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明治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有怎樣的思考,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下級武士在“尊崇天皇,驅逐外國人”的旗號下,推翻了幕府的統治,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因為這個原因,現在一講到明治維新,很多人會聯想到“尊王攘夷”這個口號。

不過,“尊王攘夷”事實上只是個幌子。那些原來號稱要“尊王攘夷”的下級武士,一旦掌權,馬上頒佈法令,嚴禁民間“攘夷”。他們不僅禁止民間“攘夷”,還要帶領日本全面向西方學習。

不僅“攘夷”是這樣,“尊王”這個口號,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明治新政府成立後,掌握中央政權的不是明治天皇,而是出身於下級武士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這些人。明治天皇當時還是個十五六歲的小孩,他沒有能力,也沒有機會掌握國家政權。

所以說,“尊王攘夷”只是下級武士用來扳倒幕府的一個口號、一個幌子。目標實現後,口號就消失了。那真正符合明治維新實質的口號是什麼呢?可以說是“文明開化”。

一、明治時代的人們如何向西方學習?

明治維新後的第4年,日本政府派遣了一個陣容豪華的使節團,前往美國和歐洲進行考察。在這個使節團裡,全部都是當時重量級的政治家。我們甚至可以說,明治新政府的高層,幾乎是傾巢出動到國外去考察。

他們在歐洲和美國四處奔波,考察公司、商會、聾啞學校、養老院、博物館、造船廠、工廠、學校等等等等。只要是日本沒有的,他們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而且,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使節團,在海外一呆就呆了600多天。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明治政府究竟下了多麼大的決心,來推進日本的文明化。現在可沒有一個國家敢這麼幹,把那麼多的政府高官一次性派出國,而且一派就派出去近兩年。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清政府1905年,也派出去過一個團出國考察。當時清政府被八國聯軍打敗,簽訂了《辛丑條約》。他們迫於無奈,才派遣了五名大臣出國考察,而且只去了6個月。由此可見,清政府的改革力度,即使與35年前的明治政府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不值得一提。

咱們再回到日本,當時的明治新政府,不僅派遣官員和留學生走出去學習,他們還投入巨資,把大批的外國專家請進來,像歐洲和美國的工程師和教師。明治政府聘請這些人在政府、大學和企業裡工作。有一段時期,日本工業部門的預算裡,三分之一的錢要給這些外國專家發工資。

另外,為了能夠直接吸收外國的文明和文化,日本大學在當時,特別重視外語教育。當時日本大學生的外語水平也非常高。

我舉個例子,大家知不知道明治時代一位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他寫過《我是貓》。夏目漱石曾經回憶說,在他讀大學的時候,上課都是用英文上的,教科書都是英文原版,甚至考試都要用英文作答。

現在我們對於日本人的印象是他們的英語水平很差。但是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知識分子的英語水平是很高的,聽說讀寫都很好。

另外,明治天皇在推進文明開化方面也身先士卒。他親自剪了西式髮型,吃西餐,還穿西裝到各地去巡幸。這種種的努力,奇蹟般地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使日本國力增長,迅速成長為一個近代國家。

二、對西方“文明精神”的思考

說到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有些人會講政治上的“廢藩置縣”,也就是廢除全國各藩,統一為縣;有些人會講經濟上的“殖產興業”,就是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還有些人會講軍事上的“富國強兵”。

我呢,想從思想文化的角度來看一下,當時的日本人究竟是如何吸取西方文明的?這個方面經常被忽視,但是至關重要。日本後來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正是因為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為了說明這個方面,我選了一個代表人物,那就是明治時代的知識分子的領袖,現在已經成了日本一萬元紙幣肖像的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我們前面提到了,他的名氣非常大。當時甚至有這樣一種比較誇張的講法,就是“日本的文部省在竹橋,文部卿在三田。”文部省,相當於我們的教育部。文部卿,相當於我們的教育部部長。竹橋和三田是東京的兩個地名。竹橋是教育部所在地,三田是福澤諭吉創辦的慶應大學的所在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教育部這個機關雖然在竹橋,但真正的教育部部長卻不在這裡。真正的教育部部長是福澤諭吉,他在三田的慶應大學。由此可見,福澤諭吉在當時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卻有很大的影響力。

福澤諭吉這個人,痛恨日本的舊制度和舊文化。他強烈呼籲革新日本的制度、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他說:“文明,有兩個側面,一個是外在的事物,另一個是內在的精神。外在的事物容易獲得,但是內在的精神卻很難得到。”

這句話是說,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外在的器物,像科學技術,像修個路、建個工廠,那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是,內在的精神,那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文明的精神,是很難獲得的。

不過,為了建設新的文明國家,必須要從“文明的精神”入手。只有這樣,文明才有根基。如果沒有“文明的精神”作為支撐,單純模範西方的制度和器物,往往會走形變樣、畫虎成狗。

福澤想要做的,就像一個辛勤的農民一樣,在日本的土地上播種“文明的精神”,促使日本人在精神上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合格的文明人。

那“文明的精神”具體是指什麼?怎樣才能獲得“文明的精神”?福澤說,“文明的精神”應該包括這樣幾個內容:平等、自由、獨立和科學。

(1)平等

咱們先說“平等”。福澤說過,“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這句話非常有名,現在慶應大學校門上刻著的就是這句話。

你們聽到這句話可能會搖搖頭。因為大家能夠注意到,人生來不是完全平等的。我們不是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有些孩子根本就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而是另一些孩子直接出生在了終點!

