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光榮革命後遺留下的三大問題

#歷史冷知識#

英國史上的18世紀,是在光榮革命所完成的新體制下,使英國社會順利走向工業革命的一個世紀。由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兩大變革所形成的這個世紀,雖說是比較安定的一個世紀,然而卻絕不是停滯的一個世紀。在國內,議會政治發達,近代資本主義成熟;在國外,建立了大英殖民帝國,這是英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因為在這個期間逐漸形成了工業革命所必需的條件。要想知道這些條件形成的詳細經過,就必須明瞭光榮革命後英國所面臨的幾項問題。

光榮革命

一、王位問題:英國自從諾曼底王朝以來,除了清教革命成功後的十一世和時代之外,代代都是由世襲君主統治,然而這個世襲君主的傳統,卻被光榮革命完全破壞。因為光榮革命在形式上雖然是合法的,但是他們所迎立的詹姆斯二世之女瑪麗女王和威廉三世,就亡命到法國的廢王詹姆斯二世來說,威廉三世夫婦則是兩個王位篡奪者,因此他才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庇護下,屢次興兵反攻英國企圖恢復王位。同時在國會方面,由於威廉三世和瑪麗女王沒有子女,不得已就在1689年的《權利法案》裡規定,由信奉新教的瑪麗女王之妹安妮公主繼承。

詹姆斯二世

可是不幸到了1700年,安妮公主年僅十歲的獨生子格羅斯公爵暴斃,因此王位繼承問題就又起了重大變化。於是安妮公主同父異母的舊教弟弟詹姆斯愛德華,就在英國國內輝格黨的支援下,主張王位繼承應該“男性優於女性”。可是在另一方面,根據1701年國會制定的《繼承法案》,安妮女王死後,王位應該由德國漢諾威選帝侯夫人索菲及其子孫繼承,目的是在維護“新教王統”。如此一來,告訴英國人一個事實,就是王位繼承並非是出於神所規定的世襲,而是由議會根據民意所制定的法律確定。

安妮女王

二、國際問題:英國的傳統外交政策有兩大宗旨,第一就是維護歐洲大陸各國的勢力均衡,第二就是確保海外市場的良好發展。基於此,所以英國在16世紀就以打擊西班牙為主,在17世紀就以荷蘭為戰爭的物件,光榮革命以後的100年間則專門對付法國。18世紀英法兩國的衝突,固然是起因於在亞洲和新大陸方面的衝突,可是法國的干涉英國王位問題,則是招致英國臣民反感的一大主因。一開始,路易十四支援詹姆斯二世反攻英國,1701年詹姆斯二世死後,路易十四又支援他的兒子詹姆斯愛德華為英王。就因為如此,18世紀的英國,為了維持光榮革命所樹立的新教王統體制,爭取對法戰爭的勝利乃成為最重要的國策

“太陽王”路易十四

三、宗教問題:造成光榮革命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詹姆斯二世的瘋狂舊教化政策,因此光榮革命成功後,在1689年所制定的《權利法案》中,就明文規定信仰舊教徒的王子或嫁給舊教徒的公主不得為王。同年所頒佈的《寬容法案》,雖然明文宣佈給英國臣民有信仰自由,但是舊教徒則不能享受這種自由

光榮革命中的輝格黨與託利黨

進入18世紀,舊教徒勢力更加衰弱不堪,就連輝格黨也堅決主張,除非詹姆斯愛德華放棄舊教,否則他們無法擁立他為英王。可是在路易十四庇護下的詹姆斯,卻始終不肯接受放棄舊教的條件。在另一方面,各新教派的非國教徒,由於在推翻詹姆斯二世政權時跟國教會充分合作,所以在國教會制定《寬容法案》時,保證非國教徒有宗教信仰自由。非國教徒遍佈都市工商業階級,而跟保守的地主階級繼續維持對立狀態,不過他們早已經解除了遭受宗教迫害的危險。在國教會中又分成兩大派,仇視非國教徒的叫做“高教會派”,仇視天主教徒的稱為“低教會派”高教會派認為王權與國教會監督制度,都是絕對不可侵犯的威權,因此他們對王權主張無抵抗主義,對非國教徒主張不寬容政策;而低教會派則恰恰相反,他們輕視國教會的監督制度和政治組織,承認光榮革命時代臣民對國王的抵抗權,主張對非國教徒採行寬容政策。

