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215年,秦軍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在河套地區和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秦軍挾統一六國之勇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匈奴人遠遁大漠。

按照常理,秦軍大勝,應該宜將剩勇追窮寇,一勞永逸地結束匈奴殘部才對,可是,秦始皇卻下了一道命令,讓蒙恬停止追擊,就地建築長城。自此,在中國的北部一道從西北臨洮一直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出現了。

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最好的防守是強有力的進攻這個道理。大軍事家孫武也說過: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難道秦始皇不知道嗎?

其實,秦始皇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從秦軍作戰時的兵力配備以及匈奴人的作戰方式上去探究。

匈奴人是中國北部的一個民族,他們是遊牧民族,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由於,自然環境和技術的原因,他們的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食鹽,鐵器等,必須從南方獲得。匈奴人獲得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戰爭來掠奪。

取得戰爭勝利的關健因素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在軍隊中一直是一種優勢的存在,它的特點是快,來去如風。說它是步兵的克是一點都不過。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近代,大㧗的機械化部隊的出現,才終止了騎兵這個兵種在軍隊中的存在。

匃奴人是遊牧民族,是天然的騎兵。騎匹是遊牧者的必需工具,是他們生存的關健,長期特殊的生存和生活的習慣,造就了,這個民族嫻熟的馬技。也就是說,如果匈奴人想發動戰爭,僅僅需要調轉馬頭就由一個放牧者轉成一個可怕的戰士,這個轉變過程不需要另外付加費用就成功了,戰爭的成本極低。

反觀,秦帝國統治下的民眾,卻都是農耕民族。他們的生存方式,就是在田間的勞作,其工具無非是鋤頭和鐮刀等農具。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戰士,必須提前訓練,要想轉變成騎兵,所需要的步驟更多,提前飼養和馴練戰馬等等,而這些軍馬,只能為戰爭使用,沒有戰爭時還要飼養和管理。長此以往,給國家的財政造成極大的壓力,不堪重負。

長城的建立,雖不能一勞永逸地解除匈奴人的威脅,但卻可以阻擋遲滯匈奴人來如影去如風式的作戰方式,增加他們作戰的難度和成本。

長城大多建立在地勢險要的地段,且多在山區。秦帝國可以用極少的步兵,依託長城以逸待勞地阻擊敵人。

而且,長城的建立,把戰場由流動變固定,牢牢固定在長城沿線,把複雜的不可預知的戰爭模式簡化了。省去了龐大的後勤供應隊伍。從而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財政壓力。

多年以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釆取了和秦始皇截然相反的作戰式,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進攻。經過多年的準備,積累了大筆的財力物力,漢軍在不世出的將軍衛青和霍去病的帶領下,發動了對匈奴的連續不斷的打擊,最終的結果是,匈奴人遭到重創,但是,也導致了漢帝國的衰落。

所以,在沒有條件一勞永逸地解決戰爭的條件下,修築長城,這種看似消極的防禦,其實,卻蘊藏著秦始皇超人的戰略眼光和過人的魄力。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時的法國——奇葩的馬奇諾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