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烽火戲諸侯而亡國
公元前771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西戎10萬騎兵進犯時無人起兵救駕,西周滅亡。次年,太子宜臼在“戎狄克星”秦部族的幫助下,重新繼位為周平王,並將都城從飽經戰火的鎬京遷移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陽,建立了東周,在此期間,秦部族首領嬴襄一直帶兵護送。周平王為了表彰嬴襄及秦部族的功勞,遂冊封嬴襄為秦襄公,並“賜之岐(山)以西之地”。
▲秦部族征伐西戎
秦部族受封關中
從此,秦部族不僅成為正式的諸侯,還獲得了西周王室賴以起家的、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作為封地。與秦部族以往居住的隴西苦寒之地不同,這是一個由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沖積形成的肥沃平原,西起寶 雞、東抵潼關、南至秦嶺、北接渭北北山,縱橫千餘里,中間還有渭河從西到東縱貫整個平原。
秦國最初受封時,關中平原實際已經脫離了周王室的掌控,遍地戎狄,處處烽煙,因此秦國得到的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要想兌現就必須憑藉自己的實力去奪取。不久,秦國開國之君秦襄公就戰死沙場了,繼任的數代國君又拼殺了近百年,好歹在關中平原站穩了腳跟。公元前659年,一代賢君秦穆公繼位,他從西戎大族綿諸那裡招攬了賢臣由余等人,並以由余為將,連續攻滅十餘個戎狄大部族,拓疆千里,牢牢佔據了關中平原。
▲土地肥沃的關中平原
關中沃土盛產糧食木材
秦國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糧產豐富,至今仍是陝西省的糧倉,其生產的糧食除了秦國自用外,還有餘力供給周邊鄰國。根據春秋時期著名史書《左傳》的記載,公元前647年晉國曾發生饑荒,秦輸粟於晉,由秦都雍(城)派大船隊沿水路運糧至晉國之絳,號稱“泛舟之 役”,挽救了晉國的災情。
關中平原的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西漢班固所著的《漢書》中記載,“秦地有都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其中,由於這一地區森林植被茂盛,“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因此當地的百姓修蓋房屋,從上到下完全使用木板,不用磚瓦或其他建材,故稱為“板屋”。良好的原始植被反過來涵養了水源,儲存了土地的天然肥力,使得關中的土壤在當時也是全國上等的。“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勤勞質樸的老秦人
關中礦產資源豐富
此外,關中平原還是西周王朝的發源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勤勞質樸的周人常年在此經營開發,自商朝末年就以農業發達著稱,至西周建國之時,周人已會整理農田、選擇良種、施肥、除草、治蟲等種種技藝。秦國在驅逐西戎,盡收西周遺民後,也繼承了周人先進的農業積蘊,使秦國農業在較高基點上獲得進一步發展。加上秦人擅長放馬遊牧,反過來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牛馬等畜力,更是進一步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關中平原除了肥沃的土地,還有富含礦產資源的山地丘陵,玉石、丹砂、銅、鐵等均含量豐富。秦嶺支脈的驪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藍田的美玉,涪陵的丹砂,當時已名重一時。在今華陰市南的符禺山、華縣的陰山、滑南市東南竹山、西安市長安區的龍首山等均有鐵礦,同時關中地區出銅的山脈在《山海經》的記載裡也有5處之多。
▲商鞅變法圖強
戰國初期,秦國重用商鞅變法,大力獎勵耕戰,糧食和銅鐵產量迅速增長,並轉化為重要戰略物資,使得秦軍四處征伐,逐步完成了統一全國大業。
▲秦國崛起征伐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