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288年秦昭襄王約齊湣王同時稱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秦齊東西對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宋國是七雄之外的一箇中等國家,地處中原腹地,與齊、楚、魏等大國接壤,歷來是大國爭奪的物件,也是維繫列國平衡的工具。故此宋國能在戰國大爭之世存續下來。

均勢在前286年被打破,該年宋國內亂,黷武的齊湣王趁機滅宋,齊國國力達到鼎盛。

趙國此時由趙惠文王執政,文武大臣眾多,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秦、齊、趙三國鼎立,可以算戰國中後期秦與山東實力較均衡的一個時期。

(前286年戰國形勢圖,齊滅宋)

齊國滅宋,引起三晉及楚國的不安,秦國趁機組織合縱攻齊。

秦王先後與楚、趙、魏、韓等國國君相會,並於前285年派大將蒙驁率兵借道韓魏去攻佔了齊的九座城池。

前314年,齊國曾趁燕內亂征伐過燕國,兩國就此結怨。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二十八年,外用蘇秦,內用樂毅,至國富兵強。

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與燕、秦、趙、魏、韓五國合縱攻齊,大敗齊軍。

其餘四國退兵後,樂毅率燕軍深入齊境,攻克齊都臨淄。後兵分五路,攻佔了齊城邑七十餘座。

齊湣王在混亂中被殺,齊只存莒、即墨兩城。燕國達到極盛。

(前280年戰國形勢圖,燕國鼎盛)

但盛景不長,前279年,燕昭王死,新王疑忌樂毅,樂毅逃往趙國。燕軍易帥,士卒渙散,四處劫掠,齊人紛紛反抗。

齊將田單在國人的配合下,用火牛陣破燕軍於即墨,燕軍潰退千里,齊收復了全部失地。

齊雖然復國,但被燕軍蹂躪五年之久,損失極大,從此一蹶不振,秦齊對峙的局面也最終被打破。

在長期的戰爭中,燕國苦心積攢的國力亦消耗殆盡。齊燕雙雙衰落。

兩國的廝殺大大削弱了山東的抗秦力量,使得秦國得以抽出力量對付楚國。

前279年,白起率兵攻楚,深入楚境,前278年白起攻克楚都郢,楚遷都陳,前277年,秦攻佔楚黔中、巫郡。

秦國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腹心地帶,楚進一步衰落下去。

(前279年戰國形勢圖,田單復齊,白起伐楚)

至此,山東六國中實力尚存的唯有趙國,趙國良將眾多,兵強馬壯,成為山東對抗強秦的脊樑。

前269年趙勝秦的閼與之戰,讓山東看到了合縱抗秦的希望。

前266年秦昭襄王用范雎為相,採納了范雎的“遠交近攻”策,即遠交齊、燕、楚,近攻三晉,如此“得寸即王之寸,得尺即王之尺”。

遠交近攻之策對秦最終統一六國具有深遠意義。

秦主攻的三晉中,只有趙具備單獨抗秦之力。閼與之戰使秦趙衝突不可避免,這才有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此戰起因於前262年秦攻佔韓的野王,使韓的上黨郡和韓的本土隔絕。韓欲獻出上黨向秦求和。但因上黨郡守降趙獻郡,而最終爆發了秦趙爭奪上黨郡的長平之戰。

近年有學者根據之後戰事發展和秦國應對之策推斷,秦攻韓本身即可能是秦昭襄王給趙國設的圈套,目的在於透過舉國大戰擊垮趙國。此說尚未得到印證。

長平之戰的過程和結果,史書上已記載得很詳細,秦趙對峙三年後勝負未分,秦用反間計使趙軍易帥,趙以趙括代廉頗。

趙括為將後立即全線出擊,白起指揮秦軍佯敗,誘敵深入,後分兵切斷趙軍後路。

趙軍糧草斷絕,被分割包圍長達四十六天,趙括突圍戰死,四十萬趙軍投降後被坑殺。

如果史書所記載趙軍被坑殺四十萬降卒資料準確,加上此前戰事中陣亡計程車卒,趙國此一戰損失兵力當在四十五萬上下,秦傷亡亦有三十萬。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六國最後一個有實力抗秦的趙國轟然倒下,秦統一的趨勢逐漸明朗。

(前260年戰國形勢圖,秦趙長平之戰)

前259年秦乘勝包圍趙都邯鄲,想趁機蕩滅趙國,但久未攻下。

前257年魏公子信陵君聯合諸侯,並自率十萬魏軍救趙。

秦軍經長平一戰和兩年邯鄲戰役,也已“士民倦,糧食竭”,疲憊已久,故大敗而去,封關數年未再東出。

邯鄲之戰的勝利使趙國得以存續,山東六國亦轉危為安。

雖然邯鄲之戰的結果表明秦統一六國的時機尚未成熟,但終究只是時間問題了。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長孫氏送禮藝術天下無敵,救李世民於無形,成功永遠屬於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