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之戰是戰國時期,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覆交戰數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恰逢魏國精銳喪失殆盡,國力大損,最終秦國收復河西之地。不過,在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則牢牢佔據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並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圍繞著河西之地,秦國和魏國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戰役。
其中,就前三次河西之戰來說,都爆發於商鞅變法之前。此時,秦國的整體實力相對弱小,也即和魏國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就第四次河西之戰來說,則是爆發於商鞅變法後。彼時,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開始強大起來。而魏國忙著與山東各國交戰,無暇西顧之際,秦國開始大舉地攻入魏國的河西郡。因此,對於秦國來說,認為這是一個奪回河西之地的重要機會。但是,在第四次河西之戰中,秦國攻打魏國,卻是先勝後敗,這是為什麼呢?
一
首先,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和一眾大臣商討變法的事宜。對於商鞅變法來說,自然遭到了不少秦國大臣的反對。不過,商鞅還是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得以開啟了變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魏國正忙於和中原諸侯國交戰,這同樣被秦孝公視為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對此,魏國自然十分不滿,於是派兵救援衛國,就擊敗了趙國。當然,為了讓趙國臣服,魏國還派出大軍進攻趙國,一度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因為無法抵擋魏國大軍,趙國向齊國、楚國等諸侯國求援。得知魏國和趙國交戰的訊息後,秦孝公趁著這一機會進攻魏國。在公元前354年,秦國在元裡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梁;同時,秦孝公還派公孫壯進攻韓國,攻入到韓國腹地,佔領上枳、安陵、山氏,並築城。因此,非常明顯的是,秦孝公抓住了寶貴的機會,從魏國、韓國手中奪取了多座城池,這樣的戰績自然是可圈可點的。
二
與此同時,在另一邊,魏國還遭到了齊國大軍的進攻。公元前353年,齊國以田忌、孫臏為將,發兵救趙。同年齊軍大敗魏軍於桂陵,楚亦出兵攻打魏國。因此,對於魏國來說,此時可謂是四面受敵的。對於戰國初期率先崛起的魏國,一度成為了眾矢之的。而這,不得不說是魏國對外策略的失敗。
公元前352年,秦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於齊軍之機,由繁龐城東渡黃河,包圍了魏故都安邑,魏守軍降。到了公元前351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只好投降,秦國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地。對此,在筆者看來,在第四次河西之地的初期,秦國可以說是連續取得勝利。與此相對應的是,魏國則是節節敗退,難以抵擋秦國大軍的攻勢。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因為秦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魏國,而是因為後者四面樹敵,導致自己無法調集兵力來反擊秦國。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軍進圍固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東進,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絡。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秦軍的迅猛攻勢,魏國逐漸調集兵力,選擇先對付秦國。
三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桂陵之戰後,魏惠王做出了積極的調整和改變。根據《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都城大梁,趙國都城邯鄲仍為魏國所佔領。公元前352年(周顯王十七年),魏惠王呼叫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公元前351年(周顯王十八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都城邯鄲。大約在此時齊國將龐涓釋放,使其回魏國再度為將。因此,在穩定中原地區的局勢後,魏惠王選擇調集大軍來反擊秦國。公元前350年,魏國奪回了舊都安邑,西進幷包圍了定陽(今陝西延安市東南固縣鎮),在魏國的攻勢之下,同時又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被迫在彤(今陝西華縣)和魏惠王相會修好,並歸還所得的魏國城池。
從這一角度來看,在第四次河西之戰中,秦國可以說是先勝後敗。在魏國將原先對付趙國、齊國的主力調到河西之地後,秦國大軍難以抵擋,只能接受失敗的結果。在此基礎上,秦孝公不僅歸還了剛剛攻佔的城池,還被迫和魏惠王進行了會盟,這可以說是城下之盟了,不然魏國大軍繼續進攻,秦國還可能丟掉更多的城池。
四
最後,總的來說,對於第四次河西之戰,秦國趁魏國在中原地區用兵,無暇西向的機會,一開始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秦國卻忽視了此時魏國仍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的事實。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秦國雖經變法國力上升,但是,商鞅變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到成效的,也即此時的變法成果尚未穩定,因此,秦國的國力與魏國還是有差距的。與此相對應的是,魏國雖大敗於齊國,卻沒有傷及根本,這也是魏國在邯鄲之戰攻破趙都,襄陵之戰反敗為勝的原因。秦國看不到這一點,先勝後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公元前350年,在第四次河西之戰後,秦孝公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等策略。如果說第一次商鞅變法是小試牛刀的話,那麼,第二次商鞅變法自然是翻天覆地了。在兩次商鞅變法後,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諸侯國,並最終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