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

上一篇講到,面對英國遞交《致中國宰相書》,道光帝反應很是強硬,拒絕賠償鴉片損失;拒絕割讓島嶼,並令其:“反棹南還,聽候辦理”,表示出一副絕不服輸的姿態。在琦善談判期間,道光又命令川、湘、黔三省不斷向虎門增兵,一場海洋強國與天朝上國的對決即將展開。

英國也建議和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1841年1月7日,悍然打響虎門戰爭。此役,英軍攻佔大角、沙角等炮臺,擊敗清軍水師侵入珠江。戰後結果顯示:清朝軍隊共計戰死350人,受傷462人,沉沒戰船11艘,總兵關天培戰死,遊擊麥廷章亦亡。英軍受傷5人,無一人死亡。

打成這樣的結果,我想是讓人很難接受的,要知道虎門炮臺可是大清最強的陸軍炮臺,清軍在兵力基數上也具備絕對的優勢(清軍參戰人數11000人,英軍200人左右),這場虎門之戰清軍也有充足的準備,關天培更被譽為晚清名將。從情理上來說,虎門之戰不至於如此慘敗。

天朝第一炮臺並非浪得虛名,因為虎門炮臺不只是一座炮臺,而是一整套由要塞、堡壘、海防工事組成的綜合防禦體系。它設有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是珠江入海口兩側的大角、沙角炮臺組成,第二道防線由上下橫檔島的炮臺和靖遠、威遠、鎮遠三座炮臺構成,第三道防線則由橫檔島向北2.5公里的大虎山、小虎山兩座炮臺組成。三道防線共設有裝備了452門火炮,並在珠江口和珠江航道上設定了大量障礙物,以達到嚴密封鎖江面的效果。

要說關天培是晚清名將,可能有些人會不服,覺得他都輸得一敗塗地了,還名啥將。但儘管如此,關天培依然是清朝軍界公認最優秀的海防將軍。清朝應該找不出第二個人,像關天培一樣和英國打過這麼多交道,並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關天培類似於李廣一樣的人物,長期正面對匈奴進行防禦和小規模遊擊作戰,然而面對絕對優勢的敵人,也難以扭轉全軍覆沒的結局。

在關天培上任廣東水師提督之前,英國商務監督律勞卑率領兩隻戰艦就敢闖入中國的內河,而在關天培上任之後,透過做出一連串的動作,讓廣東的海防建設耳目一新。其一,杜絕廣東水師士兵吸食鴉片,每天嚴格操練,讓廣東水師的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多次抵禦了英人的尋釁;其二,整頓了廣東水師中的腐敗現象,對官場行賄送禮做出了懲戒;其三,對虎門炮臺進行了改建,根據險要三層設防,成功將英國艦隊阻隔在珠江口以外。林則徐曾動情地在他的祠堂揮筆寫就“我不如你”四個大字,英國人也承認虎門炮臺“防禦設施鞏固”的事實。

對清軍來說,虎門之戰並不是一場匆促的戰爭,虎門防禦體系最終的形成,是基於關天培、盧坤、鄧廷楨、林則徐以及琦善等人歷經6年的經營,這在清朝的海防建設上史無前例,然而與英軍的交手之後,這一要塞還是被英軍輕易攻破。探究虎門之戰慘敗的原因,過去多歸之於琦善撤防。然而從軍事角度進行探討,虎門戰備的原因主要是緣於設防體系、武器裝備、戰術方面的弱勢,這些共同形成了清朝軍隊與近代戰爭要求的差距。而武器裝備,更是整個虎門之戰清軍慘敗的主要因素。

二、

毫不誇張地說,清軍的武器裝備與英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如果說英軍正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的話,那麼清軍則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下面,我從輕火器、火炮、火藥幾個方面對中英武器裝備進行一個對比分析。

1、輕火器的對比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軍隊配備的輕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鳥槍。“鳥槍”開始的時候叫“鳥銃”,我們從“鳥槍換炮”這個成語裡,大概可以知道這不是一種威力很強的武器。

清朝的鳥槍,其原型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明朝從葡萄牙引進的火繩槍,後面經過了幾次改良,形成了晚清時代的鳥槍。這種鳥槍有幾個致命的缺點:其一,這種鳥槍的槍身長達2.01米,裝藥、填彈非常不便,每分鐘打不出2-3發,舉著這種東西作戰就像舉了個竹竿一樣,戰力想而知;其二,鳥槍的點火裝置設計很落後,裝填好火藥之後,想要把它引燃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就算成功發射也只有100米,要是碰上風雨天,分分鐘成為啞炮,炸膛的成功率倒是很高;其三,鳥槍的製造工藝十分落後,沒有定期修造更換制度,虎門戰爭前各地雖然趕製出了一批鳥槍,但多為粗製濫造之作,難以禦敵。

