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嘰咯嘰咯嘰咯嘰咯嘰咯嘰,我們愛你”
70、80一代人,聽到這首歌曲開頭
立刻就知道是哪部動畫片了
《聰明的一休》是很多人共同的童年記憶
而這部動畫片中的“一休”
歷史上真實存在
只是,並不像動畫片裡拍的那樣
【今日由頭】
1394年2月1日
一休宗純出生
1一休的身世,確實有一點複雜。
1394年2月1日,一休出生,他的父親是當時日本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至於他的母親,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版本,說他的母親是伊予局。
伊予局是當時朝中權臣日野家的女兒,有南朝背景,受寵於後小松天皇,懷上了身孕,不僅受到了皇后的妒忌,也引起了北朝人士的擔憂。伊予局在生下這個孩子之後,被當時掌握實權的幕府將軍足立義滿勸說,將6歲的孩子送入了京都安國寺。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伊予局16年沒有見過自己的兒子。
這個孩子,就是一休。
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一休的母親伊予局
第二個版本,說一休的母親其實是前南朝權臣藤原顯純的女兒藤原照子。與第一個版本相同的是,藤原照子也得到了小松天皇的恩寵後懷孕,但被認為是“有南志”(就是要為南朝復仇),意圖刺殺天皇。所以在幕府將軍足立義滿的要求下,藤原照子將自己生下的孩子送到了京都安國寺出家。
這個孩子,當然也是一休。
公元1336年,日本後醍醐天皇在與足立尊氏的鬥爭中失敗,被迫帶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逃到南方建立政權,北方由足立尊氏立光明天皇登位,開“室町幕府”,由此拉開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直到1392年才基本結束南北分裂。一休正是出生於南北朝剛剛結束分裂之時。
第二個版本有德川光圀所著《大日本史》作為輔證:
“後小松,三皇子。……藤原氏,生第二子僧宗純……遭讒出宮,時有身。應永元年正月,生宗鈍於民家。天資穎敏。六歲,入安國寺為驅烏,名周建。後從近江堅田祥瑞庵僧宗曇,受其記莂,改今名,號一休。”
兩個版本雖然有出入,但也有一致的地方:
第一,一休確實是皇子;
第二,一休從小就在安國寺出家了;
第三,一休確實長時間(可能後面也未必)見過母親。
這樣的身世背景,註定一休將有一個不平凡的一生。
2
如史所載,一休在小時候並不叫“一休”,他的本名叫千菊丸。
在6歲時被送進安國寺後,一休成了安國寺長老象外集鑑的侍童,長老給他取名叫“周建”——如果嚴格按照歷史,那麼講述一休小時候故事的《聰明的一休》,其實該叫《聰明的周建》才對。
象外集鑑在《聰明的一休》中的形象——外鑑長老
“秋荒長信美人吟,徑路無媒上苑陰。榮辱悲歡目前事,君恩淺處草方深。”
這首詩通順流暢,意味深長,尤其是後兩句,更是有一種“富貴如雲煙,野草獨自生”的味道,不得不讓人聯想起他的身世。
不過,寫詩管寫詩,一休畢竟出了家,他的人生使命,是做一個和尚。
一休12歲離開安國寺到了寶幢寺,13歲來到香火旺盛的建仁寺,拜慕哲大師為師,不僅學習佛經,也學習詩句。他15歲的時候已經能寫出《春衣宿花》這樣的漢詩:
”吟行客袖幾時情,開落百花天地清。枕上香風寐乎寤,一場春夢不分明。“
據說這首詩當時名動京城,人人傳閱。
在最青春萌動的年紀,一休卻和同齡人不同,只想追求心靈的純淨。在他17歲的時候,聽說西金寺的謙翁宗為大師淡泊名利,潛心修行,就決定離開建仁寺,前往貧苦得多的西金寺修行。
謙翁宗為大師被一休的決心所打動,收他做了唯一弟子,並以自己名字中的“宗”字,為他取名“宗純”。
謙翁大師在《聰明的一休》第68集出場,譯名為“軒翁大師”,在動畫片裡的身份是外鑑大師的師父
一休跟謙翁大師學法四年,直到謙翁圓寂。謙翁的去世給一休打擊極大,甚至讓他也決定追隨恩師而去,了此一生。
