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寢是古代帝王的墳墓。
春秋時期,厚葬之風盛行,死者的墓越建越氣派。其中,最氣派的當屬帝王之墓,一般稱為“陵”。
陵,本意是山丘,以之來稱呼帝王之墓,也可見其規模之龐大。戰國時,秦惠文王規定:“民不得稱陵。”自此,陵成了帝王之墓的專稱。
因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還要繼續在地下“生活”,故帝王墓旁建有“寢宮”。另外,墓外還建有一系列用於裝飾和祭祀的石雕、殿堂等。
由於陵寢是一個以其墓穴為中心的龐大建築群,故稱“陵園”。
陵寢真正的大規模化,始於秦始皇。其陵寢高120米,底邊周長2167米,歷時37年建成,極盡豪華之能事,並設計了相應的機關防止盜賊。
其後的歷代帝王,沿襲了秦始皇的做法,往往不惜巨資,並調遣當時最高明的匠人參與建造。因此,帝王陵寢是古代留下來的極其珍貴的藝術品。
一般一個朝代的帝王陵寢都會建在一起,形成一個陵寢群,其地點往往在其都城附近。
如西安附近的唐陵、河南鞏義縣附近的宋陵、北京昌平縣境內的明代十三陵、河北遵化市的清東陵和河北易縣的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