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楚漢之爭的故事我們也都聽過很多。不少人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在劉邦與項羽的對抗之中,項羽總是佔據優勢的一方,而劉邦則是屢戰屢敗。那麼為什麼是劉邦而不是項羽取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呢?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因為劉邦用大迂迴包圍戰略破解並完敗了項羽的斬首戰略。
具體來說,彭城之戰後劉邦痛定思痛,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實施了全新的大迂迴包圍戰略,並且選擇了合適的人來貫徹執行,而項羽則基於過去的經驗和對劉邦的憤怒,總是想針對劉邦實施斬首戰略。在戰略上劉邦棋高一著,所以從此項羽就逐漸陷入包圍圈,註定了敗局。
項羽和劉邦
一、彭城之戰劉邦還定三秦之後,出關與項羽爭天下,兩個月之內就裹挾五諸侯聯軍一路攻進項羽的都城彭城。此時的劉邦可謂春風得意,收取項羽的財貨美人之後每天都置酒高會。
劉邦也確實有高興甚至得意的理由:根據情報,此時項羽還陷在齊國平叛戰爭的泥沼之中,而且項羽打仗習慣身先士卒,“身負版築,以為士卒先”,假設項羽在攻城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出現意外,那麼天下就已經大致平定。
想一想,秦二世元年秋七月,劉邦還在芒碭山落草為寇,陳勝、吳廣起事之後劉邦也藉機佔據沛縣響應,不到三年之後的漢元年十月,劉邦就攻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入據咸陽,之後項羽主持分封,劉邦成為漢王。從身為一介山寇佔據沛縣稱沛公到成為一方諸侯立國稱王,劉邦只用了兩年零七個月。
漢王劉邦與群臣
漢元年二月劉邦成為漢王,之後迅速還定三秦,並一路收降沿途諸侯,到漢二年四月已經順利攻入彭城。此時天下諸侯除了正在對戰的項羽和田齊以外,雍王章邯已經被劉邦部下死死地圍困在廢丘,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均已投降,殷王司馬卬被俘虜,之前被陳餘趕走的常山王張耳跑到關中去投靠了劉邦,而劉邦又用假張耳的人頭忽悠陳餘,使其同意以趙王歇的名義和趙國的力量支援劉邦。九江王英布坐觀成敗,彭越再次投靠劉邦。其餘諸侯如燕王臧荼、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已被項羽貶為番君)則實力較弱,且遠在天邊,無關大局。
此時身在彭城的劉邦儼然已經成為天下之主,天下諸侯之中敢於公然對抗劉邦的只有項羽一人,而項羽此時正深陷齊國叛亂泥潭,只要項羽回不來,或者回來之後無法攻下大軍聚集的彭城從而淪為流寇、走向滅亡,劉邦就可以順勢登基稱帝。而現在歸屬劉邦指揮的諸侯聯軍光是在彭城就聚集有五十六萬之多,比當初項羽西進關中之時所率領的四十萬大軍規模還要龐大,劉邦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項羽不可能攻下彭城。