為此,一休連續閉關七天,但還是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反而又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母親,以至於他走到琵琶湖畔,準備投湖自盡。然而,看到琵琶湖滿湖的冰渣,一休卻頓悟人世間的愛恨情仇和榮華富貴,不過是表現的浮象(也有說一休看到了母親的形象),遂放棄求死念頭,轉而想拜入華叟宗曇門下。
華叟宗曇屬大德寺派,得開派宗師大燈國師的真傳,是當時全日本都有名的高僧。那段時候,他在琵琶湖邊修了個禪興庵修禪。華叟為人正派,討厭虛偽,對收徒也極為嚴格。一休第一次去拜見的時候,被拒絕了。但他一連在華叟門外跪了六天,華叟讓徒弟用水去潑他,時值初春,天氣寒冷,但一休一動不動。華叟被他的精神感動,最終決定收當時21歲的一休為徒。
華叟一派的生活更加清貧,修行之餘,還要在庵內種地,出門行乞,更要做一些針線活,縫一些香囊去賣了換錢,但這深得一休心意,認為這樣才能追求純淨之心。
華叟大師在《聰明的一休》第四集中出場,譯名為“華首”,他為年少的一休取名。動畫片在真實歷史時間線上有演繹
隨華叟修行了幾年之後,有一晚上,一休在漆黑的琵琶湖上搭船坐禪,忽然聽到一聲烏鴉嘶叫,頓時覺得自己悟了。他在後來自己的詩歌集《狂雲集》中有一首題為《聞鴉有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
“鴉笑出塵羅漢果,日影玉顏奈何吟。”
第二天黎明,一休把自己的領悟告訴了師父華叟,華叟說:
“你已經到了阿羅漢境界了,但還沒有修成正果。”
一休回答:
“如果是這樣,那我到阿羅漢境界就行了,不在乎什麼正果了。”
這句話一說完,華叟就正式承認一休悟了,於是要給他發“印可”——佛教中師父開給弟子的資格證書。華叟是著名高僧,如果有人能證明是他的弟子,那不僅會受萬人景仰,衣食住行也不用再發愁了,很多佛門弟子為了得到名師的那張“印可”,絞盡腦汁。
但一休連看都沒看那張“印可”,轉身就走了。華叟還專門為一休一直儲存那張印可,但最終,一休拿到印可後,就把它給燒了。
在一休25歲那年,師父華叟正式給他起了法號“一休”,寓意““一切皆休,一切放下”
但一休給自己這個法號有另一個解釋,他曾為此做過一首和歌,前兩句是:
“欲從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暫作一休。”
無論如何,“一休”的名字,自此就將名動日本。
還記得嗎?《聰明的一休》片中總會插進一個花絮:“一休~~~一休~~~”然後一休回答:“噯~休息,休息一下。”
3
一休之所以有名,至少在《聰明的一休》這部動畫片中的表現,是因為他的“智”。
但這部動畫片中的相當大部分一休的“機智”故事,並不是發生在一休身上的,而是取自《一休咄》。《一休咄》是江戶時代人們為了紀念一休而編的一本故事集,此時離一休去世已有200多年了。
由於一休長期在民間修行,和底層老百姓走得很近,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一休咄》中把很多其他年代、其他高僧或人物的智慧故事都安到了一休的頭上,而日本東映動畫製作《聰明的一休》時,主要的取材樣本就是《一休咄》,進一步傳播了這些一休所謂的“機智”傳說。
在《聰明的一休》這部動畫片裡,桔梗店老闆和他的女兒彌生,小葉子等人都是虛構的,蜷川新右衛門有原型人物,叫蜷川親當,喜歡連歌,後來和一休成了莫逆之交。幕府將軍足立義滿在一休出家的時候自己其實也已經出家了(但在幕後掌握實權),和一休的交集並不多,真正在位的是他的兒子足立義持。
不過,結合一休的身世,一些傳說也有一定的歷史背景依據。
比如說《聰明的一休》中那個著名的“縛虎”故事,並不是足立義滿純粹出題刁難,而是動了殺心的:
當時雖然一休已經出家為僧,但他的皇子身份總是讓足立家心中不安,想找藉口將一休除去。在故事中,足立義滿(一說是當時已經執政的他的兒子足立義持)將一休請到府邸,讓他用繩子去“綁”一隻畫在屏風上的大老虎——如果一休做不到,就落一個“反上抗命”的罪名。結果一休“全副武裝”,做好姿勢,拿著繩子說:
“將軍,我已經準備好了,請讓人將這隻老虎趕下來!”
