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官渡之戰是三國第一場大戰,袁紹的兵力史書記得很清楚,步兵10萬人,騎兵一萬人,但是曹操的兵力史書卻諱莫如深,說曹操兵不滿萬,這個不太可信,官渡之戰剛開始時,曹操打得是遊刃有餘,白馬之戰斬顏良,延津之戰殺文丑,連勝兩場,連斬袁紹兩員大將。

如果光看開頭,總會產生曹操佔了上風的錯覺,實際上官渡之戰曹操一直打得很艱難,因為袁紹把全部兵力集中於一處與曹操打起了消耗戰,雖然戰爭起初損失折將,但在官渡中後期,袁紹以強大的實力跟曹操硬碰硬打消耗,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計謀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曹操一度產生放棄與袁紹對峙的念頭,並寫信詢問荀彧,然後荀彧堅決地告訴曹操不能後撤,於是曹操就繼續堅持了下去,直到袁紹陣營的許攸叛逃到曹操陣營,並把袁紹大軍屯糧之處告訴了曹操,曹操親自帶兵擊破並燒燬了袁紹大軍的糧草,才徹底地打敗了袁紹。

袁紹

因此,傳統意義上,把許攸投降作為曹操取勝的關鍵因素,甚至說沒有許攸的投降,曹操必敗無疑,那麼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許攸的投降呢?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

曹操這個人善於用兵,在打官渡之戰前,曹操打了一系列的勝仗,從打敗黑山軍、白波軍、匈奴兵到青州黃巾軍,曹操幾乎沒有敗過,再到後來與呂布、陳宮進行兗州爭奪戰,以及下邳之戰打呂布,幾乎都是以勝利告終,曹操打仗的特點是謀略,而且善於以少勝多。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主動挑起的,公元198年,曹操徵徐州下邳的呂布,呂布向河內太守張揚救援,張揚決定救援呂布,但是被部下楊醜,楊醜是親曹操的,準備投靠曹操,但是楊醜又被部下眭固所殺,眭固是親袁紹的,就準備帶兵投靠袁紹,結果被曹操派出史渙、曹仁、樂進、徐晃等將攻打眭固,最後斬殺的眭固,同時曹操也吞併了河內郡。

曹操與袁紹

河內郡的地盤大多在黃河以北,這樣曹操就頭一次把勢力擴張到黃河以北,而黃河一直是曹操與袁紹預設的分界線,現在曹操擴張到黃河以北,就引發了袁紹的猜忌,再加上袁紹正好在199年平定了公孫瓚,於是就開始著手準備攻打曹操,所以可以看到,官渡之戰就是曹操引發的。

曹操既然引發了官渡之戰,他當然有著必勝的把握,當時袁紹佔據了河北四州,但是經歷了多年的戰爭,199年3月袁紹才消滅公孫瓚,三個月後袁紹就開始籌備官渡之戰了,河北四州雖然實力強大,但是自從袁紹到達河北之時,就一直處於不斷的戰爭之中,根本沒有停歇的時間。

袁紹佔據了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河北四州,曹操同樣佔據了豫州、兗州、徐州、司隸州等中原四州,實際上袁紹與曹操的實力相差並不多,袁紹只比曹操有一個優點,就是袁紹四周的敵人沒有曹操多,曹操的南邊有孫策(孫權)、劉表,西邊有馬騰、韓遂,內部還有劉備時不時搗亂,在地緣戰略上,曹操不如袁紹,在軍事實力上,曹操強過袁紹,在軍事謀略上,曹操強過袁紹,在人口物產上,袁紹強於曹操。

官渡之戰

所以,官渡之戰前後,袁紹與曹操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差不多就是實力相當,袁紹投入了十一萬軍隊,曹操手下的軍隊也有這麼多,但是分散在各地,既要守衛許都,還要防備南方及西北的敵人,在官渡前線的軍隊並不多,最多也就是三到四萬。

當官渡之戰打成消耗戰時,曹操陷入了困境,因為這是袁紹的實力長處,這對曹操來說是不利的,他必須尋找擊敗袁紹的辦法,雖然曹操有退兵的想法,我認為他只是想聽聽荀彧的意見,荀彧告訴曹操要堅守,這堅定了曹操取勝的信念,絕對不是因為缺糧的問題,要知道曹操收編的30萬黃巾軍家屬,這批人全部在後方為曹操屯田,再加上曹操統一了中原四州,內部早就消除戰爭了,不會連官渡之戰打了幾個月就缺糧食了。

