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網友分享的一則趣事,他跟朋友分享了一部叫做《釜山行》的喪屍片,結果朋友看了三十集還是沒看到喪屍,朋友便詢問他:“你不是說這是喪屍片嗎?我都看了三十集了,都快看完了,怎麼還是沒看到喪屍呢?”
他一聽就納悶了,連忙叫朋友發了個截圖過來,結果他一看更納悶了,原來朋友聽成“虎山行”去了……
1、七國文字發音各有特色,十里不同音《笑林廣記》中也有一則類似的笑話:
明代江蘇有一個靠種田賣蔬菜為生的人,某日,他發現自己又被鄰居偷去了蔬菜瓜果,便破口大罵道:
「入娘賊,春天偷了我嬸(筍),夏天又來偷我妹(梅)子,到冬來還要偷我個老婆(蘿蔔)。」
鄰居聽了憐憫道:“沒想到他這麼可憐,先是丟了嬸,妹子、老婆也被人偷了,結果我還去偷他家的蔬菜,我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這兩件事時間跨度相隔好幾百年了,在普通話已經普及到全國的今天依舊存在著這樣的現象,這不得不說“方言”的影響力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那麼在秦始皇還未“書同文”之前,為何《史記》裡的讀書人動不動就離開祖國到六國旅遊、工作,那些古人是如何做到無障礙溝通的呢?
2、先秦時期讀書不僅能改變命運,還能讓人走遍六國都不怕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在周朝的時候是有學校的,但是有資格、有條件上學的人先得是貴族階層才行,也就是說當時學習、解讀知識的權力主要掌握在貴族手裡。
按照周朝的制度,全國的學校主要分為鄉學和國學兩種。鄉學主要是地方所辦,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擔任老師負責教導當地的學生,國學由諸侯或者周天子所辦,也分太學和小學兩種,他們教授的物件主要包括諸侯、士卿這些貴族後裔和地方選拔上來的人才。
當時凡是年齡達到8歲以上計程車族子弟,就要經歷從小學到太學,再到成均深造的過程,太學類似於今天的中學、成均就類似於今天的大學,這就相當於我們的小學到大學的修煉歷程。
《禮記·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鄭玄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周天子為了讓諸侯們都能領會朝廷的旨意,他規定貴族子弟必須接受禮、樂、射、御、書、數教育,其中書包括象形、會意、指事、轉註、假借、諧聲六科,這就是周天子針對貴族進行的識字教育。
周天子要求貴族子弟除了會講官方語言“雅言”外,還要會書寫官方文字“大篆”,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為何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發音時,各國的使者、讀書人之間還能正常溝通的原因。
先秦時期諸侯之間能夠正常交流,除了要歸功於周天子開辦的學校外,最應該致謝的人應該就是孔夫子了。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掀起了開私學的潮流,他把原本被貴族壟斷的知識傳播給民眾,讓普通人也有機會透過讀書來改變命運,所以孔夫子又得了個響亮的外號——萬世師表。
當孔子帶火了私人教學之後,文化傳播的途徑就變得更加豐富起來,以前是隻有有一定社會的人有資格進學校,現在是隻要想學,那就有機會找到老師教。
假設原來官辦的學校同時只能教300個人的話,那麼有了眾多民間的老師後,文化的輻射人群可能就擴大到了幾千人、上萬人的規模。
私學的興起,在諸侯們之間搭建起了一張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網路,各個諸侯國的文人們透過同一種文化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
這種無形的精神紐帶,也為後來秦漢兩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提到文化交流,春秋戰國時期另一盛況就不得不提了:百家爭鳴可以算是那個時代最璀璨的文化盛宴了。
但既然是“爭鳴”,總要互相辯論才能體現出爭的氣勢來,我們可以由此得出結論,在當時那個時代裡,周天子的影響力雖然已經微乎其微,但是周朝留下的文化財產卻在諸侯國之間建立了一條隱秘的連線。
這種聯絡使得諸侯們哪怕在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區域特色文化後,也無法否定自己和其他諸侯國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淵源。
3、學不會方言不要急,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翻譯了現在,如果我們實在想去外地旅遊,又擔心人生地不熟聽不懂對方說什麼的話,那我們完全可以找到一個能聽懂我們的話,又懂當地語言的翻譯陪同。
當年張騫通西域的時候,也不懂當地的話,他便是找了個翻譯陪同自己,才解決了與人溝通,語言不通的問題。
其實,早在周朝的時候,周天子就專門讓人在學校開設了翻譯這門課,還要求搞外交工作的官員每隔七年就去進行一下文化培訓,《周禮·春官·大行人》記載:“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
我們現在所說的翻譯一詞,其中的“譯”字最早就是指的翻譯北方方言的翻譯官。當時隨著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大,周天子在管理諸侯的時候便發現各個地區都在使用自家方言,朝廷的政令傳達相當不方便,於是乎周天子便一邊命官吏翻譯四方的語言,一邊要求貴族們以洛陽一帶的話為官方語言,以此來消除各地的溝通隔閡。
《禮記·王制》記載,翻譯東方方言的翻譯官叫“寄”,翻譯南方方言的叫“象”,翻譯西方語言叫“狄鞮”:“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
專業的事情就讓專業的人來,我們自己不會別的地方的方言不要緊啊,去旅行的時候請一個翻譯陪同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呢。
當然在那個時代要想找到一個好的翻譯,其實也需要一點運氣,因為當時資訊傳播、交通物流不便,只有相對大一點的城市,才會有翻譯一類的人才需求。
所以,站在今天我們的角度來看,最方便省事的解決方式其實就是大家都懂同一種語言,這樣無論是走哪兒去、亦或者外出辦什麼事情,就不會存在太多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