將軍無奈,只能放過一休,轉而希望籠絡他。
而歷史上的一休作為一個得道高僧,在參悟後,也留下了不少勸人或助人的故事。
當時京都有一個叫早川的人,生性暴虐。有一天,他專門去和一休辯論:
“殺人是好事,還是壞事?”
一休說當然是壞事。早川就說:
“殺了壞人,還是壞事嗎?”
一休回答:
“佛在五戒中戒了殺生,不問善惡,殺人是壞事。”
早川:
“如果壞人和罪人都不殺,那天下的規矩不就壞了嗎?而且殺罪人是上司的命令,我們只不過是受命辦事,就算殺人是壞事,那應該也是上司擔責啊!”
一休不再回答,而是拜託早川把身邊竹林上的雪搖下來。早川搖動竹子,雪就直接落在了早川的身上。此時一休笑著說:
“你看,雪落在了你受託人的身上,並不是落在我拜託人的身上啊!”
早川頓時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就變成了一個溫良的人。
一休在日本的雕像
還有一則故事,是一休晚年在大德寺擔任住持。有一對經常出入大德寺的賣扇子的老夫婦,流著淚向一休告別,說是要準備離開京都回老家了。一休問他們原因,說是生意做不下去了,還借了100貫的債,準備賣店走人。
一休說:
“就因為一百貫就要關店太可惜啦!這樣吧!我來你們扇屋做養子!“
然後一休就在大德寺掛出告示:大德寺的一休要去扇屋做養子了,限明天一天,到扇屋買扇子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休的書法揮毫。
第二天,扇屋人山人海,一天賣扇子賣了280貫,一休說了聲:“爸爸,你們可以還債繼續做生意了”,就返回大德寺了。
一休宗純的《松峰》絕句,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不過,真實歷史上一休之所以出名,並不主要是因為他的“智”。
4
一休的第二大特點,是他出名的最主要原因:“狂”。
一休當初寫的那首““欲從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暫作一休”的和歌,其實還有後面兩句:
“暴雨傾盤由它下,狂風捲地任它吹。”
早在一休少年時在建仁寺修行的時候,就已經流露出了他憤世嫉俗的一面。建仁寺修的是禪宗中的臨淨宗,與幕府將軍足利家關係密切,所以很多武士和貴族子弟都借出家之名,到寺內混個關係,攀附權貴,並不認真研習佛法,終日在寺內拉關係,比出身,鬥財富。當時年紀輕輕的一休很看不慣這種風氣,曾寫過一首漢詩,其中有兩句專門諷刺寺廟竟然變得像朝堂一樣:
“姓名議論法堂上,恰似百官朝紫宸。”
慕哲大師當時對一休說:
“你的話在三十年後會引起大震動,現在先好好潛心修行,忍耐等待吧。”
不過一休可沒忍那麼久。在華叟門下的時候,一休就已經頗“狂”了,自稱是“狂雲子”,把自己的漢詩集叫做《狂雲集》。
