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的好“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很多人誇劉伯溫,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參與朱元璋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和北定中原的一系列戰事,深得朱洪武的喜愛。”
但劉伯溫晚景淒涼,因為當年整頓吏治,而得罪權貴,被右丞相胡惟庸痛恨和受到皇帝的猜忌。洪武六年,胡惟庸指使別人誣告已經隱居青田老家的劉伯溫,曾經謀奪有“王氣”的土地,打算用作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嚇得劉伯溫趕緊從老家趕到南京請罪,最後還是被朱元璋剝奪了封祿。
有一次劉伯溫偶然風寒。朱元璋知道後,為了表示關心,特命胡惟庸派御醫前去探查治療病情。結果吃了御醫開下的藥劑,劉伯溫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日益沉重。憂憤的劉伯溫只能回鄉,到家後,拒絕醫治服藥,不久便去世,得年65歲。雖然沒被朱元璋殺害,但日子過得也是膽戰心驚,不是怕自己丟命,而是擔心自己的家人受牽連,好歹朱元璋沒下很大殺心。
影視劇劉伯溫
其實朱元璋殺功臣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證朱家的子孫能夠永享君臨天下的特權,他絞盡腦汁,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大殺功臣。朱元璋的吏治一向以剛猛著稱,哪個大臣在朝廷上頂撞了他,或者只是讓他看不順眼,就會當場執行刑罰。有一種刑罰就叫“廷杖”,有的大臣當場被扒了褲子按在地上打板子,有的被打得皮開肉綻,這還算幸運的,有的人還被當場打死。因此官員們都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但就是這樣還不行,朱元璋還要找各種藉口殺人。尤其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宿將,都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非要殺光了,他才甘心。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藍玉案,被並稱為“胡藍之獄”,就是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典型事例。
當年,朱元璋曾對朱標說過這樣一段話:"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 熟讀歷史的朋友或許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坐穩江山後,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先後屠戮了上萬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跟隨他一起打江山,衝鋒陷陣的"兄弟"。而這些所謂的"兄弟"中,有一部分,還是他常常唸叨的"淮西兄弟"!
其中一點原因可能與朱元璋從小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少年時期,他父母雙亡,當過乞丐,做過和尚,風裡來,雨裡去,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中,摸爬滾打,建立了大明王朝,想象一下,多麼不容易!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朱標死後,朱元璋十分痛心,悲傷過以後,就開始為老朱家的江南著想,按照道理來說,嫡長子死後,其他的王爺也有成為皇帝的希望,可是朱元璋偏偏太過於喜歡孫子朱允炆,想要立他為皇帝,他的這一做法自然引起了非常多人的不服氣,朱元璋在時,他知道,自己還能壓住這些人,退一步,太子朱標如果不死,他繼位也可以壓住這些人,但是,朱允炆繼位,他一定壓不住這些開國功臣,為了老朱家的江山,朱元璋向那些人舉起了刀。
影視劇朱元璋
或許朱元璋殺功臣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吧,畢竟歷史過去這麼多年,只憑文字記載就斷然說朱元璋是個暴君不太說得過去,或許在朱元璋心目中,這些功臣勳貴中已經有心懷不軌者,正在聯絡藩王,以求奪位,為此,他決定除掉功臣們,以此杜絕一切危機。但朱元璋並非全殺,他所信任的徐達家族、李文忠家族等等,最基本相信的還是沒有殺的,畢竟還是要留一點盤纏給他的孫子,不然沒法管理江山。
其實皇帝殺了他們不僅是朱元璋的心思,也有些功臣太過於自傲讓朱元璋不放心吧,你要是像湯和一樣最後還會被殺嗎,可惜他們不懂。無論怎麼說朱元璋也算是開創了大明王朝。他能當皇帝是命中註定,也有他的過人之處,我們就瞭解瞭解歷史,評價一下,但用不著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