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湖北襄陽城南的峴山上,有一座名為“墮淚”的石碑,雖然是當代重建,但仍可從中看出其倚山矗立的巍峨壯觀,而本身並不雄偉壯闊的峴山也正是因為有墮淚碑而為世人所熟知,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爭相覽勝思古之所。那麼這座石碑以及其所紀念之人究竟有何故事,會在後世有如此之魔力。
名門望族,謹遵庭訓祖續,仕漢南陽太守。父衟,上黨太守。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產弟。
此人便是讓敵軍都感恩戴德敬服不已的晉太傅羊祜。公元221年(曹魏黃初二年),羊祜出生於一戶世家大族之中,其祖父乃東漢南陽太守羊續,父親羊衜為曹魏上黨太守,外祖乃大名鼎鼎的漢代大儒蔡邕,其母蔡貞姬是才女蔡文姬的親妹妹,姐姐羊徽瑜是司馬師的第三任妻子,被西晉武帝司馬炎尊為景獻皇后。家族九世之內,世代功勳,且個個秉持“清廉孝恭”的家風。
羊祜畫像
在如此有名望且門訓嚴謹的家庭當中,羊祜早早便有報國盡忠的大志,但他年紀輕輕卻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超然卓絕的見識。在司馬懿與曹爽爭鬥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未接受曹爽的徵辟應職,另一方面由於和司馬家的關係,在曹爽被誅之後未受絲毫波及。
在晉代魏的過程中,任職中領軍領宿衛的羊祜由於有護立之功,故266年(曹魏鹹熙二年十二月)晉王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之後,羊祜被授予中軍將軍兼散騎常侍,且賜爵為郡公,但他為防止其他開國功臣嫉妒而堅決不受封,最終只接受了一個鉅平侯的爵位。雖然在爵位上晉武帝做出了妥協,但從具體官職上,他十分篤定地加封這位大功臣為尚書右僕射兼衛將軍,掌管中樞機務。
晉武帝畫像
從這次受封事件一方面可以看出羊祜的不貪虛名權勢,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在晉武帝心目當中的重要地位。而真正讓羊祜名聲大噪留垂青史的還是關於滅吳之戰。
大詐似信,另闢蹊徑自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曹魏在司馬昭的率領下滅蜀漢之後,三足鼎立之局面變為了兩分天下(此時曹魏已盡在司馬家掌控之下),到266年司馬炎受禪正式稱帝之後,便開始謀劃平吳大計以圖一統天下,這與深謀遠慮的羊祜不謀而合。於是,在269年(西晉泰始五年)派遣大將衛瓘、司馬伷二人分別前往臨淄、下邳壓制吳軍勢力之外,還令羊祜以尚書左僕射的身份都督荊州軍事坐鎮襄陽重鎮。
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閤之下,侍衛者不過十數人,而頗以畋漁廢政。
作為一軍主帥,羊祜卻“輕裘緩帶,身不被甲”,就連身邊侍衛都不過二十人,彷彿當年諸葛孔明、周公瑾一般,如此儒將風範,悠遊自在又揮斥方遒,不由得令人心馳神往。
諸葛亮雕像
而與此同時,孫吳也在時刻關注西晉的動向,畢竟司馬氏滅蜀加代魏自立,西晉想要統一天下只差孫吳這一步之遙,故兩國邊境局勢越發緊張,而尤以荊州為巨。但我們的羊叔子(羊祜表字叔子)不僅一副儒人打扮,竟還在軍中玩起了撫綏之計,他命全軍一半人負責巡邏戍邊,另一半人直接拉去開墾荒田,看似“不務正業”,實際上是由於他敏銳地發現當時的荊州地區局勢非常動盪,不僅戰亂不斷,百姓的基本生活都難以維繫,戍邊將士的軍糧餘量甚至都不足百日可用,正所謂“軍民系國之根本”,深諳其理的羊祜方才做出如此違反常規的安排。
不僅如此,在之前所俘虜的孫吳降兵當中,但凡有思鄉想歸家的,羊祜皆一一批准統統放還;兩軍對峙交鋒,羊祜也嚴格按照程式先下戰書然後光明正大地來一場公平決鬥,至於突襲設埋伏等詭計在他的字典裡通通沒有,即便己方軍中有人深覺不妥,我們的羊都督也只是盛情相邀以好酒佳餚一笑而過;乃至邊境狩獵在己方境內得到已被吳軍打傷的獵物,羊祜竟然還要派人給人家送回去。
如此一來,邊境百姓生活逐漸富裕,經過一年的開墾,百日軍糧瞬間翻了30倍不止,就連孫吳之人都尊稱羊祜為“羊公”,撫綏之力可見一斑。
羊陸之交,後世典範抗每告其戍曰:"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孫皓聞二境交和,以詰抗。抗曰:"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況大國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於祜無傷也。"