一休29歲的時候,有一次隨師父和師兄弟一起參加一個盛大的法會,大家都穿著莊嚴隆重的法衣,但他卻草鞋布衣。華叟問他為何,他的回答是:我的粗布衣裳比他們的華服要好多了。在法會結束後,別人問及華叟的繼承人,華叟的回答是:
“雖雲風狂,但乃赤子。”
華叟說的就是一休,他也看出一休雖然外表狂放,但內心其實追求的是禪心。
一休自己也不客氣,寫了首詩,自居非華叟傳人莫屬:
“華叟子孫不知禪,狂雲面前誰說禪?三十年來肩上重,一人荷擔松源禪。”
1428年,華叟病故,一休的師兄養叟接替了華叟大德寺的住持的位置。與艱苦樸素的華叟不同,養叟在大德寺大興土木,建造富麗堂皇的大殿,並自居華叟繼承人。客觀地說,養叟對光大大德寺是有功的,但在一休看來,奢華的風格與先師本意不符,且養叟總是與富人商討世間瑣事,一休寧願恪守清貧苦修的教義,諷刺養叟是“大膽厚皮禪師”,並稱他“臉皮之厚,如同牛皮七八張粘在一起。”
於是一休就憤而離開了大德寺,自詩“破爛衫裡盛清風”,就此一根竹杖,一隻缽盂,一頂斗笠,做了一個雲遊四方的清貧和尚。
本來就號稱“狂雲子”的他,就更“放飛自我”了。
為了諷刺當時日本禪宗很多假和尚招搖撞騙、靠發得道證書賺錢的現象,一休曾身穿法衣,拿著一柄木劍,在日本著名的貿易港口城市堺的大街上昂首闊步。路上行人問他:
“劍是用來讓人死的,和尚是要人活的,你為什麼要帶劍?”
一休回答:
“你們不知道,現在很多假和尚就像這柄木劍,在禪室裡,就像木劍放在劍鞘裡,看上去像劍,走出禪室,就像木劍出鞘,大家都發現是木劍,無論讓人死還是讓人活,都做不到。”
為了讓民眾領悟超越死生、禍福相依的境界,有一年元旦的前三天,一休在京都的大街上用竹竿頂著一個骷髏在沿街商戶門口叫喊,希望大家領悟:其實人人終會變成一具骷髏。別人罵他新年就招不吉利,一休的回答是:
“你們看這骷髏,眼睛也沒了,成了虛空,這才叫‘目出’,這才是真的恭喜啊!”(日文中“目出”有恭喜之意)。
一休對於普通百姓很和善,孩子們甚至可以爬上他的膝頭,揪他的鬍子,但他對富人尤其是權貴,向來是橫眉冷對,乃至刻意“刁難”。
有一次京都的一位富豪的父親去世,派僕人來請一休去做法事。一休在前一天故意穿得衣衫襤褸,打扮成乞丐和尚去了富豪家,被富豪派僕人打了出來。第二天,一休穿著莊嚴隆重的紫衣金襴,帶著幾個侍者,氣派地來到富豪家,富豪謙卑地隆重接待。一休當眾說昨天的乞丐其實也是自己,諷刺對方只認衣服不認人,然後脫掉法衣,轉身就走了。
還有一次,幕府將軍足立義持請一休參加茶筵,席間得意地向一休展示了各種珍貴的茶器和茶葉。一休表示,自己其實也收藏了很多珍貴的東西,足立想一休是得道高僧,肯定不會撒謊,於是表示想看。一休說他的東西只賣不看,三樣東西索價三千貫天價。
第二天,足立派武士帶了三千貫到大德寺買“珍品”,一休讓弟子拿了三樣東西:和尚用來乞食鋪的草蓆,扎院子籬笆的一根竹子,喂貓的一個缺口茶碗。
足立義持收到東西后勃然大怒,把一休叫來要問他的罪,一休說:
“現在天下不太平,老百姓肚子都吃不飽,你卻還熱心茶道這種事情,願意花那麼多錢買所謂的古董。錢我帶來了,還你,你用來救濟老百姓吧!”
