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曹魏消滅了蜀漢,打破三國鼎立數十年的局面。在蜀漢滅亡後,司馬昭進位晉王。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更是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而這,意味著曹魏的正式滅亡。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蜀漢、曹魏相繼滅亡後,天下形成了西晉和東吳對峙的局面了,而就三國時代來說,也逐漸進入到尾聲階段了。
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後,在整體實力上可謂碾壓東吳了。從公元269年(西晉泰始五年)起,晉武帝司馬炎就籌劃剿滅東吳,一統天下了。為此,晉武帝司馬炎一方面開發農業、積存糧食;一面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編練水軍。西晉擁有五十萬人的陸軍,但缺少水軍,面對波濤洶湧的長江,雖“武騎千群,無所用之”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司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戰船,治水軍數萬人,使晉軍的弱點得以克服,實力大為增強。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在陸遜之子陸抗去世後,已經沒有什麼名將了。至於東吳最後一位皇帝孫皓,更是昏庸殘暴,這導致東吳整體實力不斷衰落。因此,到了公元279年,司馬炎正式發動了晉滅吳之戰,併為此派出了20多萬大軍。
一
首先,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馬炎採用羊祜生前擬製的計劃,發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東吳:
1.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自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進軍;
2.安東將軍王渾自揚州(州治在今安徽壽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縣方向),出橫江渡口進軍;
3.建威將軍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許昌東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進軍;
4.平南將軍胡奮自荊州向夏口(今武漢市武昌)方向進軍;
5.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陵(今屬湖北)方向進軍,爾後南下長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廣;
6.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巴東(郡治在今四川奉節)監軍唐彬自巴蜀順江東下,直趨建業。
對此,在筆者看來,兵分六路進攻東吳,自然給了後者極大的防禦壓力。因為西晉擁有了巴蜀之地,所以,在這場戰役中,王濬率軍從巴蜀之地出發,直接順著長江來進攻中下游的東吳。在此基礎上,東吳也需要兵分多路,來抵擋這些大軍。因為東吳兵力相對有限,所以,只要有一絲疏忽,都會被西晉大軍迅速擴大戰果。
在晉滅吳之戰中,晉武帝司馬炎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率中軍駐襄陽,節度諸軍;中書令張華為度支尚書,總籌糧運。
二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西晉大軍的整體作戰意圖是:以司馬伷、王渾兩軍直逼建業,牽制吳軍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奮、杜預三軍奪取夏口以西各戰略要點,以策應王濬所率的八萬水陸大軍順江而下;然後由王濬、司馬伷、王渾軍南下東進,奪取建業。
一定程度上,在十多年的謀劃和佈局之下,西晉大軍這樣的部署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因為東吳尚有兵力二十餘萬,並且吳國的兵力分散於沿江和江南各地,晉軍要分路予以各個擊破,才能迅速滅吳。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安東將軍王渾所統率的十多萬大軍向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方向進軍,派出參軍陳慎等率部分兵力攻擊尋陽(今湖北武穴東北);派殄吳將軍李純率軍向高望城(今江蘇江浦西南)進攻吳軍俞恭部。公元280年正月二十五日,李純佔領了高望城,擊破俞恭軍,推進至橫江以東,奪佔了渡江的有利渡場。與此同時,參軍陳慎軍攻取了陽瀨鄉,大敗吳牙門將孔忠等。吳厲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等率部眾降於晉軍。對此,在筆者看來,和魏滅蜀之戰一樣,在晉滅吳之戰中,東吳一方也出現了將領倒戈的情況。
三
公元280年二月,東吳皇帝孫皓得知晉王渾率大軍南下,即命丞相張悌統率丹陽(今江蘇南京)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兵三萬,渡江迎戰,以阻止晉軍渡江。不得不說的是,在晉滅吳之戰中,東吳顯然是後知後覺的。而這,說明東吳一方缺乏必要的準備,比如沒有派遣細作去打探西晉大軍的訊息。當然,這也是因為西晉大軍兵分六路,這讓東吳難以提前獲得全面的訊息。
公元280年三月,東吳丞相張悌與沈瑩、諸葛靚率軍三萬渡江接戰,與晉軍交戰,大敗於板橋。諸葛靚率眾來迎張悌,張悌不肯逃命,以身殉難。同時,王恆軍進展順利,一一擊破吳沿江守軍,殲滅吳軍五六萬人,俘獲吳督蔡機。王濬軍在長江上中游獲勝之後,便揮軍順流而下,三月十四日到達牛渚。當進至距建業西南五十里時。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晉滅吳之戰中,西晉各路大軍基本上都進展順利,甚至要好於預期。
等到大軍兵臨都城的時候,孫皓才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一萬人前往迎擊;但吳軍此時已成驚弓之鳥,張象的部隊一望見晉軍的旌旗便不戰而降。王濬的兵甲佈滿長江,旌旗映亮天空,聲勢十分盛大,繼續向前推進。因此,對於孫皓來說,只能像蜀漢後主劉禪一樣放棄抵抗了。
四
最後,公元280年三月,王渾、王濬和司馬伷等各路大軍已逼近東吳京師建業長江的北岸,東吳司徒何值、建威將軍孫宴等交出印信符節,前往王渾軍前投降。對於東吳最後一位皇帝孫皓來說,明白自己現在已經是大勢已去。於是,他便採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等人的計策,分別派遣使者送信給王渾、王濬、司馬伷,請求降服,企圖挑唆三人互相爭功,引起晉軍內部爭鬥。不過,這樣的計謀顯然沒能成功。
不久之後,王濬統率水陸八萬之眾,方舟百里,進入建業。吳主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前往王濬軍門投降。至此,晉軍連克東吳四州、四十三郡,降服吳軍二十三萬,東吳宣告滅亡,這也意味著三國時期的徹底結束。
回顧這場戰爭,我們會發現晉國的兵力雖然佔據優勢,但是晉軍攻擊的重點在長江上游的江陵(荊州),而江淮戰場上的行動只是牽制。這對晉軍能快速贏得這場戰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前秦攻東晉的淝水之戰,苻堅大帝出動的兵馬比這場戰爭多好幾倍,但是就因為攻擊的重點在江淮戰場而非荊州,水軍遲遲打不開局面,最終兵敗亡國。總的來說,到了公元280年,徹底結束三國時代,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在蜀漢滅亡之際,譙周等人力勸後主劉禪投降。現在,東吳將士面對西晉大軍,雖然有張悌這樣視死如歸的人物,不過,其大部分人還是望風而降。畢竟,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