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都知道,所謂的歷史基本都是強者書寫的。比如我們華夏曆史上的絲綢之路。現在我們隨著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大量象牙的出土,現在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擁有傳世精品絲綢抽絲制綢工藝的蜀錦故土古蜀國,早在秦一統華夏前,就與盛產象牙的南亞諸國有了極盛的相互貿易。而且現在還有北越古籍證明,他(她)們的先祖就來古蜀國。所以客觀講古蜀南往首先開啟了絲綢之路對外貿易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但我們的歷史文獻關於“絲綢之路”的記載卻並不是這樣的,據《史記·大宛列傳》載: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的華夏曆史上,秦皇漢武是華夏近兩千餘年來最牛逼的兩個人,但秦皇再牛逼還是沒逃脫早亡的命運,更悲炊的是秦二世簡直無能至及直接很快的葬送了大秦江山。而另一個牛逼人物漢武帝劉徹,雖各方面理政能力超群的同時,還有衛青、霍去病及飛將軍李廣等人的輔佐,但他面對北方匈奴單于的長期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挑戰,也是心力焦慮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且還是在漢武帝劉徹剛剛為帝時,南方原楚地就暴發了反叛,接著就是漢武帝親自南征楚亂,歷史上稱之為“楚漢戰爭”,這個“楚漢戰爭”與劉邦與項羽之間楚漢之爭完全不是一回事。漢武南征的同時,匈奴冒頓單于乘機擴張勢力不但控制迅速控制了大漢東北部釣廣大地區,而且還鐵騎飛師征服西域多國設僮僕都尉實施統治的同時,還向原西域各國徵收繁重賦稅。以有實力來經常騷擾和掠奪大漢相鄰地區的居民。客觀講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北方匈奴與中原西漢的綜合實力都是不相上下,而且在西域諸國以北的地方,還有一個烏孫國,並且這個烏孫國的實力並不弱,它至少強到匈奴橫掃西域多國,而很長時間都沒能將烏孫國臣服下。同樣沒能被匈奴臣服的還有,為儲存實力整體北遷後再西遷的西域大月氏國。
介於此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出張騫前往西域烏孫及大月氏國,打算與兩國聯盟共同抗擊匈奴,可是無論張騫先到西域烏孫還是大月氏,都必須經過西域匈奴強佔地,就這樣張騫一踏上西域就被匈奴人控制住了,直到十年後匈奴王朝內鬥,漢吏張騫才有機會逃脫繼續向北到達烏孫國,只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此時的烏孫已與匈奴同流合汙同欲滅月氏,月氏只能向西滅大夏建立了自己新的根據地。而得知這一變故的張騫知道接下來去月氏國是他唯一的目標。於是他經車師國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國,再沿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及疏勒兩國,翻越蔥嶺直達大宛國,在大宛國的幫助下他很快順利的到達了新的大月氏國。
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並且現在距匈奴和烏孫很遠根本受不到任何威脅了,所以大月氏人此時也不想給自己找麻煩去惹匈奴這個自己已經遠離的強敵了。接下來張騫硬是留在月氏苦勸了一二年,月氏人的主意都堅定不改。最終張騫只能抄另一條近路無功而返漢,就算如此返他還是極不順,還是在西域又碰上匈奴兵,又被匈奴扣押了一二年才回到了西漢。總之張騫北往西尋與絲綢無關,只是西漢在尋一二個共同抗衡對付匈奴的戰爭聯盟夥伴。
當然客觀講這個“絲綢之路”也不是完全名不符實,它的來歷也是有史可考的,只不過比“古蜀南往”的“絲綢之路”在發生時間上至少晚了好幾百年。同樣據《史記·大宛列傳》載,公元前119年在匈奴與西漢交戰戰敗失去河西走廊後,匈奴向西北退卻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對抗。時漢武帝再任張騫為中郎將,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及萬和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國。最遠到達了今天西亞的所有國家及東歐幾國,由此中外歷史均記載認為這是公認的“絲綢之路。”至於古蜀南往的“絲綢之路”?要不是現在三星堆遺址大量象牙的出土,我想這個歷史真相,後世的我們絕對不會知曉,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