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乾隆賞賜給大臣們的豬肘子,應該叫作胙肉。胙肉是清廷祭祀時使用的一種供品,胙肉本身很難吃,它只能算是一種神聖的祭祀器物。胙肉烹煮的時間不會很長,烹製時也不會新增任何調味品。乾隆將胙肉賞賜給臣子,原本就是帝王對臣子恩寵的一種表示。難吃且長時間被供奉的胙肉,在乾隆賞賜給臣子時,已經有些腐壞。但這畢竟是皇帝對臣子恩寵的一種表示,因此臣子們才會在感恩戴德後,隨手將胙肉{豬肘子}扔掉。

我國古人一直都很重視祭祀祖先。古代漢人掃墓時,全族男丁會齊齊出動。帶著香燭寶帛祭祀祖先的他們,會先清除墓地四周的雜草,並用紅漆描摹碑文。隨後族長會將提前燒製好的豬肉等供品,上供給先人。祭拜完畢後,宗親會集中在族長家中,由族長將供品豬肉分給各家宗親。古人將這種分肉的行為稱作太公分肉也稱作分胙。分胙,意在勉勵自家子弟墨守祖業,緊守孝道,不忘先祖。滿族人主要的肉食便是豬肉。滿清入關後,為了促進滿漢融合,清朝皇帝便也開始採用,這種祭祀方式祭奠自家先祖。

家族祭祀,還會顧忌不浪費供品{儘量保證供品豬肉不難吃,供奉時間短不符合}。但皇帝舉行祭祀活動,必定會經歷一套繁瑣的禮儀。隨之長時間被供奉的豬肉{胙肉},就很難保證口感以及不腐壞了。此時胙肉的祭祀價值,是要遠遠大於食用價值的。因此群臣才會在得到乾隆賞賜的胙肉後,先表現的感恩戴德,隨後再隨手將胙肉扔掉。有史料記載被胙肉折磨的痛苦不堪的人,其實是乾隆帝。

公元1723年正月,登基後的雍正帝,舉行首次祭天大典。在祭天大典完成後,雍正直接從祭壇上取下一塊胙肉遞給弘曆。眼見君父遞給自己一塊胙肉,表現的很坦然的弘曆,隨即將胙肉吃掉。古代大型祭祀,禮儀完成後,皇帝都會將供品賞賜給下人。通常情況下得到祭品的人,是必須象徵性食用一些的。這是因為在古人眼中,這些用來祭祀天地、先祖的東西,都沾上了神靈之氣,吃掉是會有福氣的。

雍正不拿別的祭品,偏偏將白煮肉賞賜給弘曆,態度已經很明確了。雍正屬意的皇位繼承人正是弘曆。接到雍正遞過來的胙肉那一刻,弘曆就已經明白雍正屬意的儲君正是自己。因此胙肉再難吃,弘曆也要坦然食用。弘曆是如何知道,雍正屬意的皇位繼承人是自己的呢?胙肉中的胙字讀音與阼字相同。阼原本是指宮殿前的臺階{也稱御階}。天子即位時會踏阼{御階}升殿登基。因此阼便是暗指帝王登基。

雍正遞給弘曆胙肉,其用意不言自明:朕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就是你弘曆。被賞賜祭天的胙肉後,弘曆並沒有恃寵而驕,反而是更加低調做人。隨後雍正更是將朝中部分事務交由弘曆打理{鍛鍊儲君}。1735年雍正病逝,弘曆順利登基,繼承皇位。相傳在弘曆做皇帝的時候,他也曾將胙肉分別賞賜給自己的皇子。弘曆此舉是為了試探諸子對自己的態度。不想得到胙肉賞賜後,弘曆的兒子們竟然都表示此肉難以下嚥。

眼見一眾兒子,沒有明白自己的真實用意,弘曆大失所望。比較有意思的是,經常得到清朝皇帝賞賜胙肉的人,並不是皇子或是王公大臣,而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得到皇帝賞賜的胙肉後,侍衛們是不敢輕易將胙肉丟棄的。但毫無滋味又有些腐壞的胙肉,實在讓侍衛們難以下嚥,因此就出現了比較有趣的一幕。清朝皇帝的貼身侍衛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布袋,布袋內裝著鹽巴以及小酒壺。不當值的時候,侍衛們會用胙肉沾著鹽巴就著酒食用。這就好像用水服藥一般,侍衛們面對這種特殊的賞賜,可謂是苦不堪言。

題外話:您一定想不到,除清朝皇帝的貼身侍衛以外,食用胙肉最多的卻是清宮內的烏鴉。清廷有祖訓,滿人不可以食用狗肉,不可以驅打烏鴉{用石頭丟烏鴉}。相傳女真三聖女,是在吞食神鴉掉落的朱果後,才生下了女真人的先祖。因此女真人曾會將烏鴉當做神鳥來對待。隨之就出現了十分有趣的一幕,清朝皇宮內處處懸掛胙肉條以供烏鴉食用。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工業革命簡談(一)——十八世紀初期的英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