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姚崇是唐玄宗李隆基時候的宰相,他在歷史上非常著名,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為唐朝四大名相。他是唐玄宗年間開元盛世的開創者,也是盛唐時代政治的代表人物之一。姚崇早在武則天當政時便已經成為宰相,而且推薦了很多人當宰相,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其中武則天末年發動神龍政變,逼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皇族的宰相張柬之便是姚崇所推薦,而這個政變也影響了唐朝歷史發展的方向。讓他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姚崇雖然和張柬之同為宰相,卻不同意張柬之對待武則天的立場,因武則天被逼下臺而哭泣不止。

姚崇因武則天而哭泣的事情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政治風波,是神龍政變後唐朝朝廷中不和諧的音符。當時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五位大臣以誅殺武則天寵臣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為由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給李唐皇族,並擁立唐中宗李顯復辟。這次政變非常成功,李唐皇族在張柬之等重臣的擁戴下回歸朝廷,而武則天則徙居上陽宮歸隱。這在當時是普天同慶的大事,朝廷上下無不歡呼雀躍。而姚崇作為政變參與者之一,卻表現出了相反的態度,反而為武則天的退位哭泣,這就顯得非常另類了。

發動神龍正變的宰相張柬之是狄仁傑和姚崇推薦給武則天的,而姚崇當時也是朝中宰相之一,他也參與了神龍政變,按理說對武則天退位的態度應該與張柬之等人相同。可是在政變後,姚崇站在了張柬之等人的對立面,出現了明顯懷念武則天的政治傾向。於是他受到朝廷的排擠,雖然因政變功績而賜爵梁縣侯,卻也因這種政治態度被貶謫外放。在唐中宗執政時期,他歷任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許州等地的刺史,始終沒有回到朝廷任職。直到唐睿宗李旦即位後,他才回到朝廷重新出任宰相,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和中書令。

史書上對這段歷史記錄很詳細,但是對其中的原因卻是一筆帶過。按照姚崇對張柬之等人的解釋,其原因是“事則天歲久,乍此辭違,情發於衷,非忍所得。昨預公誅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緣此獲罪,實所甘心。”這段話似乎說明了其中的原因,仔細一分析卻是什麼都沒說,完全是糊弄事的。姚崇說自己是對武則天的感情深,所以對武則天下臺感到悲慼。實際以常理而論,這種似是而非的答案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姚崇無論在朝廷關係和個人感情方面,都沒有做出這種姿態的資格。

武則天執政時提拔的宰相很多,姚崇不是權勢最大的,也不是武則天最為信重的。武則天晚年重用寵臣張氏兄弟,依靠武氏、韋氏等外戚門閥家族治國,這寵臣和家族官員的權勢都遠在姚崇之上。張氏兄弟與宰相韋安石發生衝突,武則天只能在兩者之間和稀泥。姚崇與張易之發生衝突,為了避禍不得不辭去重要職務,只保留宰相的頭銜。狄仁傑能夠在武則天身邊談論立儲的事情,擁立李顯為皇太子。姚崇兼任相王府長史,卻不敢兼任夏官尚書,因為夏官尚書掌握兵權。可見姚崇在武則天面前的地位遠不如張氏兄弟、韋安石、狄仁傑等人。

對於逼迫武則天退位的事情,張柬之等五位朝廷重臣聯手發動,代理朝政的相王李旦控制內外局勢,大家都一致公認的擁立皇太子李顯稱帝,是朝廷內外共識的結果。參與這個事情的人中,不但有朝廷重臣,還有武則天的兒子女兒,甚至有武氏家族的武三思等人。這些人與武則天的私人關係都在姚崇之上,甚至大部分是武則天親眷。他們也對武則天的退位表示歡呼雀躍,也沒有悲痛哭泣,姚崇又有什麼資格這麼做呢?因此姚崇反常的行為明顯是欲蓋彌彰,是隱藏著自己的政治意圖,是為了特殊政治目的的惺惺作態。

從歷史發展來看,姚崇被貶斥出京,卻正好避開了禍事。李顯上臺後重用韋氏和武氏,把政權交給韋皇后和武三思,在朝中掀起了新一輪的政治鬥爭。張柬之等五位擁立李顯的重臣,先後被奪權貶謫出京,最終死於流放的路上。作為神龍正變的參與者之一,姚崇卻是少有的,沒有遭到報復打擊的重臣,實在是讓人感到慶幸。有人覺得這是姚崇因禍得福,所以才沒有捲入這些政治鬥爭。可是從歷史背景上分析,很可能姚崇在神龍政變後便已經預測到這個結果,被貶出京避禍或許是他故意為之。

在姚崇的政治生涯中,向來是以具備先見之明著稱的。在武則天時代,為避免張易之兄弟報復而辭去官職。唐睿宗時代為避免太平公主報復,又被貶謫到地方去當刺史。唐玄宗時代為了避免皇帝猜忌,故意讓兒子受賄獲罪,然後自請辭去相位。他的這些選擇,每次都恰好避過了即將發生的災難,從朝廷中全身而退。如果說是偶然一次,還可以認為是姚崇運氣好。可每次都這麼來,那隻能說姚崇在政治上具有先見之明,將朝廷政治局勢的的變化把握得爐火純青。而他在神龍政變後突然間政治態度的變化,也是預測到災難即將發生的結果。

