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鼎盛的永樂年間,曾有一個島國呂宋前來朝貢,但此後便很久沒來。直到明朝中後期的嘉靖年間,才再度來華朝貢,和福建人的接觸最為密切,尤其是漳州、泉州一帶。經常有福建人去呂宋那邊找出路,說那裡有一個海灣,進入海灣之後便會看到一處海岬,有很是高聳外形好似木杵的一塊巨石,當地人就稱之為呂宋,因此得名。福建人常說,這個地方好啊,盛產黃金,物產豐饒,貿易繁榮。到嘉靖年間,流寓在彼處的福建人,人數已經達到了數萬之多。
到了萬曆年間,便有一個福建人向朝廷報告說,呂宋這邊距離福建很近,黃金礦藏還很豐富,建議大明帝國派人去開採。於是廷真的派人去東南海上勘察,引起了呂宋島上主政者的警惕。
早在16世紀地理大發現的年代,呂宋島便已經遭遇西班牙人的入侵。當時馬尼拉一帶的統治者是羅闍蘇萊曼,他的城堡築有厚牆,守禦堅固,還擁有制炮作坊和足以容納300人的戰船。抵抗堅持到1571年,蘇萊曼便在海戰中陣亡,他的王國隨後迅速被西班牙人完全征服。而萬曆皇帝,是在蘇萊曼陣亡一年後的1572年即位的。換句話說,大明帝國其實對馬尼拉發生的事件一無所知,而當福建人的報告遞上去之際,西班牙人其實已經在馬尼拉站穩了腳跟。萬曆皇帝所面對的呂宋,其實已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300多年後,中國已是大清帝國光緒年,馬尼拉灣又出事了,一個來自太平洋之東的美利堅,以四艘巡洋艦、兩艘炮艇的兵力,向灣內西班牙僅存的七艘老舊巡洋艦發起攻擊。只用幾個小時,西班牙的亞洲艦隊便被殲滅,381人當場陣亡,而對手僅有八人受傷。稍後,馬尼拉便遭遇圍攻,守軍陣亡300人,對手僅有119人的傷亡,戰爭便以西班牙的投降而宣告結束。
當時這片群島,已經有了一個以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之名冠名的國名,那就是菲律賓。從此,便開啟了菲律賓與美國糾纏不清的123年。
在這123年中的前期,美國從純粹的軍事佔領,逐漸走向透過法案,擴大本地人參與政治的機會,以此緩和菲律賓人的反美情緒,隨後日本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入侵,不顧當地氣候條件,強迫菲律賓人種植棉花。搜刮糧食以供軍用,以至於大量菲律賓人不得不以糠菜充飢,甚至在馬尼拉,亦有不少人因飢餓而倒斃。
結果造成了菲律賓長期以來的兩面矛盾態度,有一部分人主張反美自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親美的勢力,且為數不少。譬如說,早在60年代,菲律賓就已經宣稱要就有損菲主權的“軍事基地協定”和“同等權利法案”等問題與美國談判,但隨後的親美勢力就扶持馬科斯上臺,在70年代初宣佈緊急狀態,實行軍法統治,外交上則繼續追隨美國。
80年代,福建人的後代阿基諾夫人成為菲律賓首任女總統,她一上任,便以罕見的氣魄徹底摧毀了馬科斯時期的方式,大刀闊斧地政治改革。1991年,她甚至還停止美菲軍事基地協定,撤除了美軍蘇比克灣基地與克拉克空軍基地,女強人的魄力,著實非同一般。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菲律賓從此就和美國一刀兩斷,我們以蘇比克灣為例,1992年美軍全數撤離後,一度成為蘇比克灣經濟特區。但到了2012年,當時的菲律賓就和美國達成協議,只要事先徵得菲律賓許可,美軍部隊、船艦及飛機將可使用美國設於呂宋島的兩座前軍事基地,亦即蘇比克灣和克拉克區。也就是說一切又回到老樣子,而理由就是為了牽制某大國而構建第一島鏈。到了2016年,美國的另一盟友日本,也派出潛水艇和護衛艦停靠面朝南海的菲律賓蘇比克灣,理由是透過將軍事裝備停靠在周邊國家的方式,來加強南海的“參與度”。
也就是2016年,杜特爾特贏得了菲律賓的總統大選。貌似美菲關係進入一個低谷,譬如奧巴馬曾打算與杜特爾特會晤,結果杜特爾特強調菲律賓不再是殖民地,導致奧巴馬取消與其的首次會晤。
2020年,菲律賓決定停止與美國簽署的《訪問部隊協議》,並將相關文字送交美國駐菲大使館。這份協議曾給予美國大兵極大的特權,譬如沒有護照簽證就可以進入菲律賓,還擁有治外法權。
當特朗普殷勤地表示想做南海問題中菲之間的調停人時,菲律賓更是明白無疑地確認:傾向雙邊對話來解決爭端,而非多邊對話。說白了就是美國你靠邊站,沒你啥事!
然而菲律賓真的改性子了嗎?當時光邁入2021年,拜登上任之後,美軍“羅斯福”號航母就經由巴士海峽闖入南海,菲律賓則立馬叫停了與中國企業一個機場改造合作專案。
這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很簡單,世上的小國,在大國強國面前,話語權不大,只能左右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