從立國稱漢王到成為天下盟主,劉邦只用了一年零兩個月。也就是說,算上之前從稱沛公到立國稱王的時間兩年零七個月,劉邦從芒碭山出來,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就站在了天下之巔。從社會下層甚至是底層一躍而執天下牛耳,號令群雄,整個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上,往前往後,比他更快的人,屈指可數,在此之前則只有一個半,半個是已經兵敗身死的楚隱王陳勝,一個就是此時正在快馬加鞭趕回彭城的路上的西楚霸王項羽。
霸王項羽
項羽確實很快,三萬騎兵如風一般趕到彭城,清晨時分發起攻擊,一上午就將劉邦手下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消滅殆盡,其中十多萬人被趕入睢水之中淹死,“睢水為之不流”。
劉邦開始沒命地狂奔,一路西逃。
二、劉邦的反省和後世的袁紹遭遇慘敗之後就一蹶不振不一樣,劉邦在馬上狂奔逃命的時候還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復仇。想了這麼久,劉邦就想明白了一點,自己之前還是低估了項羽,總以為年輕的項羽不過憑著一股霸蠻之氣奮不顧身地衝殺,沒想到霸王項羽竟然恐怖如斯。
彭城之戰之前,勝利來得實在太快,以至於劉邦都飄了起來。或許以前劉邦還會認為項羽並不算徹底打敗章邯,因為當時迫使章邯投降的因素,除了戰場上的勝負以外,還有秦朝內部的鬥爭,而後者也是不可忽視的。而劉邦自己在還定三秦的過程中則輕易打敗章邯,這讓劉邦多少有點飄飄然。但隨之而來的彭城之戰的慘敗卻給了劉邦當頭一棒,讓他清醒過來。
當時從彭城一退再退、直到滎陽防線才穩住陣腳的劉邦還在路上就已經想清楚了一點,要想對付項羽,單憑自己是肯定不夠的,再加上現在的這些平庸的諸侯們也不行,必須任用天下真正的的英才猛將,聯合所有強大的勢力,為此不惜把整個函谷關以東的地方都分封出去,只要能打敗項羽。
三、劉邦的戰略調整與張良的對策在途中趕到己方城池下邑(之前已佈置讓妻兄呂澤負責防守)之後,暫時解除了生命威脅,劉邦的心情也放鬆了一些。於是劉邦下馬開始發問,我想把關東地區全部許諾分封出去,這天下有誰能夠和我一起戰鬥、打敗項羽呢?
張良挺身而出,提出了一個舉世無雙的策略。他說要打敗項羽,除了劉邦自己,這天下有三個人可以依靠,能夠獨立擔當方面之任。這三個人分別是英布、彭越和韓信。
韓信
此時英布還屬於項羽的陣營,但張良敏銳地察覺到其和項羽之間已經產生嫌隙,因為項羽徵齊的時候英布只派了四千人支援項羽,而自己本人則沒有上戰場。劉邦率領五路諸侯聯軍攻入項羽的都城彭城的時候,英布的封國九江國就在附近,但他按兵不動,坐觀成敗。項羽已經對其非常不滿,英布自己也知道,所以兩人已經開始不和。因此張良建議劉邦派人去聯絡英布,劉邦派去隨何,果然順利策反了英布。
彭越起事很早,在劉邦還是武安侯的時候曾經幫助劉邦一起進攻昌邑。不過昌邑沒有攻下,彭越也不願意跟隨劉邦西進離開自己熟悉的地盤,所以彭越沒有入關,導致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理睬他,儘管彭越此時手下已經有了上萬人。陳餘、田榮反叛項羽的時候,田榮順便拉攏彭越,彭越於是擊殺了項羽分封的濟北王田安。張良看出彭越是個帥才,可以擔當一面之任,在梁地承擔襲擾項羽後方和糧道的任務。
三人之中最著名的就要數韓信。在蕭何推薦、劉邦拜其為大將軍之後,張良看出劉邦手下只有韓信一人有統帥之才。因此推薦劉邦任用韓信獨當一面。
這就是著名的下邑對策,讓劉邦自己對抗項羽,讓韓信、英布和彭越從側翼完成項羽的合圍,最終合力將其絞殺。
張良
太史公對張良此策給予了高度評價,“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事實上也是如此,甚至說張良此策震古爍今也毫不為過。
