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之間,是友誼,是圈子,更是一個迷局,但終究還是生活。
劉備、公孫瓚二人師學盧植,同班同學。學成後,各奔東西,公孫瓚家庭出身好,畢業後很容易混了個地方公務員,然後一路高升。劉備則不然,前半生基本失業,估計是學習差,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是:“喜狗馬,衣服,不好學”。可見,劉備不光學習成績不好,還可能是個問題少年。
作為老同學,公孫瓚對劉備照顧有加,《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劉備的編制在公孫瓚處,這才有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露臉時光,後來劉備平原令的職務也是公孫瓚打點運作而來的。
《先住傳》的說法是:“先主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可見,劉備和公孫瓚同學情誼深厚,起碼公孫瓚對劉備不薄。公孫瓚後來在袁紹的逼迫下得了抑鬱症,最後引火自焚,那個時候不見劉備的影子。
啟示:同學之間,能幫就幫一下,至於回報,隨緣吧。
曹操、袁紹二人都是官宦之後,憑老爸、老爺的關係很自然地進入國子監學(漢武帝創辦的大學)深造,成為大漢朝的預備幹部。同學時期的曹操調皮、搗蛋、逃課的那種。史書記錄了他們光輝的事蹟,聯手偷別人家的新娘子,至於目的?則難說了。
寫成後二人順利進入帝國政壇,且都雷厲風行,盡職盡責(也可能是愣頭青吧)。曹操的第一份工作是國都治安隊長,上任後約法三章,造了個五色大棒,把權臣蹇叔家的親戚活活打死。袁紹敢在朝堂把劍直面怒噴董卓,彰顯出牛犢不怕虎的風範。
除此之外,二人在事業上互相幫助、提攜。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在盟主的人選上,曹操投了袁紹的贊成票。反董卓的計劃破產後,曹操有些失落,袁紹以盟主的名義給了曹操東郡太守幹,足見對老同學的照顧。
袁紹、曹操交惡則是後來的事了,自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後,袁紹就很不高興了,有點羨慕嫉妒恨的味道,準確地說是:很後悔。因為這事袁紹本來可以乾的,當時沮授、田豐就直接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而且還不至於一次,袁紹口上答應了,但卻遲遲不肯行動,也可能是受到郭圖、沈配的反對意見的影響吧。這個事詳細記錄在《三國志.袁紹傳》中。總之,袁紹是後悔了,他不願意乾的事,還不希望別人幹,這是什麼心理?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曹操還表明上安撫了袁紹一把,以天子名義,加封袁紹為太尉。袁紹大罵曹操,拒絕拒絕接受(否則袁家一門就四士四公了)。
自此,袁紹、曹操結怨,雙方開始撕逼大戰,搞小動作,官渡之戰是火併了。最後的結局是:袁紹敗,死,曹操平定北方。
袁紹和曹操的怨屬於政治鬥爭,上升到國家層面,也就已經遠遠超出個人友情的範疇了,誰是誰非,誰對不起誰,都難以定論了。
啟示:兩人能力超級強的人,只要同一集團做事,或者在兩個對立集團做事,不管他們之前是什麼關係,最終卻是敵人。
周瑜、蔣幹二人是老鄉,發小,感情最好。學成後各為其主,周瑜加入江東孫氏基因,蔣幹就職於曹操丞相府。
赤壁之戰,孫、曹對峙,蔣幹自告奮勇,去江東順說周瑜跳槽投降曹操。人家周瑜在江東干幹得好好的,你卻非要讓人投降曹操,蔣幹此行是為自己好,還是為周瑜好呢?蔣幹不“誠實”,周瑜更奸詐,將計就計,把蔣幹狠狠玩了一把,以蔣幹為媒介,利用他成功地玩轉了“反間計”、“連環計”。
蔣幹夠慘的,周瑜的確很無情,活該,誰讓蔣幹盜竊周瑜的“書信”呢?心中無惡,惡自不來!蔣幹、周瑜乃一路貨色,你利用我,我利用你,我玩你,你玩我。
啟示:同學之間一旦有利益來往,多半是相互利用,利益大於友誼了。
4、諸葛亮、徐元直,孟公威,崔州平
諸葛亮出山前,四人為密友,常常一起吹牛逼,縱橫天下。劉備三顧茅廬,很像一個圈套,徐元直先征服劉備,然後把諸葛亮搬出來,說才能在他10倍之上,他和諸葛亮比起來,如寒鴉比鸞鳳,駑馬比麒麟。一頓猛吹後徐元直“運走高飛”,臨行前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前兩次拜謁諸葛亮,遇見的都是崔州平等人,他們一頓猛吹,更讓諸葛亮對其垂涎三尺。
設下大圈套,劉備果然鑽進去了。諸葛亮“高就”劉備身邊,卻再也沒有見那幾個同學的影子,也沒有推薦、提拔幾位老同學,那幾位也沒有去找諸葛亮做官。用他們的話“我等山野村夫,不談天下”,這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
其實,這事早有先例,陳勝種地那會跟農友們說“苟富貴 勿相忘”,當了楚王后當年的朋友找他的時候,把人家拒之門外,有幾個不知趣的跟陳勝套近乎,還被拉出去殺了。
啟示:不在一個圈子裡,就不要往一起湊,雖然曾經是發小。
結束語同學之間,是友誼,是圈子,是利益,是生活,是一個迷局!劉備、公孫瓚如此,曹操、袁紹如此,周瑜、蔣幹如此,我們何嘗不是呢?