再說許攸的叛亂,想一想許攸為什麼會叛逃?史書上說他在後方的家屬犯了法被抓了,如果是這樣,那許攸的叛逃不是把他家屬全部坑了嗎,他這一叛逃,他留在袁紹後方的家屬不要被誅殺三族了嗎?這一分析就顯得許攸叛逃有些不合邏輯,許攸的叛亂更像是袁紹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導致的。

許攸

袁紹從公元190年進入冀州開始,僅僅用於不到十年時間就收復了河北四州,這個發展速度就連曹操也比不上,袁紹本是豫州汝南人,他的集團內部有一部分豫州人,比如逢紀、郭圖、許攸、辛評等人,但是更多的是河北四州人,比如審配、田豐、沮授等人,掌握大權的以河北士人為主,畢竟袁紹的勢力主要在河北。

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逢紀與審配自成一派,在袁紹去世後擁立袁紹小兒子袁尚,而辛評、郭圖一派擁立袁紹長子袁譚,雙方就開始自相殘殺,兩派的政治鬥爭不可能是在袁紹去世後開始的,肯定在很早就開始了,包括許攸的叛逃,很有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史書沒有記載。

袁紹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迅速平定河北四州,絕對是有能力的一個人,但他也有缺點,比如對於手下人才的控制就不如曹操,同時袁紹這個人無法平息手下兩派的衝突,或者這根本就是袁紹故意為之,然後他在中間找平衡,從而控制整個河北四州。

曹操

另外從袁紹把自己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婿派到河北四州一州一個來管理,這也看出袁紹不信任外人,不信任的根源還在於不自信,或者沒有很好的手段掌控手下人,不像曹操,把手下人管得服服帖帖,袁紹多半是管不住或者管不好,導致內部鬥爭互相傾軋很嚴重,舉個例子,曹操燒烏巢時,郭圖建議攻曹操大本營,但張郃建議重兵救烏巢,結果袁紹聽郭圖,而張郃提了正確意見,卻又擔心自己被害,於是投降曹操,這種事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在袁紹內部經常發生的。

這就是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內部爭鬥激烈,而袁紹沒有很好的辦法來管控,導致內部鬥爭影響到外部戰爭,比如許攸叛逃、張郃、高覽投降,這都是內部鬥爭的明證,也是袁紹失敗的原因。

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只帶了八百騎兵逃回北方,他損失了所有的10萬步兵和近萬騎兵,就算河北四州有百萬人口,但是想要招攬一支十萬的軍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諸葛亮的能力,在關羽、劉備損失了近十萬軍隊後,用了五年時間才訓練出一支用於北伐的軍隊來看,袁紹想要再次與曹操大戰,至少也得五年時間,可是曹操會給他時間嗎?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

袁紹除了軍隊人數的損失,還損失了很多將領和謀士,比如顏良、文丑、淳于瓊、沮授、張郃、高覽、許攸、田豐,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擁有的,此外,還損失了無數的糧食、物資,更重要的是袁紹損失了自信心和在天下的威望

軍隊、謀士、將領、糧食、物資還可以透過時間來尋求,但是自信心和威望損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袁紹的失敗與劉備的失敗如出一轍,都是壯士暮年最後一搏的失敗,這一敗,袁紹就知道自己將永遠無法翻身,同時曹操也不會允許他翻身,更不會給他翻身的時間。

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官渡之戰袁紹的失敗,註定了徹底的敗亡,袁紹一回到冀州,後方就發生了叛亂,這個叛亂不是袁紹手下看到袁紹大敗想要投靠曹操,就是曹操鼓動袁紹手下發動叛亂,而且像這樣的叛亂會此起彼伏,袁紹不是劉備,他手下沒有諸葛亮,袁紹也就是平定叛亂之後不久就病倒了,然後在公元202年就去世了,他完全沒有翻盤的任何機會存在。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匈奴把漢軍困在白登山,憑閼氏幾句話就退兵,冒頓是在忌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