多年以後,劉邦以謀反的罪名處死彭越,並下令不準收顧。彭越的部下欒布為其祭奠而哭。劉邦要烹殺欒布,欒布說當初彭城之敗後,項羽之所以不能一鼓作氣攻下滎陽、成皋,就是因為彭越從梁地出發擾亂項羽的後方和糧道。而且垓下之戰,如果彭越不參加,項羽也不一定會滅亡。劉邦認可了欒布說的話,並將其釋放。
英布舉兵造反的時候,故楚令尹薛公為劉邦籌劃計策,也說“三人(韓信、英布、彭越)皆一體同功之人也”。就是因為此三人擔任的都是側翼迂迴包圍的任務,並且都曾經在垓下之戰中作出巨大貢獻。
由此可見,彭城之戰後,劉邦對戰略作出了全面的調整——自己在前線對抗項羽,然後派韓英彭三人包抄項羽的後方。而項羽呢?實際上也針對劉邦而在戰略上作出了相應的改變。
四、項羽的復仇與反攻彭城之戰大敗劉邦所統帥的諸侯聯軍之後,項羽暫時回到宮中。看著這些哭哭啼啼的、被劉邦糟蹋過的美人(“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收羽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羽怒火中燒,下定決心要滅掉劉邦。
於是項羽加足馬力,一路追趕劉邦,先是追到下邑,之後攻破下邑,將劉邦攆到滎陽、成皋一線。可惜由於劉邦派遣隨何到九江國策反了英布,導致當時正在攻打下邑的項羽不得不分兵進攻英布,這樣一來向西攻到滎陽、成皋前線的楚軍兵力就顯出不足,也就無法在劉邦立足未穩、來不及組織有效反擊之時一舉消滅劉邦。可以說英布的背叛,正如劉邦所言,在最關鍵的時刻為劉邦爭取了時間,而且還分散了項羽的兵力,簡直就是救了劉邦一命。
項羽的兵力在變得薄弱,補給線則在迅速拉長,攻勢也隨之放緩,正是所謂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而另一方面劉邦回到滎陽、成皋一線之後由於補給線縮短,再加上蕭何、韓信發兵會合,實力迅速得到恢復,雙方實力此消彼長,以至於劉邦能夠在滎陽附近的京、索之間打破楚軍的攻勢,形成楚漢雙方對峙的局面。
五、項羽的反省楚軍被阻擋在成皋一線,戰事並不像項羽開始想象的那樣速戰速決,逐漸冷靜下來之後,項羽也開始重新認真思考當前的局面、造成當前局面的原因以及破解的辦法。
當初項羽的叔父項梁還在世之時,項羽和劉邦兩人曾經並肩作戰,攻城略地,彼此很欣賞對方,甚至結拜為兄弟。兩人對彼此的作戰能力都還算是比較清楚。之後項羽在鉅鹿一戰大破秦軍主力,收降章邯,而劉邦則在黃河以南轉戰千里,裹挾諸侯聯軍向西進軍的項羽不知道劉邦竟然一路小跑透過武關快速進入了關中。等到項羽來到函谷關下才發現劉邦已經佔據關中,並且派兵把守函谷關。項羽一怒之下就派英布攻破了函谷關。這時候的項羽,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只想把竟敢偷偷搶奪自己頭功的劉邦一舉消滅。
鴻門宴上的項羽
之後鴻門宴上,劉邦主動表示臣服以求和,考慮到畢竟兩人都同屬楚國陣營,而其餘諸侯勢力也還比較強大,所以項羽順勢接受了劉邦的臣服。但透過封函谷關一事,項羽尤其是范增也明顯感覺到了劉邦的野心。只是項羽此時確實不認為劉邦本人有多麼厲害,在項羽看來,劉邦能夠先入關中,不過是借了自己在鉅鹿戰場上大破秦軍主力的威勢,狐假虎威而已。但既然其有野心,那麼也不得不防。不過總體來說,在當時錯綜複雜的情勢下,劉邦還是更有用的。因為項羽需要利用劉邦來對付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已經投降項羽的章邯。可能有人會想,章邯已經投降,其手下二十萬大軍已經全部被項羽坑殺,項羽又何必再忌憚章邯呢?
