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 200 年漢高祖劉邦,因韓王信以太原郡投匈奴冒頓單于,以陳平丶婁敬為智囊,樊噲丶周勃為將,率32萬大軍北上征討。

冒頓“鳴鏑”,一殺馬,二殺妃,三殺父。

初時,漢高祖一戰擊潰韓王信,韓王敗逃於匈奴,漢軍追逐,又北上擊潰匈奴與韓王聯軍。

或許是兵力優勢明顯,或許是一如破竹,屢戰屢勝,或許是急於一戰功成,劉邦中了冒頓單于誘敵深入之計。

那年冬天,當高祖率精騎兵至匈奴白登山腹地,冒頓見老弱殘兵的誘敵成功,漢朝主力步兵已遠遠滯後,立即趁勢包圍了漢軍先頭騎兵。高祖見勢不妙,只得率騎兵上了白登山,借地利守了七天。

面臨糧草短缺,天寒地凍,劉邦採用陳平之計,送大量金玉珠寶給單于閼氏。闊氏更擔心漢朝送單于美女失寵,便吹枕邊風,說動冒頓單于,開啟包圍圈,放漢軍撒回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重大事件,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後漢書》皆語焉不詳,真相是什麼呢?

第一,據史書載,漢使者乘大霧攜帶大量珠寶金銀,私贈閼氏。大戰之中,閼氏與單于共一大帳,漢使者必不能先見閼氏而單于不知,這一重要細節,司馬遷治史嚴謹,應當不會犯此明顯漏洞,顯見這是有意隱寫。

第二,冒頓單于也是一代雄主,其以“鳴鏑”殺死父親老單于,其精心策劃的“斬首行動”,能輕易被一個女人說動,就放高祖一馬嗎?況且單于以下有左右賢王,皆有獨立王國,軍國大事非單于一人能獨斷;如果沒有一個利好的理由,匈奴將領這一關未必能過,但司馬遷又是隻字不提,必有隱情。

第三,高祖之子劉恆,劉恆之子劉啟,兩代明君,成”文景之治”,又有賢相 名將 輔佐 ,卻仍行和親之策,每年送金銀糧帛,甚至工匠丶太監丶宮女無數。

第四,禁書。為了掩蓋真相,為尊者隱,為賢者諱,縱然正直如司馬遷,敢逆龍鱗,替李陵辯護;可他對百年前的事件實在沒有詳盡的史料可參考,有的只是官方的隻言片語,於是他為了不違背史官的良知,只得擇中地留下了光明的尾巴,處處存疑,將歷史的真相留給後人地探討。

第五,身臨現場法。《福爾摩斯探案》中探長常用的破案法,就是去身臨現場,一次次冥想當時案件發生的經過,再用現場殘留的痕跡(血漬丶腳印丶移動的物器丶彈痕等)排除假想,最終得到案件經過,從而抓捕案犯,並在口供中證實猜想。

同樣,我們可以想象劉邦率精銳的騎兵追擊匈奴,人數必在總兵的十分之一以下,以史書記載32萬計,除去運糧丶餵馬丶飲事等後勤兵,作戰兵員最多二十萬,騎兵最多兩萬(漢初嚴重缺馬,天子乘牛車)。如果再挑揀精衛,高祖當有六七千護駕。也可模擬戰場局勢:

一是七日之圍後,周勃丶夏侯嬰是高祖心腹將佐,必率主力日夜兼程;以行程計,已近白登山,高祖居白登山頂遠望,當可目測到主力距離。

二是匈奴面臨腹背受敵之險,傷敵一千,自損八千,匈奴已無必勝把握,能定下合約一者少折損兵員,二者得到財物,是上上之選。

三是劉邦率輕騎兵,輕裝追擊,所帶糧草不足,不能久持,兵無糧則亂;更重要的建朝初期,還有韓信丶彭越丶吳芮丶陳豨等異姓王狼視在側,所以雙方言和是最好的結局。

四,白登山之圍後幾年,果然有諸王叛亂,可以反推,當時劉邦有後顧之憂,真的不適合在千里之外久戰。

五,上溯法。魯迅先生研究歷史常用此法,以結果反推原因;白登山解圍至文景兩帝,近百年間漢匈邊境無大戰事,是得力於漢朝以公主遠嫁懷柔匈奴,陪嫁金銀珠寶丶綢緞糧食,甚至工匠丶宮女等數以千計,滿足了匈奴全方面百的需求,兩國和睦相處。.

六,高祖崩後,公元前192年,匈奴單于閼氏新亡,竟向呂太后求婚: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後。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呂太后見書信威脅丶戲弄之言大怒,懼單于三十萬鐵騎,回書以“年老色衰,發齒墜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安撫,並再送宗親女遠嫁匈奴,以補劉邦在位時遠嫁的長公主新亡(匈奴原意娶魯元公主,太后不忍,以宗室女封為長公主,替嫁單于)

七,漢武帝恥於和親,他以為一個國家靠女人的聯姻來穩定政局,其實懷柔不過是納貢的包裝。文成公主遠嫁,不到一年即夫亡,生生守寡三十年;昭君遠嫁,三年老單于呼韓邯崩逝,請表上書回中原,漢元帝以“從胡俗”拒絕;只得再嫁老單于長子,又十一年與新單于生二女,至新單于亡後,再嫁老單于孫子。昭君遠嫁大漠,見黃沙漫道,心悲彈奏琵琶曲《平沙落雁》: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劉邦遺囑,相位一傳曹參,再傳周勃

有人說,事件真相的當事人不超過二十人;有人說,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吹盡黃沙始到金,撥雲見霧,歷史的真相就像鵝蛋石,在汙泥之下,靜靜地躺了千年,等著懂它的,在陽光中品味歲月的風化。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司馬懿說他徒有虛名,諸葛亮卻很看重他。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