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據統計成人每天上廁所6-8次,一年下來有25000次。人的一生中,無論身在何處都無法離開廁所的陪伴。廁所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上古時代,廁所就是挖一個大坑,十分簡陋。後來人們在上面搭建房子,可能是覺得有點涼或者是怕颳風下雨,不小心掉進坑裡。

到了漢朝時期,廁所被設在宅院的最後方,搭建在高處並與豬圈相連,叫作圂廁。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這是個一勞永逸的設計。人排洩出來的糞便可以直接餵豬,又省事又養膘,還能減少汙染源。

除了圂廁,古代還有流行一種行動式如廁器具,因形似老虎,叫作虎子,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夜壺。古人也是懶的,不願意大半夜出去上廁所。虎子為方便使用,還分為男女款,根據性別如廁特點設計,也是很贊。

唐朝之後,虎子改名為馬子,古人對於馬子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僅能裝尿還要能裝糞便,於是馬子的形狀加大,變成了桶型,也就是當今“馬桶”的前身。

馬桶誕生後,深受古人喜愛,拉滿了倒掉即可。當然,古人也很講究,糞便自然不能隨地亂倒。有需求就有市場,一個專門收集糞便的工種從而出現。

唐朝時收糞便的職業叫作“傾腳工”,他們收集糞便賣到農村,獲利頗豐。到了宋朝,糞便收集已形成市場規模,經常為了爭奪市場打官司。甚至還發展一套自有的行業規矩,糞夫們劃分工作區域,不得跨界收糞,就像是一種特許的經營權。

大家會說,糞便不都一樣,還用搞的這麼複雜?

當然需要,古代階級明顯,達官貴人們吃食好,拉出的糞便質量高,肥力足,自然能賣一個好價錢。畢竟糞便也是一種變相生產力。

直到近代普及了抽水馬桶,糞夫們也逐漸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現代,很多家庭都已用上全自動的廁所,城市間的公共廁所也修建的乾淨美觀。越是發達國家,越是重視廁所文化。不知何時,廁所的進步與否,已成為我們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重要尺度。

2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初成為附庸國——呂后被匈奴單于調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