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造反成功的人屈指可數,王爺造反成功的也很少。如果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這樣的小政權也統計上的話,也不到十個人。這些幸運兒裡,最幸運的莫過於明成祖朱棣。
朱棣很想當皇帝,但他不想造反。理由很簡單,如上所述,造反一般就是死。可是他不甘心屈居他的侄兒朱允炆之下,每天都在反不反之間糾結。
有志者,事竟成。在他猶豫不決之際,有一個人來到了他的身邊幫他下定了決心並完成了大業,這個人就是被稱為“黑衣宰相”的姚廣孝。
元朝末年,姚廣孝出生於江蘇長洲,他僅比明太祖朱元璋小7歲。14歲的時候,他決定出家為僧,法號道衍。明初的文章三大家宋濂和高啟和他都有往來。
圖為明初名臣宋濂
他曾遊歷嵩山少林寺,一個會相面的人跟他說你長得夠兇殘的。天生的三角眼,身軀很像一隻病虎,肯定是嗜殺成性。不過不用擔心,你以後不會是通緝犯,而是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物。道衍聽了以後喜不自勝。
明朝建立後,洪武皇帝曾下令精通儒學的僧人,可以去朝廷面試做官。可能是官職太小,不能施展才華,道衍並沒有接受官職。
他回家鄉的時候,途經北固山,曾作詩“蕭梁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當時同行的僧人都很吃驚,你一個僧人怎麼敢作這麼有野心的詩?道衍笑而不語。
圖為劉秉忠
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精選了幾名僧人,分配給各位王爺講經。那時候的僧人,大部分內心還是圖名利的。在藩王們來臨之前,僧人們都在盤算跟著哪位王爺可以吃香喝辣,只有道衍靜如處子。
當朱棣迎面走來的時候,道衍抓住時機大聲喊道:“燕王殿下,貧僧願跟隨您”。朱棣隨口問了一句:“為什麼?”道衍不卑不亢地說:“我有一頂白帽子專門為大王準備好了”。
朱棣突然就渾身一震,雖然他沒啥文化,也知道王上加白是什麼意思。他把道衍拉倒巷角處質問:“你想滿門抄斬嗎?”道衍正視著他,一言不發。
很快他就進入了燕王朱棣的府中,時年五十歲。從此患難與共,直到生命盡頭。
圖為朱元璋,僅比姚廣孝大七歲
明太祖去世後,皇長孫朱允炆即位。即位之初,朱允炆採取近臣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削藩。但是在具體實施步驟上兩個人有分歧。齊泰主張先把燕王給處理掉,剩下的人就是舉手之勞了。而黃子澄認為先把其他各王依次解決,燕王孤掌難鳴。
朱允炆選擇了黃子澄路線,很快其他王爺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朱棣看到自己的弟弟們,一個個下場慘不忍睹,也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下去。
可是他知道除了王府這點兵力,他沒什麼資源了。雖然他想當皇帝,可是他更不想死。他轉念又一想,難道我不造反建文就能放過我了嗎?要不問問身邊的人什麼意見。
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裡舉辦宴席。當時是最寒冷的冬天,他就出了一個對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下面的人不解其意,對什麼的都有。只有姚廣孝對出了合他意的下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做主”。
圖為建文帝朱允炆
儘管道衍和尚已經讓他下定了決心,但是朱棣還是有憂慮。
因為就算他有很強的能力,可是在那個時代裡,所有人都信奉忠義二字。有誰會在乎一個謀反的人呢?
道衍和尚空無一物,敗了了無牽掛。自己如果不參與謀反,向皇上求個饒大不了貶為庶民。一旦做出謀逆之舉,失敗代價何其沉重!
朱棣反問道衍:“可百姓都支援朝廷啊!那沒人支援我能成事嗎?”姚廣孝卻認為只要方法得當,沒有做不成的事,他說:“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心狠手辣,世上只有成王敗寇。只要贏了朱允炆。自然就不用怕民心不歸附。
既然橫豎都是個死,那就帶兵起事。
朱棣在自己的王府打造了很多兵器,每天士兵都在王府裡演練。同時和道衍商議自己的方略。
朱棣起兵當天,本來陽光明媚,突然就吹起了一陣狂風。燕王府的一塊青瓦被卷落在地,眾人大驚。
圖為燕王朱棣
古代的人比較比較迷信,做事情之前都在乎吉凶。
朱棣因此非常惶恐,甚至有了退縮之意。
姚廣孝也知道朱棣害怕,他靈機一動,對朱棣說:“恭喜燕王殿下,這是大吉的預兆啊!”