一休並不否認自己“狂”,反而還經常自己證明自己狂,在他留下的漢詩作品中,有多達14首詩的題目是一樣的:《自贊》,還有各種誇讚自己的詩。
在一休的“自贊”詩中,主要是誇自己是禪道的正統。
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詩,其實是誇的是做和尚最忌諱的東西。
5
在“智”和“狂”之外,一休之所以被列為“日本三大奇僧”,是因為他還有一個特點:“風”。
這個“風”,是“風流”的“風”。
一休雖然崇尚苦修,但他卻不戒酒肉,尤其不戒女色,還要自我標榜,公開聲稱自己“淫酒淫色亦淫詩”。為此,他除了“狂雲子”外,還自號“夢閨”,自詩“夢閨老衲閨中月,夜夜風流爛醉前”,並對這個“夢閨”做出解釋,稱和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一樣,“性”也是天性:
“渴焉夢水,寒焉夢裘,夢閨房乃餘之性也。”
不過,一休的風流既出於本性,卻也有諷刺乃至故意標榜的意味在內。
一休43歲那年,逢名僧開山國師百年大忌,寺廟裡的和尚們都聚在一起唸經,而一休卻帶著妓女前往,晚上住宿在庵房裡,肆意調笑,還作《大燈忌,宿忌以前對美人》漢詩一首:
“宿忌之開山諷經,經咒逆耳眾僧聲。
雲雨風流事終後,夢閨私語笑慈明。”
當僧人斥責他的時候,他的回答是:
“名妓談情,高僧說禪,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也。”
在《聰明的一休》中,一休和小葉子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感情給人印象很深
在一休看來,當時日本禪宗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和尚涉及女色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既然如此,一休索性反其道而行之,公開不戒色,稱順其自然才是真正領悟了“禪”的真諦。
一休不僅做,還要寫,他的《狂雲集》中和“風流”有關的詩歌多達數十首,不少詩句直白大膽,甚至有些讓人不忍直視(也有一種說法說其中一些詩是後人的託偽)。
有時候,一休的“狂”和他的“風”組合在一起,更是驚世駭俗:
有一次,有一個債臺高築的人請一休幫忙,一休提了個條件:必須要讓他的幼女嫁給自己。那人無奈之下答應,一休就稱自己要結婚了,到處送請帖給高官富商,結果收到很多“份子錢”,一休把那些“份子錢”全都給了欠債的那人,然後自己就回寺廟修行去了。
一休宗純的真實畫像。別的高僧都是正襟危坐,但他喜歡蹺“二郎腿”
不過,一休在晚年確實遇到了自己的愛情,這也是他震驚當時以及讓後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
一休在70多歲的時候,遇見了他的一位“粉絲”,是一位叫“森”的彈琵琶的盲女,當時她40歲出頭。森一直很愛慕一休,而一休也毫不忌諱地接受了這份愛情,兩個人如膠似漆。
一休很得意這段感情,曾寫下一首題為《贊一休》的漢詩:
“狂僧豔詩赤子情,敢叫鬼神天地驚。
悠悠一段黃昏戀,蕩盡凡塵賦春明。”
森和一休互相照顧,兩人相處了十幾年,一休也留下了大量描寫兩人感情的漢詩,其中有些非常香豔露骨,比如:
“楚臺遙望更登攀,半夜玉床愁夢間。
花綻一莖梅樹下,凌波仙子繞腰間。”
在這一點上,一休對日本佛教而言既銳意革新,卻又離經叛道。
6
1474年,一休81歲,受天皇的詔令,出任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
這個很多僧人羨慕的位置,卻並不是一休想做的,只是奉詔無奈。當時日本已爆發“應仁之亂”,開始進入“戰國時代”,戰火不斷,生靈塗炭,寺廟也破敗荒廢,一休接過住持之位後,對大德寺進行了修繕,但沒多久就回到了酬恩寺。
酬恩寺,位於日本京田邊市 (大阪和京都之間),原名“妙勝寺”,一休於1456年將其重建並改名“酬恩寺”,改建後一休就一直居住於此。
1481年12月12日,一休發起了高燒,一直不退,最終病逝,享年88歲。
日本的高僧在去世前都會留下“辭世詩”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一般都是勸人向善或體會參禪,一休也留下了自己的“辭世詩”,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十年花下理芳盟,一段風流無限情。
