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大治時代,儘管貞觀後期的李世民有所懈怠和昏庸,但這絲毫不影響貞觀之治以及李世民超然的歷史地位。
大治大同後來的有志之君,大多都以李世民為楷模,紛紛效仿貞觀之治,然而基本都無法實現像貞觀年間那樣的大治,甚至連線近的也基本沒有。
李世民統治下的貞觀時代和《禮記·禮運》中描寫的“大道之行也”很相似,書中形容的大同社會既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些都在貞觀年間實現了。單就這個角度來說,一千多年前的貞觀之治對於現代社會仍然有著借鑑和指導的意義。
那麼地位如此之高的貞觀之治,成就它的基石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人口。
在古代社會,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窮富強弱的關鍵因素,李唐初年的人口劇增是成就貞觀之治的基石,今天這期內容就以刺激人口增長為切入點,詳細談談一代英主李世民的“計劃生育”。
隋末亂世隋朝,像秦朝一樣強盛而短命的朝代,它曾經盛極一時,卻又在煙花綻放最絢麗的時刻迅速衰落,在封建時代的長夜中銷聲匿跡。
中國的歷史上,每每朝代更換不可避免的都會出現戰火硝煙,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情況,因為戰亂,人口銳減,糧食大量減產,黎明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昔日的繁榮全部化為泡影。
隋朝末年同樣如此,在隋煬帝急功近利的大工程的推動下,又加上三徵高麗的巨大消耗,短暫而強盛的大隋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
“河南楊柳謝,河北李花榮。楊花飛去落何處?李花結實自然成。”
這首內容別有用心的童謠,在當時的年代也意味著李唐必將取楊隋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的奶奶和楊廣的媽媽是一對親姐妹,二人皆出自一門三皇后的獨孤信家族。也就是說楊廣是李世民的親表叔,那麼面對表叔留下來的這一堆爛攤子,李世民又該如何讓這個破敗的帝國重現輝煌呢?
三個重點土地、水源、人口是制約封建時代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土地指的是可耕種面積,這一點到現代社會依然很重視,比如國家制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最好的印證。而在古代,大部分的社會矛盾,根本上都是土地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大多數大一統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新帝國建立的初年,農民無地可耕的問題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為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土地的原主人很多都死於戰亂,大量的耕地已經被人為荒廢,此時的政府會分配土地,鼓勵耕種。
第二個是水源,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水都是一種戰略資源,李世民執政初期也馬上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和楊廣修渠挖溝的思路不同,李世民主要採取興建水庫的方式解決灌溉問題。
據新唐書記載,貞觀年間興修大型水利工程27個,這些工程不僅讓當時的農業生產取得大豐收,許多工程專案甚至延續至今,真正稱得上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土地、水源都已具備,最後要解決的就是人口,人口具體指的就是勞動力,沒有勞動力去耕作,就算有再好的土地和水源,也無法產出糧食。
人口流失經歷了隋末時期的戰亂,到唐朝初年,全國登記在冊的人口已不足二百萬戶,還不及隋朝鼎盛時期的四分之一。
據史料記載,公元604年隋朝共有戶籍890萬戶。
當時從洛陽到山東去的旅人,是需要自備乾糧的,帶銀子根本沒有用,因為沿途基本上碰不到什麼人家,更別提集市和旅店了。滿目所見皆是千里焦土,連流民都很少,這只是整個國家一片破敗的景象縮影。
人口流失的原因主要有戰死、餓死、病死。除此之外,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在這一時期南下趁火打劫,他們擄走了大量的漢人。當然,也有為了躲避戰亂,主動逃到北方地區的南方漢人。
就這樣,死的死,逃的逃,中原大地的人口銳減,初登大位的李世民不得不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化解迫在眉睫的人口問題。
計劃生育準確來說,李世民的“計劃生育”不是控制生育,而是鼓勵生育,為此他主匯出臺了大量刺激人口增長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六條。
一是鼓勵百姓多生孩子,一對夫妻生得越多,政府給的獎勵就越多,生男孩還有額外獎勵。這裡不能簡單地看成是重男輕女,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因為男丁的勞動力指數要強於女性。
二是規定男人二十、女人十五為法定結婚年齡,這一點比當前社會的法定結婚年齡要低很多,尤其是針對女性,結婚年齡足足低了五歲,這一方面是為了拉長生育時間,同時也因為古代人的平均壽命要遠低於現代人。
三是下詔准許寡婦再嫁,在被傳統儒家思想統治下的古代,社會倫理要求包括寡婦在內的女性是必須守節的,現在來看這條人性化政策,很超前也很難得。它的誕生建立在漫長的五代十國時期,傳統儒家思想已經被嚴重衝擊的基礎上,還因為李世民的血脈中已經混雜了鮮卑人的基因,在鮮卑族中,寡婦再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是父親的妻子,兒子都可以繼承。當然,這也從側面凸顯了唐朝社會的開放程度。
四是贖回逃亡北方的漢人,把那些曾經因為戰亂被擄或者逃到北方的漢人接回來,賞賜土地妥善安置,贖回的人口很多,最高的一年贖回了八萬人。
五是政府幫助無能力者娶妻,通俗的來說就是官方當紅娘,幫那些找不到老婆的人介紹物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非誠勿擾》。放眼世界,縱觀古今,這條政策都堪稱空前絕後一般優惠,畢竟是國家分配媳婦兒嘛。
六是把婚姻和人口增長情況,納入對地方官吏的考核當中,並作為官員升降的參考指標,也就是要想升職加薪,先要搞好“計劃生育”。
結語在唐太宗李世民各項的“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下,唐朝社會的人口不斷增長,貞觀六、七、八、九年,連續四年全國風調雨順,貞觀十三到貞觀十六年又是連續四年的大豐收。
糧食豐收又使得大量外逃的漢人陸續回鄉,全國人口總量進一步提升。
至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繼位,全國登記人口已達380萬戶,人口總數近2000萬,相比於唐朝初年足足增長了一倍。
規模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後來各項內外政策推行提供了客觀條件,所以李世民的“計劃生育”是貞觀之治的基石。
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次的“計劃生育”也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它的意義非凡。
本期內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