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對很多印度人來說,自然也知道四大文明古國的概念,並且以自己的“國家”也在名單之中引以為傲。從字面意義上來分析,古印度確實佔據其中,併為人類文明增光添彩。但實事求是地說,儘管古印度一直以來也被外界視為一個文明古國的存在,但無論從文化或者傳承,單純說印度這個國家,既算不上是文明體,也談不上是古國。古印度的概念,更多的其實是描述出來的一個地理概念,這也跟四大文明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相互吻合,即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印度文明,更多指的是印度河文明。單純拎出現在印度這個國家來說,歷史上其實就是一個打醬油的。

在印度,從來就不存在同宗同源或者相互接近的單一種族這種概念,在宗教、文明等方面,印度都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綜合體,充滿著多樣性。目前在印度,說印地語的純正的印度斯坦人口,主要是集中在恆河流域,人口數還不及全國人口的一半。整個印度,還是充斥著其他各種各樣的民族,他們的習慣各不相同,文明也迥然各異。比如說安德拉族愛吃辣,旁遮普族信錫克教,瑪拉蒂族信奉佛教,每個種族人口都不少,所以無論就民族和文明而言,都不像我們這樣一個綜合體,更像是一盤散沙。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印度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來集中這些文化和人口;其二,就是這片土地上的民眾,普遍沒有進取心,誰來統治就聽誰的。所謂的的強大國家,指的是印度歷史上,在十六雄國之後,雖然也出現過像孔雀王朝、莫臥爾王朝等大的政權,但從始至終,這些王朝的統治都是靠間接統治來維繫表面的統一,根基裡,還是一個極為弱化的體系。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表面上看,這些政權曾經風光一時,但在其統治下的國家,始終無法實現真正的獨立和強大。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想要發展進步,想要穩定,一定是有一套獨特的思想或者是官僚體系來進行約束,比如我們的儒家思想,唐宋明清等各自的官僚體系等等,正是因為這些體系的約束,文明的車輪才能穩定向前。但在印度,即便像是統治階級婆羅門,往往也都是些文盲,他們的體系和規則,頗有點像我們民間的一些藝術,靠的是老一輩對新一輩的口口相傳,既沒有文字記錄,也沒有讀物溫習。可想而知,面對這些極其枯燥的規則和經驗,如果碰到個記憶力好的晚輩,還能記個七七八八,碰到個弱智一點的,前腳聽完,後腳就忘了。考慮到交接的時候,說話的人往往都是垂死之人,你自然不能指望著他給後輩天天溫習。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印度發展了上千年,也沒有形成規則之治,統治靠的更多的,還是宗教和種姓制度,而這兩者,在本質上其實是阻礙國家統~一的。直到現在,整個印度社會的側重點,也都比較強調宗教生活。同時,種姓制度的存在,也抑制了王權的發展。

這種體系的存在,還有另外一個其他的隱性影響,那就是讓民眾普遍變得沒有進取之心。現在很多人抨擊古代的科舉制度,殊不知在古代,科舉制度是最公平的一種制度,你只要想往上爬,想後代變得更好,很簡單,有條件就讀書寫字參加考試即可,門檻沒有太高。但在印度人的概念裡,種姓制度是伴隨一生的,吠舍的後代還是吠舍,首陀羅的子孫一輩子都是首陀羅,想要改善,只能寄託來生重新投胎,這樣造成的影響就是,好的反正會好,差的也要一直差下去,他們的骨子裡,都是根深蒂固的不思進取。

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歷史上的強大,很多都是為了抵禦外族的侵略而產生,但在印度歷史上恰恰相反,印度的強大,往往都是外來的侵略者所帶來,包括印度現在的很多紅利,也是英國人走了之後留下的。更奇妙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管外來民族留下的紅利多麼強大,印度人總能把他們給弱化,然後為下一次的外族侵略創造條件,回顧印度歷史,無一例外。無怪乎馬克思寫出這樣的:印度社會根本就沒有歷史…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征服者的歷史…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末最早的“隆中對”,比諸葛亮早13年,兩次意外後,徹底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