英格蘭國教會(英語:Church of England),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成員國英格蘭的國家宗教,基督教(新教)的聖公會(安立甘宗)的首位教會,也是普世聖公宗的代表。1543年,獨立於天主教的羅馬大公教會。

商人資產階級與地主的對立及妥協

英國自從光榮革命成功以來,一直對法國進行海陸大戰。可是由於早年的清教革命,英國的專制主義王權已經解體,所以關於軍費的籌措完全操縱在議會的手裡國家雖然有地租、消費稅、關稅等各種財源,但是政府的鉅額軍費仍然靠向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借債維持,而用地租和消費稅的收入來維持這筆鉅額借款的利息。在這種財政金融制度之下,就使英國社會形成地主與資本家兩大階級對立的局面。因為地主階級都很明白,政府的對外戰爭都是為商人階級擴充商場,因此他們不願意用自己所繳的地租支援這種只對商人階級有利的戰爭。英國在戰時的地價稅確實非常高,就是每一鎊要抽四先令的地價稅,稅率高達20%,這當然使地主階級大感不平。

英格蘭銀行

不過18世紀的英國社會,地主階級與商人資本家也並非處於全然對立的狀態。例如,由於對法戰爭的節節勝利,隨著商工業的繁榮也擴大了農產品的國外市場,因此收購土地和改良土地的租金也就大為增多,當然政府的地價稅收入也直線上升。這樣一來,都市資本家和農村從事生產事業的大地主,同時分享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恩惠。其中只有少數極保守的地主階級,由於不從事適應國外市場的生產事業,再加上自己所負擔的繁重地價稅,因而使他們日趨沒落,這些沒落的地主憧憬過去不滿現實。而那些獲得戰爭利得的工商業者,又多半是他們所痛恨的非國教徒,於是這種政治上、經濟上、宗教上的種種不滿情緒就結合在一起,而給18世紀的英國形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託利黨為英國政黨,產生於17世紀末。19世紀中葉演變為英國保守黨。托利黨人參加了1688 年的“光榮革命”。1714年漢諾威王朝建立後的半個世紀中,託利黨在政治上一直處於在野地位。18世紀中葉, 託利黨成為以土地貴族和上層英國國教徒為核心的政治派別,代表著英國貴族,地主和英國國教上層教徒的利益。1760年,逐漸成為執政黨。在法國革命時期,一批溫和的輝格黨人轉而支援在w.皮特(小)領導下的新託利黨。工業革命後,託利黨逐漸向資產階級保守主義轉變,以適應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該黨在教會和國家關係、保護關稅政策和反對天主教問題上仍然保持舊偏見。到19世紀中葉r.皮爾內閣時期,託利黨發展成為保守黨。也有人認為,託利黨是於1833年改稱保守黨。

18世紀的託利黨,就是處於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背景,他們要以“迴避大規模戰爭及世襲王權與國教會不可侵犯”為口號,跟他們的敵對輝格黨爭奪政權。另一方面,輝格黨則主張爭取對法戰爭的勝利,以及對非國教徒的寬容政策,極力爭取商工業者和盈利大地主的支援。因此,在英國邁向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以及議會所決定的漢諾威王朝的統治下,18世紀的託利黨顯然不如輝格黨活躍。

1679年,因約克公爵詹姆斯(後來的詹姆斯二世)具有天主教背景,就詹姆斯是否有權繼承王位的問題,議會展開激烈爭論。一批議員反對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繼承權,被政敵譏稱為“輝格”。“輝格”(Whigs)的名稱可能是“Whiggamores”(意為“好鬥的蘇格蘭長老會派教徒”)一詞的縮語。

輝格黨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它於1714年之後長期支配英國政治,他也透過捍衛包括有限君主制和議會重要性在內的“1688年原則”而獲得不少支援。

輝格黨與其說是一個統一的政黨,不如說是大致遵循上述原則的各種信仰的綜合體。該黨大部分領導人都是依靠政治庇護在議會內結成家族集團的大地主。輝格黨獲得金融界和商業階層中許多人的支援,那些為取得宗教寬容尋求保護(常常是找錯了物件)的不從國教派也是它的擁護者。

1714年以後的半個世紀中,輝格黨一直在政治上佔優勢,連續執政達46年之久。到18世紀末期,輝格黨勢力逐漸衰退。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星空最璀璨的時代——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