惜別枕頭兒女膝,夜深雲雨約三生。”
可謂是一以貫之,至死不改。
一休去世後,就葬在了酬恩寺,為了紀念他,後人將這座寺廟改名為”一休寺“。
而在一休死後的墓牌上印著他的身份——是他在塵世時最不屑的那個頭銜:
“後小松天皇皇子”。
(本文完)
饅 頭 說
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是怎樣的,反正我小時候無數次模仿過這個動作:
盤腿而坐,用食指蘸點口水,在腦袋上畫圈,嘴巴里模仿敲木魚的聲音,假裝閉眼冥思苦想,然後過一會自己喊一聲“叮~~~”,睜開雙眼——其實什麼也沒想出來。
1975年10月15日,日本NET電視臺(後來的朝日電視臺)推出了由東映動畫製作的大型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之後中央電視臺引進,並製成了配音版後在全國播放,轟動一時。
機智聰明的一休,嚴厲慈祥的外鑑大師,天真可愛的小葉子,中二善良的新右衛門……伴隨著一個個或巧妙或睿智的故事,這部動畫成了我們這代人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之一,直到現在回想起其中的的一些畫面和鏡頭,嘴角都會不經意地上揚。
我曾經在寫哆啦A夢的那篇文章中提到過,為什麼我們非常懷念這部動畫片?不僅僅是因為從哆啦A夢的神奇口袋裡總是能變出各種新奇有趣的寶貝,也是因為這部動畫片讓我們沉浸在一個善良祥和,幾乎沒有邪惡的世界裡——你在這部動畫片裡是找不出什麼真正的“惡”的。
而我們小時候看《聰明的一休》,也有這種感覺:即便是在動畫片裡充當反派的桔梗店老闆和女兒彌生,包括喜怒無常的足立義滿,都是在吃過虧以後或老實(那麼一段時間),或有所悔悟的,至少我們看到的版本,也是一個基本上是充滿善而很少有惡的世界。
只是後來漸漸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沒那麼簡單。
原來,《聰明的一休》全集有298集,中央電視臺只是引進了幾十集;
原來,桔梗店老闆也是一個被權貴肆意碾壓的可憐蟲,他的刁蠻女兒彌生也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
原來,看上去挺憨的足立義滿其實非常奢侈,且殺心極重,對老百姓也沒什麼同情心……
更不要說小時候其實沒怎麼看懂的一休對他母親的思念之情。那時候只覺得《聰明的一休》片尾曲很好聽,但不知道唱的是什麼,是長大了後去查了歌詞,才知道是一休寫給媽媽的思念之信——看了其中一些句子,不禁眼眶溼潤。
但這些有意無意被隱藏在動畫片背後的,恰恰才是我們長大後要面對的真實世界——童話裡的故事,不說騙人,但往往只能存在於童話裡。
正如一休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一生放蕩不羈,但其實一生也都有內心的隱痛。
《聰明的一休》第298集大結局,是一休告別了安國寺的師友們,獨自一人踏上了修行之路。
每個人都會長大,每個人終會踏上自己的道路,開始自己的修行。
記住曾經的美好和無憂,埋在心裡,不要忘記。
(全文完)
1、《夢閨風流客,癲狂五山僧——日本五山詩人一休宗純及其漢詩》(佔才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一休宗純對中國南宗禪的傳承——以<狂雲集>為中心》(蔡超,米麗萍,《名作欣賞》,2020年12期)
3、《一休宗純的自卑與“風狂”》(周麗玫,《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05期)
4、《試論日本禪文化對一休宗純漢詩風格創作風格的影響》(王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5、《道不盡的“一休”:一休宗純與他的“道”》(孫芊芊,人民網,2014年12月4日)
6、《日本史探訪8——南北朝與室町文化》(解說:唐木順三 , 角川書店,1984年9月)
7、《日本人的色道》(郝祥滿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引自“華夏經緯網”)
8、“知乎”詞條“如何評價一休”(“綾小路義行”的回答)
9、“《聰明的一休》專題站”
(http://fcpic.nesbbs.com/0zt/ik/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