朱棣面露疑色,姚廣孝有自己的解釋:“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從。王府的青瓦墮地,這預示殿下將來會用皇帝的黃瓦取代它。”
姚廣孝雖然是一派胡言純粹在忽悠朱棣,但是他可以自圓其說讓人挑不出來毛病。後續的事態發展反證,朱棣之所以可以成功,和這片青瓦毫無關係,畢竟興亡成敗終究還是在人,而不在天。
靖難之初,朱棣帶兵奔襲大寧。他的世子朱高熾守衛北京。多虧了他的計策,他們才以不足萬人守住李景隆五十萬人的猛攻。
靖難之時,朱棣仗打了很久就是拿不下濟南,一度想要放棄。這時姚廣孝又來跟他說,說:“別人能退,你能退嗎?”事情做都做了,走上了這條不歸路還能回頭嗎?
圖為姚廣孝
於是朱棣堅定信心,一路披荊斬棘。在姚廣孝的輔佐下,一鼓作氣打到了當時的南京。朱允炆不敵,自焚而死。
朱棣登基後,就大力重用姚廣孝。不管有什麼事情,都會和他商量。
在靖難戰爭中,雖然姚廣孝從來沒有親臨戰陣,但是論功朱棣認他是第一。
朱棣和他論事的時候,也只叫他少師而不叫他名字,以表示對他的尊重。
朱棣永樂年間,因編修《永樂大典》的解縉被賜死,他就擔任起了繼續主編的重任。
姚廣孝功成名就後,打算回家和親人分享自己的喜悅。結果家中的姐姐竟然不讓他進門,還大聲罵他。
也許他完成了自己的志願,可是在當時,沒有一個人理解他。他的朋友和親人都認為他不忠不義,是個逆賊。
回到朝廷後,朱棣想讓他蓄髮還俗,做自己真正的左右手。還賜給他大量的府邸、宮女,但是姚廣孝並沒有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
圖為《永樂大典》
姚廣孝後期僧衣與眾不同是黑色的,建文帝的舊臣私下都稱他為黑袍妖僧。
永樂十六年,他已經八十四歲了,病得很重。後來他就不去上朝了。永樂皇帝去找他,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他懇求永樂皇帝放了有藏著建文帝的僧人,也是為了給自己贖罪。沒多久他便因病去世。
永樂皇帝特別悲痛,命停朝兩天,並命有關官員治喪,以僧禮安葬。追贈他為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永樂皇上親自書寫神道碑文以紀念他,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官職。
姚廣孝過世以後,讓人唏噓的是他的親友並沒有來給他披麻戴孝。生前極盡恩寵的他,死後卻落得如此孤獨的下場。
他的前半生並不如意,他雖然有僧人的身份,但是心裡眷戀紅塵希望自己可以一展自己的報復,被同行的人所不喜。
他的後半生,認識了同樣需要證明自己的燕王朱棣。他們一起肩並肩度過了重重難關,終於位極人臣。可是當他再見親友時,並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反而是無盡的指責。
明史記載他被姐姐罵了出家門,當時惘然。果然,人生也不過只是鏡花水月而已。
結語姚廣孝被後來的人評價很高。在當時,他雖然協助朱棣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他對於國家社稷是有功的。他幫助繼位後的朱棣處理朝政僅僅有條,還啟蒙了當時的皇長孫後來的宣德帝朱瞻基。教給了他很多為君之道,對後來的仁宣之治有著深遠的影響。
人們對他的看法是兩極分化的。當他回到家鄉,所有人都唾棄他行謀逆之事,為人所不齒。而有的朝臣有說他是行不軌之事的黑袍妖僧。他可能嚐到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喜悅,同時也嚐到了被親人誤解的痛苦。也是很值得後人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