反觀英軍,則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伯克式槍和布倫士威克式槍。其中,前裝滑膛燧發槍槍身長1.16米,口徑為15.3毫米,彈丸重35克,射速為2至3發/分鐘,點火裝置為摩擦燧石。這些是什麼概念呢,就好比說有的的我都有,你沒有的我還有,你說氣人不氣人。此外,英軍的槍身全部裝配了槍刺,這個東西很重要啊,兩軍近戰之時,你拿著一根兩米長的“竹竿”和人家端著刺刀對拼,勝負傻子都能分辨的出。畢竟清朝軍隊也不是什麼黃飛鴻,能把竹竿耍的出神入化。

2、火炮的對比

火炮方面,如同鳥槍,其原型仍可追溯至明代,雖然清朝火炮儘管名稱繁多,但樣式上看,清朝的火炮主要是仿製西方17至18世紀初加農炮系列。不過西方在近一百年中,火炮的樣式也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主要的差異源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質量問題。我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清朝到鴉片戰爭之時,冶煉技術還很落後,鑄炮的過程中無法對鐵水進行提純,因此鑄造出來的炮十分粗糙,動不動就出現炸膛的情況。差你要有個度,但僅在道光十五年的5次新炮試射中,59門火炮就炸了10門,炸壞了3門,炸裂損壞率高達22%。其二,清朝對火炮的製作並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只是一昧的對火炮進行仿製,因此在身管/口徑比例等方面並不十分吻合,缺乏了在模仿中進行創新;其三,清軍的許多火炮沒有炮架,很多炮只是朝著固定方向發射,有些些炮架只能調整高低夾角而不能左右活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射擊範圍。

而此時的英國已經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鐵器的鑄造採用的是鐵模工藝鑄炮,並用鏜床對炮膛內部加工,從而鐵質表面十分光潔,完美解決了鐵質差、炸膛的風險。同時英國對火藥燃燒、彈道、初速度等方面已進行研究,英軍此時使用的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多個炮彈品種,清軍仍然使用最差的實心彈,且有彈體粗糙或彈徑偏小的缺陷。

3、火藥的對比

當時清軍用於火炮製造的火藥,是按照明朝末期的配方,以手工業作坊或工廠生產,按照硝80%、硫10%、炭10%配比而來。手工業生產方法,使清軍無法提煉出高純度硝和硫,藥料雜質高;這一配方中的含硝量過高,又容易吸潮,不便久貯,爆炸效力低。

而英國在1825年,歇夫列裡在進過多次試驗後,提出了以硝、硫、炭的配組比例以74.84%、11.84%、11.32%位最佳火藥配方,爆炸效力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三、

科幻小說《三體》中有個詞叫做降維打擊,雖然這是一個科幻概念,但在軍事戰爭上,降維打擊這一概念依然可以適用。當兩個國家在同一個維度進行戰爭時,即便存在不小的軍事裝備差異,也可以透過人為的主觀能動性加以彌補。譬如我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就透過隱藏作戰意圖、偽裝和敵後滲透以及敵人不擅夜戰等特點,用戰術彌補雙方武器裝備的差距,類似的情況還有越南戰爭、哈富含戰爭等。

但海灣戰爭則不同,美軍以高科技裝備掌握了戰場的電磁控制權,用戰斧式導彈直接敲掉伊拉克的雷達,出動夜鷹隱身攻擊機直接對伊拉克軍隊的指揮部、機場、裝甲等重要軍事目標進行清除,伊拉克則在這場戰爭中毫無還手之力。虎門之戰也有類似的一面,清軍的大炮竟然出現夠不著敵艦的情況,英軍在射程之外就可以把虎門炮臺逐一清除,這仗還怎麼打,完全沒有還手的餘地。

國家如果故步自封,就容易遭受降維式的軍事打擊,個人要是自我封閉,也容易被這個時代還以暴擊,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斷校正自己的定位,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現實世界裡,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與社會價值。

參考資料:《天朝的崩潰》等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克里米亞戰爭的背後:陸權和海權之爭,最終俄國人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