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在想一個問題。
面對外國入侵,清朝為何不能動員廣大人民群眾?
真實的歷史也許會讓你驚掉下巴。
面對外國軍隊入侵,清朝老百姓並沒有什麼感覺,反而當起了吃瓜群眾。
雙方在戰場上開打,百姓對輸贏並不感冒,反倒是有人為自己搶不到最佳的觀戰位置而大打出手。
個別膽大的,還會和洋兵做點小生意補貼家用。
這恐怕是在任何戰爭中都看不到的奇景。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面的情景不是孤例,在晚清對外戰爭中多次出現。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就出現了上面的奇景。
清軍水師和英軍在打仗,岸上有大批百姓在看戲。
當清軍艦船被擊沉時,岸上百姓並不悲傷,甚至爆發出喝彩聲。
英軍登陸後,百姓就爭先恐後地將蔬菜、牲畜、糧食和淡水賣給英軍。
除此之外,還有大批的中國百姓為英軍服務,為這些洋人帶路、提供情報,甚至直接參與作戰。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軍民魚水情呢。
洋兵和百姓
出現這種情景,說白了就是一個“利”字。
再說的直觀點,跟著洋人有飯吃。
老百姓發現,和洋人打交道,比和清軍容易多了。
上文提到的給英軍賣蔬菜,可以獲得五倍於平時的利潤。
給英軍提供情報,英軍也多少能給個賞錢。
這種好事誰不是搶著幹?
要知道,若是遇到清軍,可就沒有“買賣”之說了。
當然,英國的軍紀也好不到哪兒去。縱觀整個戰爭,洋人搶劫中國百姓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但這些行為都在中國百姓可以忍受的範圍內。
反正清軍來了也一樣,甚至搶得更厲害。
洋人好歹還有個契約精神,買東西還給錢,要是清軍,那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就算是寫在教科書裡的“三元里人民抗英”,也根本不是因為什麼民族大義。
英軍剛到三元里的時候,和當地百姓處的還可以。
當地不少人還給英軍當嚮導和馬伕。
後來因為英軍打開了下葬的棺材,還欺侮了當地的婦女。
在中國人眼裡,這兩件事都是奇恥大辱。
這才導致了雙方的衝突。
洋人也琢磨出來了,只要做得不是太過火,那完全不用擔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這就有了後面戰爭的奇景。
洋人的船隻陷入了爛泥裡,當地百姓會搶著幫忙,之後給點賞錢或者糧食就好了。
到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當地居民組成運輸隊幫洋人運送物資。洋人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民眾競相幫著扶梯子。
八國聯軍的運輸隊
圓明園被毀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無數藝術珍品毀於一旦,直到今天,我們對此依然難以釋懷。
圓明園馬首
然而,當年圓明園被焚燬時,居然也有中國人給英法聯軍帶路。
在對圓明園的搶劫中,大批百姓緊隨其後。
圓明園遺址
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園子是皇帝的,搶就搶了,與我無關。
不趁著撈一筆才是蠢蛋。
沒人感覺這是在保衛自己的國家,反而覺得,跟著洋人才能發財!
說白了,百姓這樣選擇,還不是清廷給逼出來的?
那個年代,還是家天下,沒有什麼國家概念。
誰當皇帝,老百姓其實根本不關心,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肚子。
但凡朝廷平時對百姓好一點,也不至於現在遍地都是“漢奸”。
誠所謂:“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