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曆時14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既承擔著反封建反壓迫的歷史使命,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也承擔著反帝國主義反侵略的時代任務,體現了近代世界史上的許多民族國家反帝反封、爭取國家民族獨立復興的特點。但在堅持14年轟轟烈烈的鬥爭後卻最終失敗了!一般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其領導層內部鬥爭過於激烈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1856年的“天京事變”作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是其內部權力激烈鬥爭的最集中體現。而1857年石達開出走天京則是太平天國內部權力鬥爭的又一典型體現,他的離開使得太平天國政權更為不穩和衰落,“國中無將、朝中無人”的窘境更為凸顯。儘管天王洪秀全迅速提拔了一批青年將才,如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但許多人認為石出走帶走的那一批人當中,能人眾多,是早期太平天國的支柱性力量,其此舉無疑給本已衰敗和脆弱的政權雪上加霜,加速其敗亡。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翼王石達開帶走的其中一員大將——彭大順。
彭大順(?~1861.5),廣西貴縣人,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部下將領,百姓稱之為彭大王。1857年石達開被迫出走天京,彭大順作為石達開一員大將,跟隨石達開獨立行動,為右一旗大軍略、擴天燕。1860年9月,彭大順率部起義,與石達開公開分裂,並與朱依點等率部20多萬人“萬里回朝”,輾轉廣西的柳州、融縣(今融水),湖南的綏寧、城步、武岡、道州、永明,江西的崇義、南安、瑞金入福建省。1861年1月,佔領汀州(今長汀),3月攻克連城,5月9日,在姑田鄉作戰中被該地地方武裝力量的一童子兵擊中心臟,受重傷身亡。
歷史上對彭大順的記載不多。太平天國前期能人太多,所以他在前期的主要功績不顯。關於彭大順的記載,最主要的就是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出走天京後的記載,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關於他帶領部隊起義脫離石達開,率20多萬人“萬里回朝”的事件。這是太平天國史上的大事,所以對起義人物有詳傳紀述。但由於文獻多已被毀,所以有記載的事蹟也不多。
1857年後彭大順隨石達開出走天京,從贛往浙、閩、湘、桂征戰,戰功卓越,被封為右一旗大軍略,後封擴天燕。但好景不長,1860年9月同石達開分裂,與朱依點等率部20多萬人“萬里回朝”,以白巾白衣為號,踐行他們自己所說的“一片赤心,萬里回朝,扶主保駕”的口號。
彭大順為何願意追隨石達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彭大順追隨石達開,除了遠離天京權力鬥爭漩渦外,我想,不外乎也志在外建功立業。因為此時的石達開,是除天王外唯一僅存的首義六王之一個,威望如日沖天,是軍民眼中的絕對戰神,無數次將中興名臣曾國藩逼近絕境,乃真英雄,真王者。追隨翼王,必定能像他所說的“亦可以為元勳”。而在最開始,奮勇拼殺的彭大順卻也屢立戰功,頗受翼王信賴,一度做到翼殿右一旗大軍略、擴天燕等要職。但為什麼彭大年在追隨石達開2年多後,卻又公然脫離石達開,率部眾迴天京呢?