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唐朝的發展,可以發現唐朝的政治格局從李世民時代開始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貞觀初年,朝廷中最大的勢力是傳統的門閥集團,其中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門閥集團最為強大。李世民即位後,一邊搞三大門閥集團平衡,一邊提拔寒門和小家族的子弟進入朝廷,稀釋了門閥官員在朝中的比重。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扶持武則天,提高寒門官員的權重,從長孫無忌手中奪回朝政主導權,形成了寒門與豪門平衡的政治格局。武則天掌權後,大力提拔寒門,又從豪門中扶持了韋氏、武氏等門閥家族。一方面,瓦解了從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政治的格局,另一方面也打擊了與門閥集團關聯密切的李唐皇族。

可以說寒門官員和外戚門閥家族,成為武則天壓迫李唐皇族和舊門閥集團的政治工具。所以在武則天執政時期,這些官員都擁有極大的權力,甚至出現了來俊臣、周興之類的酷吏。而在朝廷中寒門官員和外戚家族中,武則天對外戚尤為重用,很多武氏和韋氏的親戚都是透過這種途徑進入官場的。理論上在武則天退位歸隱的事件上,受到最大損失的應該是韋氏、武氏等受武則天重用的外戚門閥家族。可是在神龍政變中,只有張氏兄弟這樣的武則天寵臣被除掉,而韋氏、武氏等門閥家族的勢力損傷不大。

而韋氏、武氏等外戚門閥家族,卻正好是李顯最親密的人,這就給未來的唐朝朝廷埋下了大患。李顯對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縱容天下皆知,而安樂公主又是武三思的兒媳婦,所以李顯、韋氏、武氏站在了同一陣線上。這個陣線代表的不是張柬之等人要扶持的李唐皇族的利益,而是代表了武則天時期扶持起來的外戚家族的利益。李顯登基稱帝,韋氏、武氏等家族輕而易舉地就竊取了神龍政變的果實,將發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人奪權流放。可以說神龍政變除了扶持了一個姓李的皇帝,並沒有改變朝廷的政治格局,仍舊是武則天時代的舊模樣。

更為惡劣的是,李顯上臺比武則天更縱容外戚門閥家族。武則天執政雖然扶持這些家族,但也會用狄仁傑、姚崇等大臣去平衡朝廷勢力,更會用張氏兄弟等寵臣來打擊他們。這樣朝廷的局勢完全在武則天的掌控之中,不至於使政治鬥爭失去控制而波及天下百姓。可李顯對韋皇后、安樂公主一邊倒的縱容,這就使朝廷中的天平失去平衡,為內亂埋下了大患。張柬之等重臣被流放後,韋氏和武氏在朝中沒有了掣肘,各種野心自然浮出水面。而李顯也是因為這樣才被安樂公主派人毒殺,也導致了韋后亂政的政治局面。

從神龍政變參與者的角度看,無論是張柬之,還是姚崇,都是想要扶持李唐皇族迴歸的。但結果卻只是假的迴歸,李顯雖然姓李,卻代表了外戚門閥的利益。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結果卻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誅殺張易之兄弟是朝廷宰相們的共識,但扶持李顯卻不是姚崇所希望看到的。實際上狄仁傑當初扶持李顯,也只是為了緩和武則天和李氏皇族的矛盾,為李唐皇族迴歸爭取機會。如果武則天退位了,那最好的皇帝人選並非李顯,而是李旦。因為李顯與外戚家族的關聯太深,這雖然有利於他得到武則天的支援,卻不利於他代表皇族執政。

李顯登基後會給朝廷埋下大禍,而這個大禍最終會讓張柬之等人自食其果。姚崇很可能提前預判到了這種結果,所以才轉變政治態度,傾向於武則天執政。至少從朝廷格局來看,武則天執政時相對穩定的,不會出現韋后亂政的局面。可是在整個朝廷對武則天下臺都歡呼雀躍的時候,姚崇再提出這些反對意見卻是非常不合適的。這不但會得罪外戚家族,也得罪了剛當上皇帝的李顯。他的哭泣只是用表明政治態度,謀求脫離朝廷的辦法。只要離開京城,朝中的政治鬥爭與他無關,自然就能從旋渦中全身而退了。

從史書中的這些細節來看,姚崇對唐朝政治局勢的把握之精準,在歷代宰相中也是出類拔萃的。他把退一步海空天空的辦法用到了極致,數次在政治鬥爭中自保脫身,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素養。中國歷史上的宰相不少,創造盛世的宰相也很多,但像姚崇這樣敏銳的卻是鳳毛麟角。很多宰相在創造輝煌業績後,反而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這便是其政治素質不到位的結果。很多官員也是因為不具備這樣的素質,最終在政治鬥爭中惹禍上身。姚崇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卻能夠榮寵終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踏著俄皇的屍體上位,俄國版的武則天--葉卡捷琳娜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