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法國和俄國的大軍為了打擊他們最強大的對手德國,分別從西面和東面同時踏上了征程,而英國強大的海軍則被用來對德國實行經濟封鎖。

法國的戰略源於他們在普法戰爭中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恥辱。1911-1914年,法國總司令約瑟夫·霞飛元帥制訂了“第十七號計劃”。在這個計劃中,若干支法國軍隊一接到命令就將立刻集結到比利時與瑞士之間的阿洛兩省沿線上,從而集中全部火力挺進阿洛兩省。霞飛當然知道,這麼做會使得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地帶處於無兵設防的狀態,但他認為,德國到時會顧忌戰線過分拉長的危險,不可能跨到默茲河西岸來。

俄國的計劃

根據德國是先入侵俄國還是法國的兩種可能性,俄國制訂了兩個計劃:如果德國先進犯俄國,那麼在法國出兵阿洛兩省的同時,俄國將以抗擊侵略的姿態投人戰爭;但鑑於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法國才是德國的首要目標,故俄國更可能實行“第十九號計劃”——立刻侵人俄德交界處的東普魯士省。這個計劃是尤里·達尼洛夫將軍在後來的戰爭部長弗拉基米爾·蘇科利諾夫將軍的支援下制訂的,最初成型於1910年。而達尼洛夫對於那些認為奧匈帝國的威脅性不比德國小,俄軍應該穿過西里西亞直取德國中心,以及那些反對棄守俄國邊境的堡壘、反對俄軍到別國開戰的聲音通通充耳不聞。達尼洛夫和蘇科利諾夫的勁敵有很多,軍隊領導人尼古拉斯大公爵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而這些反對者的聲勢在戰前越發強大起來。由於進攻奧匈帝國加利西亞省的構想此時看上去更可靠些,因此在1912年,“第十九號計劃”被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計劃中,仍然保留了進攻東普魯士的方案,但參與行動的軍隊由之前的四路降到了兩路;俄國邊境的堡壘再度得到了重視,更有三路大軍沿奧匈帝國邊境駐紮,餘下的軍隊則可根據需要被派至東普魯士或是加利西亞。

比利時和塞爾維亞的計劃

比利時和塞爾維亞的戰爭計劃都是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及地小兵少的情況制訂的。兩國都想盡可能地將敵人拒於國門之外,等到實在撐不住時,要麼就退回到加強了防禦的城池之中,要麼就退到地形複雜的內陸地區去。兩國都希望,比他們更為強大的敵軍能夠在這種時刻移師他處,或是法俄盟友能來助自己一臂之力。

英國的目的

相比於那些地處大陸的國家而言,英國的陸軍規模很小,但其海軍規模卻比德國大得多。這也是英國的戰爭計劃制訂的基礎。小小的英國遠征軍將在第一時間裡就被送到海對岸,與法軍左翼在法國北部會合,以保護遠征軍在英吉利海峽登陸的港口;而英國的王者之師——皇家海軍,則負責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由於英軍艦隊中的大部分船隻7月18-20日正好停泊在母港檢修,之前下達的分散作戰指令才得以及時撤回,保證了28日時有足夠的戰艦開赴戰場,這對英國來說實在是大大的運氣。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瘋狂的納粹鋼鐵洪流橫掃歐洲,完敗比、法、英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