獲已遣某官某奉皇帝書前去,貴國之通好中國,無代無之,況今皇帝之慾通好貴國者,非利其獻,蓋欲以無外之名高於天下耳。若得貴國之通好,必得待之,其一介之使,以往觀之何如也,貴國商的焉。”

拿著史書,一行使臣花了幾個月時間來到日本,正月太宰府將國書送至鎌倉幕府,幕府又送至京都,朝廷中正在準備後嵯峨上皇五十壽慶。

潘阜在太宰府住了五個月,官待甚薄,最後不得訊息而歸。

1268年九月,忽必烈又命黑的、段弘復持書前往日本,至對馬島,日本土人拒而不見,兩人只得攜其島民而還。至燕京,忽必烈大喜,為了博得日本人的好感,對日俘大為優待,命人帶他們遊覽宮殿。

觀後,日俘高興地稱讚道:“這正是我們聽說的天堂佛剎。”忽必烈聽後更加高興,又讓兩人參觀燕京萬壽山玉殿和城闕。第二年,忽必烈讓高麗人持中書省牒節四次出使日本,並護送日俘回國。但還是不見日本政府的答覆。

1270年年底,忽必烈又第五次派秘書監趙良弼持書往使。趙良弼一行人抵筑前今津,日兵包圍了他們,查問他們的來由,然後又想得到國書。

趙良弼說:“一定要面見你們的國王,才能給你們。”

於是將國書的抄本交給太宰官過目,太宰官轉至京都。因為這次國書與前次大意相同,儘管朝廷想回信,但幕府藉口國書辭語不遜,置之不答,只派了幾個人跟隨趙良弼入朝,乘機窺視元朝的強弱。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建國號大元。1273年遂命趙良弼再次出使日本,趙良弼至太宰府多時,仍不得訊息,後被驅逐出境。

至此,忽必烈前後共六次遣使欲與日本通好,都未能成功,大為惱火,於是決定訴諸武力來迫使其就範。

戰爭終於爆發了

1274年3月,忽必烈下令成立徵東都元帥府,調兵遣將,打造船隻,計劃7個月征服日本。

一切戰備物資就緒後,忻都、洪茶丘率領由蒙、漢軍組成的東征大軍,從高麗合浦港出發,首先進攻對馬島。日守護代親助國率族人奮起抵抗,均戰死。元兵轉攻壹岐,守護代平景隆亦戰死。元軍佔領二島後,接著又向肥前沿海襲擊,於博多灣強行登陸。

此時倉幕府已動員徵集了九州之兵,號稱十萬多人,在於博多灣集合,以對抗元兵。元兵用毒箭、鐵炮進行襲擊,加之以集團戰術進攻,使日軍死傷慘重,潰不成軍。

元軍很快佔領了今津、佐原、白道原、赤坂等地。

在強大的攻擊下,日軍大敗,退守水城。元軍回船休息,準備第二天再繼續進攻。劉復享因傷勢太重,帶著自己的部隊已先回國。

這天晚上風雨大作,突然來臨的風使夜宿於戰艦上的元軍手無策,狂風捲著巨浪,似排山倒,戰船大部分被拋到海邊岸石上摔得粉碎,有的高麗將領也落水而死。

無奈,元軍只得乘夜集合殘部倉促撤歸、第一次東征之役遂以失敗而告終。

日本歷史上稱為“文水之役”。

1275年2月,忽必烈又派遣禮部侍郎、兵部侍郎、計議官以高麗徐贊等為嚮導,持國書去日本說降。到達長門的寶津後,日本幕府派人將他們送至鎌倉,後來斬杜世忠等五人於龍口,並斬其首。

