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記:王安石做參知政事時,朋友給他家裡送了一塊鹿肉,說是因為他特別愛吃鹿肉。王夫人聽說後,覺得奇怪,說:“他從來不挑飯菜,你怎麼知道他愛吃鹿肉呢?”朋友回答說:“他上次吃飯,只把盤鹿肉吃光,別的菜卻全剩下來了。”夫人又問,他吃飯時,鹿肉放在什麼地方。朋友說:“在離他筷子最近的地方。”夫人說:“這就對了,他的習慣不過是專揀離自己筷子近的菜吃罷了,別的菜動都不動。”這說明王安石雖居高官,心卻沒用在吃上,他在推動改革上不遺餘力,力求盡善盡美,在飯菜上卻湊合了事,能吃飽就行,這樣節儉自律的改革家當是人民福音,多多益善。但從吃菜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缺乏變通,固執己見,結果被人稱為“拗相公”,也為改革失敗埋下伏筆。
明代政治家張居正則恰恰相反,一方面推動改革很堅決,反腐敗毫不手軟,對他人要求很苛刻,甚至對皇帝的消費都要求很嚴,皇帝想鬧出個花錢的花樣,都會被他無情地否定;另一方面,他自己的私生活卻很奢侈,揮金如土,在家中天天錦衣玉食,用的是金碗、金筷,穿的是綾羅綢緞。特別是他奉旨歸葬時,更是極盡奢華,《玉堂叢話》記,他坐著32人抬的豪華大轎,上面有客廳、臥室、茅廁、走廊,甚至還配有兩個僕人伺候。吃飯時菜餚過百品,還埋怨地方官對他招待不周,讓他餓肚子,其實他吃菜就是吃個高高在上的威風,吃個不可一世的權勢。正因為對人一套,對己一套的兩面派作風,註定他的反腐敗難見成效,果然,他一死,就立即遭人清算,被人當成腐敗典型焚屍揚灰,好不悽慘。
在吃菜的奢侈排場方面,慈禧太后比張居正有過之而無不及。據史料記載,慈禧為了頤養天年,每天要吃珍珠粉、母乳汁等。即使是日常食譜,也是奢華至極,每天正餐兩次,有菜一百大碗,小吃兩次,有菜四十大碗。為侍候慈禧一人吃喝,御膳房的專職廚師就有數十人之多。袁世凱在吃菜方面要比慈禧務實得多,他每餐飯一般不超過十個菜,但“質量"很高,一般是有幾個菜位置永遠不動,一個是肉炒韭黃放在飯桌的左面,一個是紅燒肉放在右面,飯桌中間有時是黃河鯉魚,有時是清蒸鴨子,而且,都要用西洋參和鹿茸磨成的粉撒在上面,他不知道聽誰說的,鹿茸有助於房事,結果他每餐都吃鹿茸,冬天居然流鼻血。他還愛吃雞蛋,一天能吃十幾個:早上4個、中午4個、晚上4個,跟坐月子的婦女似的。他吃飯很快,狼吞虎嚥,吃相很差,一副饕餮樣子,吃完用袖口一抹了事,所以,袁世凱的袖口經常是油光發亮的。袁世凱的吃,是暴發戶的吃法,太貪,太俗,也太過肥膩,既不科學,也不文雅,而且從餐桌到政壇,貪婪作風一以貫之,最後居然貪到想把國家也當成一盤盛宴吃到自己肚子裡,那不活活撐死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