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篡奪強國後周?960年2月3日: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讓士兵擁戴其為皇帝,宋朝建立。
趙匡胤為什麼能夠如此輕鬆地兵變成功?甚至稱得上兵不血刃。
這是同後周的軍政制度分不開的。
在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軍頭是很多的。
這些統兵大將有著軍政大權,就像藩王一樣。
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很容易架空皇帝兵變。
說起來,趙匡胤篡權的後周,自己的底子也不乾淨。
後周皇帝郭威,自己就是篡位上臺的武將。
當時他是後漢大將,以樞密使出任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是地方藩鎮將軍。
後漢隱帝認為郭威野心勃勃,不斷擴大勢力,很可能要叛亂。
隱帝先發制人,派兵誅殺郭威,只將他幾個兒子和養子殺了。
郭威則乾脆直接兵變殺入皇宮,將隱帝亂刀砍死,推翻後漢建立了後周。
郭威的例子在前,到了繼承者柴榮上位以後,開始警惕節度使們。
柴榮認為地方藩鎮將軍的實力一旦太強,國家就是朝不保夕,非常危險。
這種情況下,柴榮擴大了直轄的禁軍,作為自己的親兵力量,試圖逐步消滅地方藩鎮軍閥。
有意思的是,柴榮對於禁軍的規模不是很看重,卻很重視戰鬥力。
所以,禁軍數量有13萬,戰鬥力也是很強。後來胖揍後蜀和南唐,主要也是這支禁軍。
而柴榮對禁軍也做了一些制度上的規避,比如分為兩個系統,分別是殿前司和侍衛司,防止禁軍兵力過於集中,禁軍將領得以篡權兵變。
同時,殿前司下屬鐵騎軍和控鶴軍,侍衛司下屬龍捷軍和虎捷軍,分別是騎兵和步兵。這些部隊各有自己的將領,原則上都是皇上親信,還是比較可靠的。
然而,頗有能力的柴榮英年早逝,繼承人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
垂簾聽政的符太后一無政治能力,二無政治野心,根本無力控制大局。
而柴榮本來計劃讓左膀右臂的宰相王樸來操控大局,沒想到王樸死的比他還早。
當時比較有威望的重臣張永德和李重進,互相鬥爭激烈。柴榮任命任何一個人享有大權,都可能造成內鬥甚至內戰。
萬般無奈下,柴榮才任命和這些人沒有太多關聯的趙匡胤,成為殿前司都點檢,取代了張永德的地位。
而殿前司都點檢是從二品,為殿前司最高軍官,掌握著下屬所有軍隊。
可以說,後周禁軍有一半,已經控制在趙匡胤手上。
然而,趙匡胤不慍不火的經營多年,剩下侍衛司軍官多是他的朋友和親信。
雖然柴榮做了預防,任命侍衛親軍司副都指揮使韓通為京城衛戍司令,李重進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相,卻沒有太大作用。
名義上這些人可以互相牽制,尤其限制趙匡胤,以實現權力的平衡。
但韓通是一介武夫,範質一夥只是文官、沒有掌握軍權。李重進能力很強,但侍衛司的軍官卻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只是聽趙匡胤的。
由此,趙匡胤已經掌握後周的禁軍軍權,沒有人能夠制約他,軍事政變幾乎是必然。
隨後,趙匡胤假模假樣的來了個陳橋兵變,唯一敢於抵抗的韓通,迅速就被殺死,後周也只能讓出權力。
而趙匡胤吸取後周的教訓,上臺以後很快將禁軍的訓練權、調動權、指揮權分開,讓任何一個將領都無法單獨操縱禁軍。
於是,北宋禁軍大體是穩定的,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由此可見,國家制度,對於一個國家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宣告:
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