我想,現實與理想之間,總存在著差距: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追隨石達開的彭大王投資錯了!石達開出走天京之後並不順利,過著東躲西藏、流離失所的日子。儘管在一開始他們獲得一定的勝利,但在後期,石達開帶領的軍隊征戰頻頻失利,在面臨清軍圍追堵截,自身彈盡糧絕和部隊將領離散的困境之下,被迫南下、東躲西藏、食不果腹。彭大順、朱衣點等人在現實的毒打下,與石達開觀點產生了分歧,於是起義帶領部隊離開。
石達開出走天京後,彭大順隨石達開在贛、浙、閩、湘、桂五省輾轉征戰了三年,多年征戰中,彭大順認識到了石達開走的分裂路線對太平天國的嚴重危害性。這對於內心還忠誠於太平天國的彭大順而言是十分掙扎的,他一面忠於自己的國家,一面又不願意背叛自己的主將石達開,但矛盾徹底爆發是在1860年。
為了太平天國,在石達開倍受重創,軍隊駐紮在他的老家廣西,將士們都紛紛起義時,彭大順還想對石達開加以勸導。彭大順與朱衣點、汪海洋等向石達開建議:先在翼王石達開的家鄉南寧、貴縣一帶休整,順便招集兵馬,再迅速返回天京,與天王合兵。但彭大順等人的建議未被石達開接受。政見上的分歧和現實的毒打,使得彭大順走上與石達開公然決裂的道路。
於是彭大順率領豫爵吉慶元、朱衣點、黃祥勝、汪海洋、汪花班等倡首,號召他們起義反抗石達開,將近二十多萬人的將士歡欣鼓舞地響應,他們立遵照太平天國制度頒發印信,誓師回朝。這一支以彭大順為首的反抗石達開分裂路線起義回朝的軍隊,從廣西出湖南,經江西向福建挺進,一路上高歌猛進,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下汀州,連城等地。
起義大軍在汀州休整過年,打算到暮春時班師回朝。但正在作出發的準備時 ,爆發了一場小戰鬥,彭大順沒能如願回京,重傷身亡。
當時彭大順在攻克長汀後,二月又攻下連城,紮營在縣城孔廟。此時太平天國災害頻發,饑荒嚴重,為了給江西的太平軍籌集軍餉和糧草,彭大順向城關及周邊的鄉村發出繳餉告示,一旦抗交的,太平軍則發兵征討,武力籌餉。但當時太平軍內部的管理已混亂不堪,軍紀敗壞,手段殘忍,因此遭到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
當時有個屬清流縣管轄的迪坑村,距迪坑村一里餘有個自然小村叫黃泥盤,曾經出過江昭涓、江昭嚴兩名進士,而江昭嚴曾在汀州任知府,在辭官歸裡後,聘請他一名有武藝的堂兄弟江昭翰,組織了一個22人的童子兵保護村莊。江昭翰就帶領他的四個兒子及村中青年,抗繳糧餉,彭大順就此下令發兵征討迪坑。
當時正處於四月,春耕時節,守備鬆懈,彭大順於夜半發兵,清晨就到了樓梯嶺。當放哨的長龍炮響時,黃泥盤的童子兵來不及應戰,太平軍過孤老土段進楓樹嶺,隨叉道兵分兩路,一路直插迪坑村,另一路太平軍到了騰雲背坑,彭大順揮舞著大刀,率軍部將帶頭衝殺。而江昭翰父子五人也帶著童子兵們激烈抵抗,其中江昭翰的第四個兒子江於榜,纏住彭大順不斷廝殺,彭大順一著不慎,被江於榜這個小兵反手重創心臟部位,身受重傷。而江昭翰等人漸漸不敵,陸續被擊殺,只有江昭翰的大兒子趁亂逃脫,但彭大順則因傷在心臟,難以治癒,在返回連城後就不治身亡。
迪坑村不久就被太平軍血洗,而彭大順的遺體運回縣城孔廟殮入棺槨。有傳說,為了防止報復盜墓,舉行法事做“七”,在七個“七”的四十九天中出殯四十九副棺木,抬向各不相同的山場埋葬,以迷惑眾人,但記載已失,真實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彭大順率領部下起義反抗石達開分裂路線,“萬里回朝”,誓師回京。這是一場幾十萬將士明辨是非的正義鬥爭,也反映了太平天國將士的忠誠與悍勇,而彭大順則是這一群志勇之軍的代表,他們也用行動表明了為何太平天國能在短短几年內就獲得如此大的成就。但百姓口中的彭大王,石達開的一員悍將,卻死於童子兵手中,結束了其一生既不出彩,也不輝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