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完了漢帝國舊模式的“破”,我們再來看新制度的“立”。所謂的“新制度”正是貴族制度。

從東漢末年起,中國大地變得越來越亂,但混亂也醞釀著新的機遇。原本鄉里社會已經被豪族控制,戰爭發生之後,原有的社會結構更被進一步破壞。無助的普通民眾只好聚集起來,一起應對戰亂。人們會聚集在一種叫“塢”的地方,“塢”本意是小堤壩或小城寨,原本是國家為了防禦外敵而建立的,內亂的時候,民眾也會躲進來,過著與世隔絕的集體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家都不陌生,史學家陳寅恪推測“桃花源”的原型正是塢堡。

塢堡就是戰亂時期的一個個小社會,既然是社會,那就需要秩序維持。但這個社會中的個體都是逃難來的,並不一定具有血緣關係,傳統那套用不上了,當今秩序要靠什麼維持呢?

西晉末年,一位叫庾袞的人,帶領族人和鄰里躲進山裡。在眾人推戴下,他成了領袖。雖然在此之前他也可能是豪族出身,但在塢堡中擔任領袖,就不能依靠血緣和輩分壓制別人了,而要靠道德。這裡所謂的道德,說白了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公序良俗。比如,庾袞提出:不能倚仗地利之便而驕奢自滿,不利用世間混亂而侵犯別人財產,要守衛道義,同心協力,共同渡過危難。那些加入塢堡的民眾本來就是為了求一條活路,拿不出注意的他們這時都會聽從庾袞的建議,加入建設塢堡的隊伍中。

這樣看來,能成為塢堡領袖的,一定是素質比較高,能主持公道的道德楷模。在那個時代,有很多像庾袞這樣的人出現,他們正是作者所說的具備“貴族性人格”的人。在他們的帶領下,一個嶄新的秩序在社會下層出現了。

說完下層,我們再看上層。從三國時期開始,魏蜀吳各個政權都想吞併另外兩家,最終擁有像漢朝那樣廣闊的疆域。那他們可以依靠什麼力量呢?

比如孫權選擇聯合當地的世家大族,《三國演義》後半段有這樣一個情節,關羽被害後,劉備率領百萬軍隊找東吳報仇,結果吃了個大敗仗。那位帶領東吳軍隊大敗劉備的是陸遜。陸遜就是江南豪門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曹操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他嘗試把社會底層的新興力量拉入陣營。曹操在土地政策方面實施屯田制。戰亂期間,很多土地被拋荒,而很多流民沒有土地可種。於是,曹操就利用那些被拋棄的土地招募流民,並把這些流民置於國家的直接監督下從事農業生產。獲得的收益用來補貼軍費和其他財源,因此曹操的勢力不斷壯大。

要想有效掌控社會,還需要把國家權力進一步滲透到社會中。比如前面說過,漢代透過“舉孝廉”的方法,拉攏地方的豪門大族。曹操能拉攏誰呢?

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魏國後,設立了“九品官人法”。簡單說,就是朝廷會讓在地方任職的官員把當地人才分為一到九品,隨後朝廷再按照品級給他們任命官職。和漢代的制度相比,九品官人法實施過程中,中央掌握著主導權,而且劃分品級的標準除了德行還有才能。憑藉這種辦法,魏國網羅了一幫出色的人才,並有效地控制著地方。

而且魏國統治者吸取了東漢滅亡的教訓,特別注重加強皇權,不被外戚竊取。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甚至不斷削弱宗室,也就是防著自己的兄弟、叔伯等人,結果大家都知道,被外人司馬家族篡了權。

司馬家族吸取了曹魏的教訓,啟用司馬家族的宗室成員拱衛中央,但這又引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不用宗室不行,用宗室也不行,應該怎麼辦呢?