這就是對章邯不瞭解。實際上章邯的能力非常強大,在秦帝國風雨飄搖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率關中禁衛+刑徒軍打遍關東諸侯,如果不是項羽橫空出世,在鉅鹿戰場大發神威,或許章邯已經徹底消滅了關東諸侯。而章邯最後投降,並不完全是因為戰事不利,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秦朝內部鬥爭使章邯感到心寒。也正因為章邯投降之時自身實力還儲存比較完整,所以項羽在接收章邯投降以後不得不以諸侯聯盟上將軍的名義立章邯為關中雍地之王。
就是這樣一個人,其能力必然讓項羽感到忌憚。所以項羽首先是坑殺了章邯手下二十萬秦軍,徹底消除章邯的根本力量,然後是在戲下分封之時將關中一分為三,另封章邯的兩位下屬司馬欣和董翳為王,以分化章邯的力量。但光是如此還是不夠,因為這兩位王都曾經做過章邯的下屬,實力、能力、威望都明顯不如章邯,項羽還要擔心章邯會吞併這兩位諸侯王,統一關中,之後再次整合關中秦人的力量,復興秦國大業。
在當時的項羽看來,這天下能打的武將,自己排第一,曾率軍打遍諸侯的章邯就可以排第二,而獨立率軍轉戰千里先入關中的劉邦可以算第三,作戰勇猛的英布則可以算第四。
章邯
項羽要牽制章邯,自然就想到了同為楚國陣營、曾經和自己約為兄弟的劉邦,何況本來按照約定劉邦就應該做關中之王。所以項羽把劉邦分封到巴蜀,之後又在張良委託項伯的勸說之下把漢中給了劉邦,就是想怕章邯佔據漢中,實力變得更加強大,更容易統一關中,所以要加強劉邦的實力,以更好地牽制章邯。同時又用實力已經大大削弱但能力依然很強的章邯,封鎖有野心但同樣被削弱、被裁軍至三萬人並被分封到偏遠的巴蜀之地的劉邦。透過不斷調整兩人的實力對比,以讓兩人達到相互牽制的平衡。
只是當時項羽也好,范增也好,都還是低估了劉邦。項羽當時擔心劉邦相對章邯來說還是弱了一點,所以把漢中給了劉邦,以加強劉邦的實力,沒想到這樣一來讓劉邦如虎添翼,徹底打破了劉邦和章邯之間實力對比的平衡。
六、項羽對劉邦的重新認識當時劉邦到達漢中之後立馬部署回師關中,還定三秦。此時不僅是章邯,甚至關中三王聯合起來都竟然已經不是劉邦的對手。因為只想著戰場上奮勇拼殺的項羽當時在考慮實力天平的平衡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民心。由於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關中之民已經恨透了為虎作倀的這三個王,而劉邦當初先入關中之時則透過約法三章、秋毫無犯,早就已經廣泛獲取了關中的民心。如此一來,劉邦還軍三秦的時候,即使章邯聯合另外兩位關中之王,也不可能是劉邦的對手。
打遍諸侯的章邯尚且不是劉邦的對手,戲下分封被封到關東地區的其餘普通諸侯自然更不用說,所以劉邦出關中之後不到兩個月就平定了沿路所有諸侯,長驅直入楚都彭城。當初項羽分封的十八個王,到此時大部分都已經被劉邦打敗收編,歸入劉邦陣營。
當初劉邦還定三秦的時候,項羽正在齊國攻打田榮。他確實沒想到劉邦會如此迅速地完敗章邯、平定三秦,更沒想到劉邦會如此迅速地攻入彭城。在當時甚至直到彭城之戰後,項羽還是認為劉邦不過是當初與自己並肩作戰、能力遠遠不如自己的副手而已。
但在復仇的西楚大軍攻勢受阻、無法繼續前進之後,項羽終於開始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前對劉邦的認識確實發生了錯誤——完全是低估了劉邦。
七、項羽的戰略調整但項羽畢竟年輕,意氣激昂,而且他恰恰就是那種越挫越勇、越挫越剛的人。越是不可能,越要打破不可能。
他打仗就是憑藉著一股銳氣。只有把這股銳氣發揮到極致,才能“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所向無敵。
