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趙勝是遷西縣大黑汀村人。以前大黑汀村東的灤河邊有趙勝的墓地,是他的衣冠冢,現在墓地已經沒有什麼痕跡了,趙氏的族人們在墓地遺址建了一座碑亭。

趙勝是在《明史》和《明實錄》裡有記載的歷史人物。他在成化十九年(1483年)被封為昌寧伯,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又被加封為太保加太子太傅,成化二十三年趙勝去世後被封贈昌寧侯,諡號“壯敏”。

如果從小的地域論,明代昌寧伯趙勝無疑是一個縣屬區域從古到今產生的佼佼者。畢竟,在我們這個長期以儒家思想主導下的古代社會里,功利意識深入人心,狹隘的山地飛出了天鵝,讓穿山透壑而來的灤河都變得寬闊了。

1420年2月16日,農曆閏正月初三,趙勝出生於衛所軍官家庭,當時,父親趙再興任永平衛指揮僉事。

趙勝的軍官家庭出身和他的伯父趙赤有直接關係。趙赤曾經參加明成祖的靖難之役,因戰功授為永平衛百戶,後戰死沙場。趙赤沒有後代,他的弟弟趙再興襲職永平衛千戶。楊再興因戰功於1410年升職衛指揮僉事,到了明仁宗的洪熙元年(1425年),再次立功,擢升衛指揮使,而不久趙再興去世。當時趙勝只有五六歲的年紀,他是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按照規定,趙勝襲職衛指揮使,人生起點還是比較高的。

長大正式履職後,在己巳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的北京保衛戰中,趙勝在西直門外戰陣中立功,由指揮使升任都指揮僉事。

土木堡之變,明軍覆沒,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虜,明代宗登基上位。八年後,由軍人為首發動的一次政變,讓這個被俘虜又放回的明英宗復辟帝位成功。在這次政變中,趙勝不是發起人,也不是領頭人,但他是追隨領頭人石亨的積極參與者,並立了功,被越二級升為都督僉事。

天順五年七月(1461年),昭武伯曹欽和以前擁立明英宗復辟的太監曹吉祥在京城發動叛亂,趙勝隨著懷寧伯孫鏜平叛,叛亂平定後,趙勝升職都督同知,此時他41歲。

趙勝從襲職衛指揮使到升遷都督同知,一系列的立功升遷都沒有離開京城。這即是他冒死苦戰的結果,也是他能夠權衡機變,對形勢審時度勢,站對了隊伍所取得的。

再後來,趙勝有了帶兵出征,鎮守一方經歷。

韃靼的勃來部進犯甘肅,兵部右侍郎白圭領大軍出征,趙勝為左參將隨軍征討,勃來部被擊退。

明憲宗即位,趙勝負責操練京師鼓勇營。成化元年(1466年),北族入寇山西,邊防告急,趙勝第一次作為主將領兵征討,到達雁門關一帶,入犯的敵軍已經退走,沒有經過戰陣而班師回返。

成化二年(1467年),趙勝又率軍到延綏一帶抵禦敵寇,卻趕上敵寇前來投誠,於是班師回朝。

成化七年,北族扎加斯蘭部落進犯宣府,皇帝詔命趙勝為將軍,帶領京兵抵禦增援,到了前線,也是敵寇撤走,沒有接陣而奉詔回京。

趙勝四次出征,後三次是以主將的身份領兵,不知道是機緣巧合,還是其它未可知的因素所左右,總之都是沒有和對手接觸,就撤兵了。勞師遠征,無功而返,這和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兩碼事。當時的北族受經濟條件制約,時附時叛,反覆無常。明軍只有消滅他的有生力量,打服了他們,才會保證邊境一段時期的和平。和平從來就是打出來的,而趙勝的三次領兵出征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趙勝在成化四年五月壬申(陰曆五月十三1468年6月)到成化七年二月這不足三年時間,曾經任遼東鎮總兵,鎮守遼東。“成化四年五月壬申, 命都督同知趙勝,佩徵虜前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遼東。”

成化七年二月乙巳(陰曆二月初二1471年2月),朝廷詔命趙勝從遼東鎮回京,負責操練京兵“五軍營”,不久又改為負責操練“三千營”。縱觀趙勝履職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京城任職,主要是訓練京城衛戍部隊幾個大軍營的兵士,如鼓勇營、耀武營、五軍營、三千營等,以主將身份率軍三次遠征,也沒有建立可圈可點的功勞。

又過了十二年,一直在京師任職的趙勝於成化十九年封為昌寧伯,二十二年加封職銜“太保加太子太傅”,二十三年死後追贈昌寧侯。能夠封為伯、侯,趙勝是得到朝廷信任的,雖無大的軍功,和上面保持一致,會經營關係,忠誠可靠老實,不唯我獨尊自我感覺良好,這些在封建集權時代最是升遷的資本。

成化二十三年春正月初十,皇貴妃萬氏薨。萬氏皇貴妃的薨逝,趙勝有了一個新任務,監修萬貴妃的塋墓,憲宗皇帝是非常寵愛萬貴妃的,讓趙勝帶領兵士監修,說明皇帝信任趙勝。但是在監修塋墓時,因為工期緊張,日夜操勞,趙勝出了意外,這年七月,趙勝騎馬行走在天壽山的山崖路上,忽然墜馬摔傷,不治而亡,壽終六十八歲(1420——1487)。