司馬家族還沒來得及找到答案,一個新的變量出現了,這就是外族入侵,也就是所謂的“五胡亂華”。在此之前,爭霸遊戲的玩家還只是中原漢人,現在外族加入,遊戲變得更復雜。

那些所謂的“胡族”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很多政權。這些政權當然也想發展壯大,它們可以依靠誰呢?正常情況下,大家都習慣依靠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或者至少是共同族群的人。所以胡族政權也打壓過漢人,但是都沒成功。畢竟,胡族的人數是沒法跟漢人相比的,文化上也是漢人更先進。要想擴張,胡族政權不得不拉攏漢人。

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關於這段歷史很多聽書都講過,在這裡就不具體講了。孝文帝的做法本質上就是超越民族主義以及血緣關係,用更具普遍性的原理重新編織國家。這個普遍性原理是什麼呢?

孝文帝雖然是鮮卑人,但他熱衷於漢文化,就使用漢人那套東西改造鮮卑人,把尚武的鮮卑貴族改造成儒雅的漢人士大夫。於是南下洛陽的鮮卑貴族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民族傳統,開始和漢人士大夫一樣修身養性,吟詩作賦。當留在北方的鮮卑人起兵造反的時候,洛陽的鮮卑貴族們也就無力抵抗了。北魏過於猛烈的漢化改革,最終導致政權的崩潰。北魏隨之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

東魏、西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東魏剛開始也延續之前北魏的策略,打破門第限制,提拔有才能的人,不拘泥於身份,對於那些血統高貴卻有名無實的人不會重用。但東魏沒延續多久,被權臣推翻,北齊建立。東魏位於華北平原,漢代以來形成許多豪門大族,北齊就是在這些豪門大族的支援下建立的。2019年有部很有名的架空古裝劇《慶餘年》,故事就設定發生在北齊。雖然劇情是虛構的,但有一點是吻合的,就是北齊這個政權比較混亂。皇帝拉攏傳統的豪門大族,把建國功臣排除在外,然後,皇帝再想辦法擺脫世家大族的控制,導致內部矛盾衝突不斷。

我們再看西邊的西魏,西魏後來被北周取代。這裡雖然地理條件不如東邊的東魏、北齊,但好在這裡傳統豪門大族的勢力比較弱。北周統治者宇文泰可以更好地推進改革,也就是推動胡漢之間融合。有了北魏孝文帝的前車之鑑,宇文泰沒有選擇全盤漢化,而是反過來用鮮卑的軍事傳統去吸納漢人,把基層的力量組織起來。具體怎麼做呢?

宇文泰將胡漢各部隊混合起來編製成為二十四軍。這二十四軍由六名柱國大將軍分別統領,柱國大將軍的數量後來增加到八名。八柱國下面再設定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府兵系統。很多漢人群體都加入這個系統,這個系統隨後也湧現出許多改變歷史的人物。比如,一位叫李虎的人,曾經擔任柱國大將軍,李虎有一個孫子名叫李淵,就是後來的唐高祖。還有一位大將軍,名為楊忠,他兒子是楊堅,也就是後來的隋文帝。換句話說,府兵系統最終成為隋唐帝國的搖籃。

府兵系統把社會基層的力量整合成軍事貴族。這些軍事貴族必須服從統一指揮,而且他們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不斷在戰場上打勝仗。這麼一來,國家的凝聚力就大大增強了。你可能會問,那這些軍事貴族會不會擁兵自重,形成軍閥呢?宇文泰當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又做了這麼一項制度設計:府兵制下的將領和士兵只在出征打仗的時候才聚在一起,戰爭一結束,就要“兵歸於府,將歸於朝”,士兵回到所屬的開府,將領回朝廷報到。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將領成為擁兵自重的軍閥。

而且,府兵制不僅是一種軍事體制,還是一種政治體制。換句話說,北魏當時實行的是一種軍政合一的體制。府兵制下的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既是軍隊的統帥,又是國家的領導核心。當府兵制把普通農民也動員起來以後,國家權力也就由此深入了基層。

你看,府兵制其實是為國家提供了一套制度骨架,它向上可以通到國家的高層,向下可以一直紮根到民間。最高統治者利用這套制度骨架,可以直接動員到基層社會的每一個人。到這兒,漢人和鮮卑人開始走向融合,中央集權也逐步得以重建。漢帝國崩潰後三百多年,古代中國終於再次實現統一。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改變佛羅倫薩歷史程序的血腥刺殺:1478年帕齊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