當初在鉅鹿戰場上,就是憑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才能以一當十、一舉擊破秦軍主力,讓章邯心驚膽戰,最後不得不選擇投降;讓諸侯將領魂飛魄散,進轅門之時膝行而前,不敢仰視。
這一次大戰成就了項羽的威名、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也讓項羽形成了一個牢固的觀念,那就是,遇到複雜困難的問題時,只要解決主要問題,其餘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遇事不決就抓主要矛盾。
項羽
現在面對劉邦的挑戰,項羽也同樣是用此慣性思維來處理。所以項羽對付劉邦的戰略很簡單,就是斬首。蛇無頭不行,天下諸侯之所以敢於反叛作亂,就是因為有劉邦這個真正能打的領頭,只要除掉了劉邦,其餘諸侯不足為懼,自然會重新回到彭城,拜倒在自己的宮殿陛階之下。
因此,儘管現在進攻劉邦面臨種種困難,使盡全力也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席捲宇內、長驅直入關中,但項羽還是不會轉變戰略方向,就是要盯著劉邦打。至於其餘因素,彭越擾亂後方,那就把彭越趕走,趕得遠一點;英布叛亂,那就消滅英布。
在項羽的猛烈攻勢之下,劉邦這一段時期的日子過得很艱難,甚至整天提心吊膽,光是城池被項羽攻破、在危急關頭棄城逃亡就有兩次,第二次更是差點落在項羽手裡,但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而且他也看出了項羽的戰略,就是盯著自己,所以劉邦在轅生的建議下南走武關,吸引項羽過來,讓自己的滎陽、成皋防線能夠得到短暫的休息。
而項羽即使明知道劉邦南下武關是在調動自己,也還是將計就計,因為項羽實在是太想快點解決劉邦這個大麻煩。只是項羽總是想直截了當斬掉劉邦這個蛇頭,卻沒想到劉邦已經逐漸成長為了不死的真龍。
八、劉項對峙與蕭何的功績劉、項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形成了拉鋸戰,幾乎無日不戰(按照後來劉敬的說法是,“與項籍戰滎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漸漸地雙方都開始感到疲憊,也開始對對方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如果說彭城之戰後劉邦就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項羽的強大,那麼直到此時,項羽才開始逐漸認識到劉邦是自己真正的一生之敵。因為劉邦實在是太堅韌,屢戰屢敗,卻又屢敗屢戰,而且每次不管失敗得多麼慘,都總是能夠復起,重新站立在項羽面前,擋住項羽再次西進關中的去路。
兩人以前曾經並肩作戰,甚至約為兄弟,但當時都沒有意識到對方如此強大。這也說明,只有成為對手才能真正瞭解對方的實力有多麼強大。
不過總體而言,在兩人的對峙之中,項羽始終處於上風,甚至數次攻破劉邦據守的城池,逼得劉邦被迫棄城逃亡。但項羽也始終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糧道和後方不斷地在被彭越襲擾。
彭越採用的是靈活的游擊戰略,項羽在的時候他就遠遠地躲開,項羽不在的時候他就耀武揚威、攻城略地、燒楚集聚,還會把楚軍的糧食奪過來送給漢軍。而且彭越本身也確實足夠能打,項羽派去解決彭越的大將都被彭越給解決了,導致項羽總是不得不親自出馬對付彭越,然而等到項羽趕來的時候,彭越又跑了。這樣項羽始終都無法真正解決彭越的威脅。而且項羽在對付彭越的過程中,劉邦又會在滎陽、成皋一線發起進攻,導致項羽在對峙中辛辛苦苦建立的優勢化為烏有。