那福澤這句話有道理嗎?他是針對什麼問題說的?“天不生人上之人,亦不生人下之人”,這句話強調的是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

生命是平等的,沒有人生來就比別人高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力。這才是福澤想說的。

福澤想要批評的,實際上是德川時代的身份制度。我們說過,在德川時代,人和人生來是不平等的。武士是統治階層,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他們是被統治階層。武士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是武士。普通百姓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是普通百姓。

職業也是相對固定的,農民的小孩只能種田,商人的小孩只能經商。普通的百姓要納稅,卻沒有資格過問國家事務。這種不平等的身份制度像個牢籠一樣,禁錮著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所以,福澤才會呼籲打破這種身份制度,讓人們自由地發揮各自的才能。因為這個原因,福澤又提倡了“自由”。下面,我們看看福澤講的“自由”究竟是什麼?

(2)自由

福澤講的“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的,而是一種在法律裡的自由。如果你自由了,卻帶給別人不自由,那不叫真正的自由。

福澤說,“自由在不自由之中”。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享有的自由,要以不損害他人的自由為界限。任何人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個人享有國家保護下的自由,並對國家和社會負有責任。這種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福澤還指出,不平等和不自由的制度,不僅會束縛人的才能,還會損害人的“獨立精神”,形成不健康的民眾心理。

比如說,在一個以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社會里,老百姓會形成一種“權威型人格”。說白了,就是欺軟怕硬。這種人喜歡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炫耀自己的力量。而對於比自己強大的人,又會卑躬屈膝,拼命討好。

這種人不知道什麼是獨立精神,什麼是自尊自愛。他們只知道“權力”和“權威”。誰的拳頭硬,誰在位子上,就站在誰的一邊。

福澤說,“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別人;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諛諂媚人。怕人和諂媚人成為習慣之後,這個人的臉皮,就像鐵一樣厚。”獨立精神越少,趨炎附勢的人就會越多,整個社會的風氣就會越壞。到了最後,整個社會里,“無一人不受壓迫,無一人不壓迫他人”。

福澤說,如果不確立“平等”和“自由”的精神,不打破唯權力馬首是瞻的價值觀,建立一個新的文明社會是不可能的。

為了不斷獲得“文明的精神”,人們需要不斷學習。 這是因為,雖然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這裡講的平等是機會平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種種的不平等。

福澤認為,造成人與人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與不學”。在機會平等的前提下,一個人努力學習,那麼他在社會競爭中,就能夠處於優勢。另一個人不學習,那他在社會競爭中,只能處於劣勢。

(3)科學

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那學習什麼?學習的不應該是宣揚“忠孝仁義”的儒家倫理,而應該是貼近日常的科學知識。福澤指出,在東亞的歷史上,人們往往把“忠孝仁義”這些倫理道德等同於智慧。好像一個人只要是大孝子、大忠臣,他就是大才子、大賢臣。

文明社會里的人們,必須把道德和智慧區分開來。道德和智慧,這兩者都非常重要,但它們發揮作用的領域不同,需要嚴格區分。道德在私人生活領域發揮作用。但在公共領域,人們更需要智慧。——福澤諭吉

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如何獲得智慧是更為緊迫的課題。如果要獲得智慧,那就要學習科學,像數學和物理學。數學和物理,這兩門學科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而一個國家的自然科學的水平,決定了這個國家科學技術所能夠達到的高度。

但是很遺憾,在近代之前的東亞世界,數學和物理這兩門學科一直很不發達。清朝的中國人認識世界,主要還是利用陰陽、五行這些概念,而當時的西方人已經發現了60多種化學元素。所以,在古代中國,科技一直髮展不起來。

(4)獨立

福澤還說,只學習科學是不夠的,人還需要“獨立的精神”和“優良的道德”。

獨立的精神是指,獨立自主,不盲從權威,尊重自己和他人。它包括了個人“精神上的獨立”,還有“經濟上的獨立”。因為,經濟獨立是精神獨立的前提。一個人只有實現了經濟的獨立,才有可能追求精神獨立。另外,福澤還強調每個人都應該修養品德。這一點經常被人忽視。

福澤說,什麼才是真正的文明社會?真正的文明社會是所有的人都擁有牛頓的知識和孔子的品德。他說,整個社會的文明化,可以帶動個人品德的提升。還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形成一個相互依存、不分你、我、他的“命運共同體”。

福澤說這些話的物件是誰呢?不是當時的官員,而是普通老百姓。因為到了明治時代,需要普通老百姓站出來,承擔文明開化的重擔。

我們講過,在德川時代,普通百姓繳納貢米或者稅金,但是無權參與政治活動,也不需要承擔政治責任。福澤就說,這樣的老百姓算不上是真正的國民。他們只是寄居在“政府”下的客人。因為是客人,這個政府的存亡與安危與他們無關。

福澤的這個觀察是非常準確的。在幕府統治的末期,很多去日本的外國人都注意到了這麼一種現象。那就是,大部分的武士對他們都很敵視,而普通老百姓對他們卻很友好。

那是因為武士們擔心,外國人來到日本會威脅到他們的統治,所以他們仇視外國人。而普通老百姓不會這樣想,因為政治跟他們沒有關係。福澤說,擁有這種心態的人,無法成為文明社會的“國民”。

三、總結

我們瞭解了明治時代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他們是怎樣向西方學習的。我們還以福澤諭吉為例,介紹了他倡導的“文明的精神”。

福澤認為,為了獲得文明的精神,成為一個文明人,那就是要努力擺脫東亞傳統的價值觀,或者說“脫亞”。福澤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中講“脫亞”的呢?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走上的是一條“脫亞”的道路嗎?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唯一一次禁止過春節,所有人照常上班,說句“恭喜”都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