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率軍進攻東吳。第二年八月,戎馬一生的劉備在夷陵敗於東吳後起之秀陸遜之手。
劉備的這次失敗影響甚遠,其本人不久後病逝,更是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有人說,如果劉備不發動討伐東吳的戰爭,歷史或將是另外一種走向。
夷陵之戰前的局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迎來了人生的巔峰。在這一年,劉備打敗了一生的宿敵曹操,進據漢中,同時橫跨荊州、益州,幸運女神終於眷顧了這個年近六旬的老人(劉備)。
然而劉備還沒高興多久,同年,關羽大意丟了荊州,關羽本人也被殺害。
這還不算完,在關羽被害不久,名將張飛死於非命。在劉備伐吳前夕,老將黃忠病逝(不同於三國演義,正史黃忠並沒有參與劉備伐吳)。
五虎上將已去其三,在正史只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四大將。而鼎鼎大名的趙雲只是珝軍將軍,也就是個“雜號將軍”。
《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右將軍。
漢中之戰結束沒多久,謀主法正病逝,身邊的猛將也是老得老死的死。此時的劉備已經年逾花甲,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需要做點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雖然打敗了曹操,但並不具備徹底消滅曹操的實力。整體實力上,依然是曹操強,劉備弱。
說什麼一統中原,就是再給劉備二十年,基本也很難實現。
再說東吳,在呂蒙的努力下,孫權終於拿下了荊州,整體比劉備集團事實上還強那麼一點,但劉備如果想要在有生之年再做點什麼,只能拿東吳開刀。
劉備伐吳的理由
劉備伐吳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並不代表伐吳有錯。起碼,對待劉備伐吳時間,諸葛亮的態度就比較曖昧。
劉備伐吳失敗後,諸葛亮表示:“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諸葛亮不反對伐吳,只是擔心失敗。
漢中之戰後,劉備的重要謀臣法正病逝,加上一些老將先後離世,劉備集團確實不具備伐吳的條件。
但即便如此,劉備有著不得不伐吳的理由!
1.收復荊州
劉備伐吳雖然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藉口,實質上是為了拿回荊州。
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一統天下的方針便是“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荊州丟失,意味著《隆中對》的破產,想要繼續執行這一方案,只有拿回荊州。
在這一點上,諸葛亮也必須支援劉備伐吳!但是,劉備伐吳諸葛亮不可能跟在身邊。
早期,諸葛亮一直相當於漢初蕭何的角色,主要負責後勤。後來,劉備一干人先後離世,諸葛亮不得已走到“前線”。
2.穩定人心
自己人被欺負了,當老大的不去報仇,怎麼也說不過去!
而且,丟失荊州後,劉備的地盤便只剩下益州和漢中。
雖然劉備建立的國家被後世稱為“蜀國”,但劉備本身並不是蜀人,他是外人,益州是劉備從同宗兄弟劉璋手裡搶過來的。
換句話說,你劉備能搶劉璋的地盤,那麼曹操、孫權也能搶你劉備的地盤。
劉備伐吳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僅僅是攻城略地,還有穩定人心。
益州人為什麼臣服劉備?因為劉備比劉璋強,跟著劉備有肉吃!
漢中之戰劉備打敗了曹操,再一次向益州人證明了,劉備比曹操強。
但是,孫權這小子不開眼,竟然敢搶劉老闆的地盤,劉備如果忍氣吞聲,手底下人難免不會瞎想“原來劉老闆怕孫權!”
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已經代表孫劉聯盟破裂。關羽、張飛的死都和孫權有著一定的關係,劉備伐吳在道義上完全站得住腳!
當然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打贏了皆大歡喜,那麼輸了怎麼辦?
就算失敗了,曹操(曹丕)一方也不可能坐視孫權消滅蜀漢。事實也證明,劉備戰敗沒多久,東吳後方便傳來曹丕率軍入侵的訊息。
3.前人栽樹
有句話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劉備伐吳其實也是想給後繼之君減輕負擔。
劉備活著的時候拿下荊州,劉禪即位後壓力要小很多。如果劉禪有能力,加上諸葛亮等人的輔助,統一天下的希望還是有的。
就算劉禪是個廢物,做好守成之主也不錯。
可能劉備也想不到,自己會敗得那麼慘!曹操死後,天下的英雄(青梅煮酒論英雄)也就只剩下劉備。
不否認,劉備飄了。伐吳前半階段的勢如破竹,也證明了劉備並非浪得虛名。只是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七百里連營”最終葬送了劉備的熊熊壯志,燒燬了蜀漢的本就不算富裕的家當。
從此,劉備集團再也沒有同另外兩家一爭長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