因此儘管項羽攻城野戰的作戰能力遠勝劉邦,卻也始終無法建立對劉邦的絕對優勢,更無法一鼓作氣攻破滎陽、成皋防線,長驅直入關中。而劉邦之所以屢戰屢敗還能長期和項羽對峙,甚至一次次棄城逃亡之後都能復起,則是因為他有蕭何這個後方大總管的強力支援。
蕭何
蕭何不斷給劉邦的前線補充兵員和糧食,使其總是能夠敗而復興,而且蕭何鎮守保全關中,使得劉邦的基本盤非常穩固,保證了劉邦能夠處於不敗之地。對於蕭何在這個楚漢相爭最激烈、最艱難階段的功勞,後來鄂千秋在推舉蕭何的功勞時說蕭何建立的是萬世之功,實際上對於劉邦的帝業而言也確實如此。因此劉邦論定蕭何功勞位次排列侯第一,並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當時在滎陽、成皋一線,劉邦靠著蕭何的補給頑強地與項羽進行對抗,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這種對峙或許還會持續更久,然而韓信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平衡,導致勝利的天平徹底偏向劉邦。
九、韓信的崛起打破平衡如果說項羽低估劉邦,導致其做大,給自己帶來的是無盡的麻煩,那麼低估韓信,使得其順利發展壯大,給自己帶來的就是滅亡的訊息。只低估了這兩人,就讓項羽徹底失去了天下。
韓信早年在項羽帳下效力,項羽並非沒有注意到他,但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沒有認真聽取韓信提出的意見。自感懷才不遇的韓信又投奔劉邦,幾經波折終於連續獲得三位大佬夏侯嬰、蕭何還有張良的重視,並由其舉薦而獲得劉邦的重用。劉邦在充分認識到韓信的能力之後,對其可謂是關懷無微不至,韓信自己後來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數萬之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吾得至於此”。
劉邦平時對待群臣都是大大咧咧,有時候不合意就會嬉笑怒罵,曾經歸降劉邦的魏王豹說劉邦“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但其對韓信卻可以做到如此折節下士,這說明劉邦對待庸才和國士確實很不一樣。
而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和重用,在北方勢如破竹,以數萬之眾,破魏,滅代,下趙,收燕,定齊,一路順利衝到海邊。
韓信
在韓信攻下齊國之後,項羽明顯感到形勢不妙。因為齊國與楚國接壤,韓信在平定齊地之後隨時可以攻擊項羽的大本營楚地彭城。
而且韓信的順利發展又鼓舞了彭越,使其開始大張旗鼓在項羽的糧道生命線上攻城略地。項羽前去對付彭越,並交待留守前線滎陽、成皋的大將曹咎面對劉邦要謹慎防守,不要出擊。可惜曹咎不聽勸告,在劉邦幾次激將之後就大怒主動發起進攻,結果被劉邦半渡而擊,幾乎全軍覆沒。
可以說這一系列事件都是韓信定齊的連鎖效應,甚至連項羽派駐鎮守英布之前的封地九江的大司馬周殷也開始動搖,與英布搭上了聯絡,一旦形勢繼續惡化就準備投降劉邦陣營。
從整體上來看,韓信的崛起壯大徹底改變了楚漢之爭的戰略均勢,從此劉邦一方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而項羽雖然在滎陽、成皋區域性戰場上還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在整體上則開始轉入戰略防守。
十、項羽的末路與劉邦的戰略終點趕走彭越之後就得到成皋前線接近全軍覆沒的訊息,項羽不得不快馬加鞭再次趕到成皋前線阻擊劉邦。此時的項羽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形勢大為不利,雖然派了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佔楚國兵力的多半,項羽自己都只率軍十萬)前去阻擊韓信,但也不知道前景如何。因此項羽在對付劉邦的過程中也更加急躁,甚至開始不擇手段。
