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的歷史就是列強們互毆的歷史。像歐洲傳統強國英國、法國、德國都有不同尋常互毆,英與法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普法戰爭中,普魯士獲勝後,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極具侮辱性質的加冕儀式,建立德意志帝國;在一戰二戰中,這三個國家也是打得難解難分。如此互毆,他們之間理應結下很深的仇恨,可是讓人不解的是,每次打完,又都能迅速走到一起,並不怎麼記仇。

可是,英法德等國家對待俄國的態度就不一樣了。面對俄國他們總能捐棄前嫌一哄而上群毆之。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英、法、撒丁王國跟歐洲國家的宿敵奧斯曼帝國,一起群毆了沙俄這個“歐洲憲兵”。在二戰爆發後,一聽說是打蘇聯就蜂擁而上,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國家都心甘情願跟著打。英國雖未直接參加,但之前積極主導“禍水東引”,引導德國打蘇聯。

看到這裡人們一定會問,俄國怎就這麼不招歐洲人待見呢?

其實,俄國挺悲催的,歐洲人認為俄國是亞洲國家,而亞洲人認為俄國是個歐洲國家。這把俄國置於兩難的境地,歐亞兩洲都不願接受。事實上,俄國很想融入歐洲,但都不被接受,不接納成了歐洲國家對俄國的基本共識。

在歐洲人看來,歷史上俄國曾被蒙古欽察汗國統治過兩百年,認為俄國人血統不純正是“半個蒙古人”。這種說法似乎有道理也沒道理,因為俄國起源自斯拉夫部落,與歐洲的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同時被羅馬稱作三大蠻族,血統上差不多,也無貴賤之分。而且在歷史上常與歐洲王室通婚,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就是日耳曼貴族,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與英王喬治五世是表兄弟,所以說血統不正是站不住腳的。

歐洲人還覺得俄國的文化也不是正宗的歐洲主流文化,但其實也沒有逃出歐洲文化的範疇。俄國信奉的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為拯救東正教,在教會撮合下,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索菲亞公主,從此俄國以東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把拜占庭雙頭鷹標誌奉為俄國國徽至今。

在這雙頭鷹國徽感召下,經過幾代人征戰,俄國從一個內陸小公國,擴張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國。正因為如此,歐洲傳統強國苦心維繫的力量平衡秩序被崛起的俄國打破。

歐洲列強還擔心害怕俄國噬土如命的性格。來自德國貴族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就曾說過“假如我能活過200歲,整個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的豪言壯語。而且每位沙皇的嗜好都是開疆擴土,且方法直截了當,不是大開殺戒就是無情驅趕當地土著,移民代之。

就是說,被俄國佔領的土地,土著將不可能繼續在此棲身,這種做法讓歐洲人膽戰心驚,對俄國的恐懼、厭惡刻在了骨子裡、流在血液中,這讓歐洲人時刻防俄,而且打心眼裡不喜歡俄國人。與俄國相比,歐洲征服者要“溫柔”些,當年拿破崙橫掃歐洲後還允許淪陷區維持現狀。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後,還可以其存在自治。基本沒有像俄國人那樣的殺戮或驅逐。

到了沙俄時期,歐洲對俄國是既害怕又鄙視,等到了蘇聯時期就只剩下害怕了。

沙俄直到1861年,才被迫廢除農奴制,所以在歐洲眼中的俄國太落後了,害怕之中有幾分瞧不起。十月革命後,俄國發生了天翻覆地的改變,一個紅色而工業強大的蘇俄站在歐洲面前,這時的西方恐懼到了極點,甚至認為其威脅遠高於納粹。

蘇聯解體後,歐洲仍不願意接納蘇聯的主體繼承者俄羅斯,因為在歐洲看來,自己雖然發達,但體量不大,實在無法應付體量巨大的俄羅斯。如果接納了俄國,歐洲到底誰說了算?明眼人都能看明白,俄羅斯最終必將主導歐洲。所以,對於歐洲和整個西方來說,一個衰弱的、半死不活的、四分五裂的俄羅斯,是他們所希望的。

這或許是歐洲內鬥,但面對俄國空前團結,一起群毆之的原因所在。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7:在清朝想當個清官!只能負債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