墓誌表述為“朝夕督視,觸冒暑寒,遘疾輿歸,遂不治,是歲七月朔也,訃聞。”憲宗皇帝給趙勝的撫卹非常優渥,治喪規格是“敕葬”,封贈也是高的:“上惻然嗟悼,特賻鈔二萬貫,給麻苧白粲有差,綴視朝一日。勅所司為造塋域,遣官諭祭者屢。追封昌寧侯,諡壯敏,卹典渥矣。”

墓誌用曲筆記述為,夜以繼日地忙碌,勞累得病而逝,這是為尊者諱的緣故,為工作累死在崗位上,總要比工作中不慎墜崖而死更高尚,更體現精神風貌。

史載“勝體貌修偉,迥出眾表”說明趙勝體貌魁偉,儀表不俗,一個美男子,大帥哥,墓誌上也說趙勝“體貌軒特”。能和諧關係,堅決和上面保持一致,長得又好,做事忠誠,這樣的男士在當時氣場一定是很旺的。

五百幾十年過去了,在大黑汀村東灤河岸邊的趙勝墓地遺蹟全無。人們認為這就是昌寧侯趙勝的正墓。其實不然,2007年,在建造2008年奧運會設施的時候,在朝陽區五環路附近發現了一座墓,墓誌完好,人們才知道這才是趙勝的屍身埋葬地,大黑汀老家的只是他的衣冠冢。昌寧侯的衣冠墓地據記載佔地四十八畝,侯爵的墓地是有定製的,石牌樓、石門,石相生和翁仲都是具備的。

因為發現了墓誌,後人對趙勝的家庭人口也有了瞭解。昌寧侯有兩位夫人,二夫人先卒,葬在昌平縣太平鄉原野臺地上。他有一個兒子,叫趙瑄,先於趙勝一年去世,娶了金吾前衛千戶殷文的二女兒,趙瑄以名宦子弟入選侍衛東宮太子,並被賜予帽子和腰帶。趙勝還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都指揮使白璽,二女兒嫁與定西侯蔣公的二兒子蔣騤。有三個孫子,長孫趙鑑,娶了懷寧侯孫泰的大女兒,朝廷推恩授予趙鑑帽子和腰帶。次孫趙鉞,三孫趙錫。有孫女三個。已經有兩個曾孫女,都居家待嫁。

明代還有一位有名的將軍叫馬永,傳說是趙勝的曾孫,被過繼給馬姓人家。趙勝去世三十幾年後,馬永做薊鎮總兵,據說曾到趙家墓園拜祭修葺立碑,馬永在遼東總兵任上去世後,也葬在了大黑汀。馬永立的碑已經殘缺不全,據此還不能斷定就是趙勝的曾孫,還需要更有力的證據。如果他到此拜祭的真的就是趙勝,他當時也肯定知道他曾祖的屍身墓在京北的昌平。至於說馬永也葬在大黑汀,那是幾乎不可能的,既然過繼給馬家,承嗣馬家的香火,怎麼能葬在趙家的墓地,那就失去了承嗣的意義,也是不允許的。

趙勝從一個襲職的衛所普通軍官而躍升到侯、伯爵的顯赫地位,一定有他自身的優勢,有為後人值得學習稱道的地方。但作為武將他當時沒有值得人們服氣的戰功,他的爵位是不能世襲的。他的長孫趙鑑在弘治年初到吏部申請繼承祖父的爵位,吏部回答,趙勝無功,不能世襲,僅授予趙鑑錦衣衛指揮使。明實錄裡也記載,“昌寧伯趙勝。成化十九年封,廿三年卒,不世襲”。說明朝廷的原則性還是很強的,不是靠送禮拉關係就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幫助明英宗奪門政變有功的孫鏜,被封為懷寧伯,明英宗賜世券,孫鏜後代世襲懷寧伯的爵位。

就是在趙勝生活的當時,對趙勝的封賜,人們也有微詞。《明史·趙勝傳》記載:“勝初與李杲並有名,後屢督大師,未見敵,無功,夤緣得封,名大損”。這段話意思是說,趙勝開始與李杲齊名。後來他屢率大軍,未見敵寇,沒有功勞,卻攀附權要,得以受封,使自己名聲大損。《明實錄》有“為都督時與李杲齊名,杲後以事敗,勝獨能保全始終,然其封爵不以軍功,頗為功論所誚”,不因為軍功而封為伯爵,很是被人嘲諷。

春季的某一天,我去了趙勝衣冠冢遺址。遺址上什麼遺蹟也看不到了,不用說滄海桑田,只這五百餘年的時間,曾經的、過往的已經如煙消雲散了。在平闊的土地上生長著修剪得整整齊齊的板栗樹,田園的生機代替了古墓的蒼涼。這是灤河岸邊衝擊形成的臺地小平原。灤河從山地峽谷衝出來,到這裡原野突然變得開闊一些,形成一個沖積扇。沖積扇上建造了村莊,開闢了農田。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在沖積扇短弧邊的兩山之間,截流築壩,國家修建了大黑汀水庫。墓地就在大壩下游不遠處,背靠灤河河道的群山,朝向更遠的山巒。現代的民居和田園融合在一起,古代的形跡隨著灤河流去了。

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在墓地遺址,現在建有廡殿頂的四角碑亭,立有三通漢白玉石碑,一為趙勝,一為馬永,一位是更前的祖輩。這是趙姓後代捐資修建的,這是為紀念先祖之出類拔萃者,為傳揚家族文化,或者為提振家族士氣,振興家族事業等等,同時這本身也為宣傳地方文化出了力。為這個碑亭點贊,為傳揚地方歷史文化的行為點贊,我們的文化既賴於現在的發展,也傳承於歷史根的茁壯。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史上首次有宗教色彩的農民起義,竟然不到一年就被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