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朝(618年—907年,歷時290年)基本承襲隋朝官制,但有所改進。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是朝廷核心機構。尚書省負責執行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稽核、最後由皇帝批准的各項詔令。尚書省下設六部,長官是尚書;中書省長官是中書令,而負責起草詔命的是中書舍人;門下省長官為侍中,有“封駁權”。“封”是封還詔書使不下行,“駁”是駁正百司奏抄公文失誤之處,執行封駁職事的是給事中。

唐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為宰相議事之所。宰相由兩類人構成,一類是三省長官,一類是他官加“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銜,由皇帝指定為知政事官者。唐朝宰相不同於秦漢時期,主要區別是宰相集體議論朝政,而不以個人尊官獨掌相權。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唐高宗時,政事堂改設在中書省。玄宗時,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下設五房,分曹處理日常行政事務,這樣原來僅是宰相議事處所的政事堂便發展成一個宰相的辦事機構。

“九寺五監”與隋朝“寺監製”相同,承接尚書省政令而辦理所屬事務。三省六部、政事堂、九寺五監的設立,實現了決策、政令和負責事務機關的分離,分工更為細密,反映了唐朝中央政府職能範圍的擴大。

御史臺作為最高監察機關,唐玄宗時體制逐漸完善,分臺、殿、察三院。三院御史共司監察,各有側重,反映出唐朝監察體制比前代更加完備。

唐朝官制的特點,在一般行政系統外,另有使職差遣。即臨時派某官辦某事,事畢則罷。唐中後期,一些使職差遣演變成中央重要官職,比如翰林學士和樞密使,對唐中後期政治及宋朝官制產生一定影響。

翰林學士: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設翰林院,置翰林學士,以備皇帝諮詢,代擬詔書。自此,中書舍人制詔之權被分割。由於翰林學士常隨侍皇帝左右,參與謀劃,唐中後期,翰林學士一職不斷侵奪宰相權力。

樞密使:唐代宗時設樞密院,置樞密使,由宦官任職,掌接收奏疏及向“中書門下”傳達帝命。唐中後期,樞密使權力膨脹,直接與宰相共參國政。

唐朝為管理周邊地區,設定都督府和都護府。都督府初稱總管府,都督府設官與州(府)相仿,惟長官稱都督。總領所管諸州軍事防務,同時兼任所在州刺史,安史之亂後廢除。都護府與都督府不同,都督府主要任務是掌督所轄州的軍事,都護府具有管理羈縻府州的職責。羈縻是籠絡的意思,所謂羈縻府州是指仿內地府州而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行政單位。

唐朝地方還有道的設定,前期為監察區,中央不時派出各種使節巡省。安史之亂後,道逐漸凌駕於州(府)之上,又稱方鎮。道設節度使或觀察使(初稱採訪使)。中唐以後,節度使權力擴大,成為一方軍政首腦。

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並確定每年定期舉行。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水手叛亂事件:船員打死船長潛逃澳大利亞,一上岸就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