同時,動員全國做好準備抵禦元軍來襲,並在九州設定探候所,徵集兵旅,打造船舶,軍械,以備徵元。

當時的鎌倉幕府,尚無力量向外征伐,這些舉動都是為了鼓舞士氣,加強防備。忽必烈原以為可以用武力征服日本,不料第一次出征失敗,使者又無音訊,因而不得不再次發兵。

1279年,忽必烈下令造戰船,並且聽從建議再派人到日本,瞭解情況,然後決定是否征戰。後來,得知國使被日本斬首的訊息,而且再派去的人也被斬殺。

忽必烈再次下令招募士卒,兵分兩路,東路軍轄蒙、漢、高麗軍四萬;南路軍轄江南十萬新附軍,在日本壹岐島會合,同徵日本。

1280年5月,東路軍從合浦出發,進至日本九州島北部的博多灣,準備攻打太宰府。當時,元軍把船連在一起,日軍的船隻,多為機石擊破。因為南路軍還沒有到,東路軍軍糧不足,箭矢也將用盡,又因為疫情,士氣受挫,終不能上岸,退於鷹島。

南路軍范文虎到達後,立即進攻,元軍靠著強大的軍事優勢,步步推進。

當時,正好是西南太平洋的颶風季節,一天颶風突然來臨,而元軍艦船為了防止日軍偷襲,並靠連在一起,結果導致幾千艘戰艦,被颶風吹得互相撞擊,瞬間損毀沉海,軍士們溺死,據說當時的屍體把浦口都阻塞。

颶風持續了4天,范文虎見如此殘局,決意回國。當時,平章政事張禧因舍舟築壘於平戶,戰艦也採取了避風的措施,各相去五十步止泊,故所部獨倖免。

范文虎棄殘部土卒十餘萬於五龍山下。一時間群龍無首,只好商議提選一名百戶為主帥,稱為張總管,聽從他的指揮,伐木作舟,準備逃回。但為時太晚,日本人反攻,奮戰兩晝夜,箭盡糧絕,七八萬人被殺,“伏屍蔽海,海可步行”。

餘二三萬人於八月九日被日軍擄至八角島,凡蒙古人、高麗、漢人全部處斬,只留下新附軍(指日本稱之為“唐人”的中國南方人)免死,充作奴隸,十萬大軍中僅3人歸還。

這次全軍覆沒的真相直到敗卒歸來,方オ大白。忽必烈聽聞大怒,將大小將校官職全部罷免。

就這樣,忽必烈第二次東征日本又失敗了。

日本歷史上稱之為“弘安之役”。寫在結尾

兩次大規模的東征之役遭到慘重失敗,仍未使忽必烈清醒過來。1283年,忽必烈詔命平灤、高麗、耽羅及揚州、隆興、泉州共造大小船隻三千艘。次年復立徵東行中書省,阿塔海為中書省丞相。同時,積極募軍備糧,命舟師習水戰,準備秋季再次大舉徵日。

但是長年的戰爭,國力已經疲衰,人民再也無法承擔這種沉重負擔。受害最大的江南各地人民揭竿而起,僅1283年就有二百多處地方發生了反抗元朝統治者的武裝鬥爭。

這種情況迫使忽必烈下令停徵,並撤銷徵東機構。長年的征戰,人民生活艱苦,這一訊息傳來,人民歡聲如雷。

後來,雖又有幾次復徵之議,但都遭到左右大臣們的反對,加上連年征討周邊,兵力、軍事物資不足,只能延緩。

1294年,忽必烈死,成宗鐵穆耳即位,元朝對海外的大規模戰爭才停下來。

兩次征討失敗後,忽必烈也曾遣使日本,但拋開其他客觀因素沒有到達外,鎌倉幕府仍然拒絕與元朝通使。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對日本的征討,而日本政府屢次怠慢、殺害來使,又催促了戰爭的早日來臨。由於元軍將領不和,軍中應對瘟疫無力,以及日本的頑強抵抗,佔據優勢的忽必烈東征大軍,卻遭到慘敗。

不得不說,大規模的戰爭給國內人民和高麗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日本鎌倉政府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鎌倉幕府由此而衰敗下去。

同時東征還導致了後來為害元末以致整個有明代的倭患。

但是,忽必烈對日本的東征並沒有中斷中日兩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往,中日傳統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元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證明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人民無論在什麼時候,或什麼樣的特殊情況下,都始終保持著密切交往和文化的聯絡。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乾隆出個上聯,卻被9歲乞丐完美對出,乾隆大喜:你就是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