項羽先是提出決鬥,因為劉、項之爭,天下皆苦,不如兩人決鬥,一決雌雄,何必繼續疲苦天下百姓。劉邦當然也不傻,於是說寧願鬥智而不鬥力。
項羽又繼續挑戰,劉邦沒有辦法,只能出來對話,面對項羽的挑釁,劉邦自然也不甘下風,於是痛數項羽的種種罪行,項羽大怒,直接實施偷襲,伏弩射中劉邦。劉邦急中生智,射中了胸卻捂住腳趾大喊射中了腳趾,以此穩定軍心。
劉太公
項羽無計可施,也不好真的烹殺劉太公,再說就算烹殺劉太公也沒什麼用,反而會增加自己的罪名,提高劉邦一方計程車氣和復仇心理。項羽的心裡越來越焦急,也不知道龍且現在狀況如何。然而最終傳來的訊息卻大為不妙:龍且戰死,其所率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韓信已然成長為決定天下大勢走向的關鍵人物,其勢足以抗衡劉、項,鼎足三分。如果韓信此時加速攻擊楚地,就會讓項羽失去大本營,孤軍客懸在外,不堪再戰。項羽此時唯一的機會就是勸說韓信背漢自立,與劉、項三分天下。如果韓信的野心夠大,那麼項羽還有一線生機。
於是項羽派使者武涉去勸說韓信自立,然而出於種種原因韓信最終拒絕了此種想法,儘管武涉以及之後的蒯通的勸說都很有說服力。於是項羽的命運就在韓信的一念之間已經判定。
韓信開始攻擊楚地,項羽此時即使想回去也要面對韓信的強大攻勢,何況對面的劉邦也不會輕易放他回去。
劉邦自然也看出了項羽的焦慮,所以主動派人去找項羽議和,目的只是為了麻痺項羽,並接回在項羽軍中做了兩年多人質的家人。項羽當然不會輕易同意議和,否則便會讓人看出自己的虛弱。但時間不等人,越往後形勢對項羽越不利。在劉邦第二次派來使者之後,項羽不得不同意議和,並歸還人質。
項羽急著往回趕,希望還有機會可以阻擊韓信。然而劉邦不會放虎歸山,人質到手之後,立馬毀約追擊項羽。當初彭城之戰後項羽追殺劉邦毫不留情,一路向西直追到滎陽,必欲誅之而後快,只是因為補給線拉得過長以及分兵攻擊英布和彭越導致無法實現此目標而已。現在劉邦有了機會,自然也不會放過項羽。
劉邦從滎陽一路向東追擊項羽,並派人聯絡新冊立的齊王韓信和建成侯彭越前來合圍項羽,並派已被改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回到九江,招降項羽派在此處的大司馬周殷,徹底封死項羽的退路。
彭城早已落入韓信的手中,項羽無家可歸,只能向東南方向撤退,劉邦則繼續追擊,終於追到了垓下。劉邦自己在西面,已經平定楚國淮北地區的韓信從東面,佔據梁地的彭越從北面,以及重新佔據淮南的英布從南面,四方勢力徹底完成了對項羽的團團包圍,窮途末路的項羽這一次真的是插翅也難飛。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劉邦數年苦苦支撐,終於等到大迂迴戰略的最終實現,蓋世英雄西楚霸王也就此走到了謝幕時刻。
楚漢戰爭總形勢圖
十一、總論楚漢之爭有著說不盡的故事,劉邦和項羽也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兩位龍爭虎鬥,最終的結局之所以是劉勝項亡,除了眾所周知的用人方面劉邦比項羽厲害很多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邦所採用的整體戰略比項羽的要高明一些,而且劉邦的知人善任也正就是體現在其能夠聽取正確的人(張良)的建議,形成幾近完美的大迂迴包圍整體戰略,然後選擇合適的人(蕭何、韓信、英布、彭越等)來執行。從這個角度來看,用人與戰略其實是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