吳主孫皓眼見邊境戰事毫無實質性進展,便派出名將陸抗(陸遜之子)前往鎮守,羊祜便經常與之書信往來,如此先是遭到陸抗部下的反對,陸抗卻仍然堅持謹守己方土地無虞即可,畢竟在廣施仁義的羊祜面前,孫吳軍隊已落下風,是真正的不敗而敗,故此時斷不可行侵擾掠奪之舉。
陸抗畫像
可沒曾想,部下的反對解決了,卻迎來領導孫皓的訓斥,認為堂堂大將軍豈可在兩軍對壘前和和睦睦,而陸抗卻以“大國不可無信義”為由,認為如若不以禮還報,反而置我方於不利之地,這恰恰更大程度上彰顯了羊祜的才德兼備,與其無傷反而巨惠也。
實際上,在陸抗心中,拋除兩人各為其主的硬性條件,還是發自內心對羊祜無論人品還是才幹深深折服的。在他心中,即便如諸葛孔明、樂毅等也“不能過也”,可謂是給出相當高的評價了。而羊祜也值得如此高度的評價,就在軍中陸抗突發疾病,而所缺藥材只有羊祜處能提供,而羊叔子得到求助二話不說便將藥材奉上,此時陸抗部下認為羊祜必下毒加害,然陸都督豁達一笑:“羊祜豈鴆人者”,直接服藥下肚,病情果然好轉。
以德服人,得享盛名,以遺策定乾坤如此“睦鄰”之策,不僅換來己方的百姓安樂士卒團結,接連敵方將領和兵卒也紛紛景仰嘆服,但羊祜真心是想讓兩國如此和平共處百年無虞下去嗎?顯然不是,他在等一個時機,一個“痺敵”到一定程度可實現順利“吞吳”的時機,在對敵方友好的同時,他在暗地裡整治軍械操練士兵,未曾有絲毫懈怠。
待時機成熟,羊祜上表請求可發兵滅吳之時,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對,只有杜預等個別人支援,由於主和派人數眾多,故錯失了一次滅吳之良機,待得知意見被否之後,羊祜無奈感言:“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後來羊祜因重病從荊州歸京,再度申請實施滅吳之策,晉武帝派出了中書令張華到羊祜家中詢問平敵之策,此次雖然同樣遭到不少人的反對,但由於晉武帝和張華以及杜預等人的堅定支援,故平吳之策終被記上日程。
杜預畫像
取吳不必須臣自行,但既平之後,當勞聖慮耳。功名之際,臣所不敢居。
而真正實施之時,雖然羊祜早已臥病在床,但晉武帝還是希望由他親自監督坐鎮,特許其臥床指揮,想著到時慶功封賞之時也能令其居首功,但羊祜卻婉言謝絕,“功名之際,臣所不敢居”,並推薦杜預替代自己在軍中坐鎮指揮。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羊祜去世,年僅58歲,晉武帝哀痛不已,追贈其侍中、太傅,荊州百姓哀聲遍野連綿幾日,甚至為了避羊太傅的名諱而將“戶”改做了“門”,就連敵方的孫吳邊軍都為此落淚,足以看出在羊祜的以德服人之下,得到了世人一致的敬仰。
所幸,有羊祜的精心謀劃在前,在其去世之後的第三年(280年),在杜預的率領之下,晉軍如勢如破竹一般,順利地攻進石頭城,孫吳末主孫皓出城乞降,多年來的夙願得償,朝中歡慶一堂,而晉武帝卻深知這多賴羊太傅的遺策,故潸然淚下感懷:“此羊太傅之功也”。
史海君說:羊祜在平吳一事上,不僅展現出超然卓絕的軍事才能,採用睦鄰之策令敵方放鬆警惕,間接瓦解了吳軍的鬥志,但實際上其目的是為了更順利、直接地將其殲滅,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兵不厭詐”,但在實際操作上,羊祜卻絲毫未展現出詐謀,只有單純的信義,其詐謀早已隱藏於胸,這自然非常人所能及。
而經過自幼家風的洗禮,羊祜的性格也是優於常人。其妻是曹魏名將夏侯淵次子夏侯霸之女,而夏侯霸在當年曹爽與司馬懿的爭鬥中,由於平素親曹懼怕司馬家族勢力而逃往蜀漢,但自此夏侯一族便遭到天差地別之待遇,凡娶過夏侯女子的紛紛休妻退婚,以此避禍求安穩,而羊祜卻不僅不退婚還對其妻恩愛如初,在他看來夫妻伉儷之情自是不能被此等瑣事所能動搖,矢志不渝令人敬服;
在官場,羊祜從公車徵辟最終位處權力中樞的頂端,雖身居高位但從不貪戀權勢。在入仕途中,經他舉薦得以施展抱負之人很多,但他在舉薦之後將書信全部燒掉,很多好友不理解,但羊祜有自己的打算,他認為最終錄用與否取決於朝廷而非自己,如若要求人人都來拜謝我,這又是何道理,字字珠璣,堪為後世從仕金句。
墮淚碑
也正因如此,在他去世之後,上到皇帝皇族,下到平頭百姓,都紛紛感懷悲傷,最重要的是能讓敵軍都紛紛敬服,世間少之又少。而平素將遊山玩水當做業餘愛好的他,最喜峴山登高攬勝,也正是他的名望遠播,讓後世感念他的功德在峴山為其立廟建碑,每每想到羊太傅便紛紛灑淚於碑,其接班人杜預遂名之為“墮淚碑”。
參考資料:【唐】房玄齡等《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